“夫江上之處女,有家貧而無燭者”閱讀答案及翻譯
(1)夫江上之處女(處女:少女),有家貧而無燭者,處女相與語,欲去之。家貧無燭者將去矣,謂處女曰:‘妾以無燭,故常先至,掃室布席,何愛餘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賜妾,何妨於處女?妾自以有益於處女,何為去我?’處女相語以為然而留之。
(2)梁北有黎丘部⑴,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狀。邑丈人有之市而醉歸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狀,扶而道苦之。丈人歸,酒醒而誚其子,曰:“吾為汝父也,豈謂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觸地曰:“孽矣!無此事也。昔也往責於東邑人,可問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嘗聞之矣!”明日端復飲於市,欲遇而刺殺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適迎之丈人望見其子拔劍而刺之。丈人智惑於似其子者,而殺其真子。夫惑於似士者,而失於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節選自《呂氏春秋》
[注]⑴梁:大梁,戰國時魏國的都城,在現在的河南省開封市西北。部(pǒu):部婁,同“培塿”,小山丘。
4、對於下面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何愛餘明之照四壁者愛:愛惜、吝惜
B、酒醒而誚其子誚:責備、責罵
C、何愛餘明之照四壁者明:照射
D、昔也往責於東邑人責:責罵、斥責
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明 旦/ 之 市 而 醉 /其 真 子 恐 /其 父 之 不 能 反 也/ 遂 適 迎 之 /丈 人 望 見 其 子/ 拔 劍 而 刺 之
B、明 旦/ 之 市 而 醉/ 其 真 子 恐 /其 父 之 不 能 反 也/ 遂 適/ 迎 之 丈 人/ 望 見 其 子拔 劍/ 而 刺 之
C、明 旦 之 市 而 醉/ 其 真 子 恐 其 父 之 不 能 反 也/ 遂 適 迎 之/ 丈 人 望 見 其 子/ 拔劍 而 刺 之
D、明 旦 之 市 而 醉/ 其 真 子 恐 /其 父 之 不 能 反 也/ 遂 適 迎 之/ 丈 人 望 見 其 子 拔劍 /而 刺 之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一段中的貧者少女聰明沉著。貧者少女在被趕走前,有理有據打動了其他少女,最後留了下來。
B、第二段中的奇鬼喜歡搞惡作劇。他喜歡裝扮別人的兒子、孫子的樣子,他裝扮成丈人兒子的樣子去欺騙丈人。
C、第二段中丈人糊塗不理智。他在不分清真假的情況下將親生兒子殺了,造成了悲劇。
D、第二段中丈人殺子的故事告訴我們:判別事物的真偽,必須根據事物的本來面目細加審察。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每小題各5分)
(1)妾自以有益於處女,何為去我?
(2)邑丈人有之市而醉歸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狀,扶而道苦之。
參考答案
4、D(責通債,討債之意)
5、C
6、B(昆弟是兄弟之意)
7、(1)我自認為對你們還是有用的,為什么一定要趕我走呢?
(2)鄉村的一個老人到街市上喝醉酒回家,黎丘的鬼裝扮成他的兒子的樣子,扶他卻在路上折磨他。
(譯文一)在江上的眾多女子中,有一個家貧無燭的女子。女子們在一起商量,要把家貧無燭的趕走。家貧無燭的女子準備離去了,她對女子們說:‘我因為沒有燭,所以常常先到,一到便打掃屋子,鋪蓆子。你們何必愛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點餘光呢?如果賜一點餘光給我,對你們又有什麼妨礙呢?我自認為對你們還是有用的,為什麼一定要趕我走呢?’女子們商量以後,認為她說的對,就把她留下來了。
(譯文二)魏國的北部有個叫黎丘的鄉村,(那)有個奇怪的鬼,喜歡裝扮別人的兒子、侄子、兄弟的樣子。鄉村的一個老人到街市上喝醉酒回家,黎丘的鬼裝扮成他的兒子的樣子,扶他卻在路上折磨他。老人回到家,酒醒後就責罵他的兒子,說:“我是你的父親啊,難道我對你不夠好嗎?我喝醉了,你在路上折磨我,是為什麼?”他的兒子哭著磕頭碰地說:“冤枉啊!沒有這樣的事啊!昨天我去村東向人討債,可以問他的。”他的父親相信他的話,說:“呵!那就肯定是那奇鬼啊,我本來曾聽說過的啊!” 第二天特意又到街市上喝酒,想碰上(那鬼)將它刺死。第二天早晨前往街市上喝醉了,他真的兒子擔心父親不能回家,就前去接他。老人看見兒子,拔出劍就刺他。老人的頭腦迷惑就在於有像他兒子的鬼,卻殺死了自己真正的兒子。那些被冒牌的賢士搞糊塗的人,見了真的賢士,反而不能辨認,他們的見識其實是和黎丘老人一樣啊!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