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送江小帆同年視學湖北序》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送江小帆同年視學湖北序
(清)曾國藩
今天下郡縣牧民之吏,大抵以刑強齊之耳。任蚩蚩者自為啄息喜怒,一不顧問。至其犯法,小者桎梏,大者棄市,豪強者漏網,弱者靡爛,苟以掩耳目而止。原國家所以立法之意,豈爾爾哉!蓋亦欲守土者,日教民以孝悌仁義之經,不率而後刑之。其率教而有文者,則以進於學使者而登之庠序。既登之矣,則以授於校官而常飭之。
承平既久,法意寖失。教民之任,獨以責之學政與校官。而所謂校官者,類多衰疾晚暮之徒,其祿不足自贍,往往與學宮弟子爭錐刀之末,不特不克助宣教化,或轉餂言以蔽學政之耳目。彼學政者,孤懸客寄於一行省之中,守土者皆貌敬而神拒之,日憊精於文字而角機智於千百詭弊之場,而欲以餘力教民以仁義孝悌之經,其不亦難矣哉!
然則如之何而可?自功利之說中於膏肓,學者求速化之方,束髮而弊精於制藝,窮老而不休;六經至不能舉其篇目,何有於他書?今欲稍返積習,莫若使之姑置制藝而從事經史,獎一二博通之士以風其餘。於覆名扃試之外,別求旁搜廣采之術。凡郡縣莫不有書院,大率廩給其才者,而絀其不能者。名曰“膏火”,所以濟學校之不及也。學政下車之始,則牒各縣令曰:“明年吾視某縣學,當以某經試士能背誦否,某史試士能言否。其為我播告偏隅,鹹使知之。”牒校官曰:“吾按臨之始,每縣當選諸生廿人說書。有不至,惟汝罰。”及其按郡,招諸生來前,果使背誦某經,說某史某卷。大指能誦說者,予以書院之廩資;尤能者倍之、三之;尤能者,牒送省會之書院,亦倍其廩資。其不能者,廩生削其餼,附生懲辱之。每縣試以三四人,則余者懼矣。覆名試以制藝以彰朝廷之公令面試說書以鳴使者之私好二者並行而不悖皆善矣則拔而貢之成均使彼邦之人曉然知吾好博通之才,庶幾由文以溯本,舉一以勸百。然後孝悌仁義之教可以漸而興也。
同年友江君小帆之視湖北學也,所以講求職思者甚備。余乃別思一搜采之術,無啟弊之竇而有補教之旌者。於是以戔戔之說進焉。
(選自《曾國藩文選》,有刪節)
【注釋】
① 餂言:甜言。②制藝:八股文。③覆名扃試:覆蓋考試姓名並鎖門考試。
④餼:月工資。⑤成均:古代的大學。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不率而後刑之 率:遵循。 B.獨以責之學政與校官 責:要求
C.而絀其不能者 絀:不足 D.舉一以勸百 勸:勉勵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類多衰疾晚暮之徒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B.其不亦難矣哉 吾其還也
C.大指能誦說者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
D.於是以戔戔之說進焉 吳之民方痛心焉
11.下列對原文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一開篇,作者就大力批判當今地方官吏在治理百姓時大都重視刑罰而輕視教化的惡劣傾向,呼籲地方官吏應加強對百姓的孝悌仁義的教育。
B.作者認為單靠各地的校官和學政去教化百姓是遠遠不夠的,一則因校官薪俸微薄易爭利而有傷風化,二則因學政勢單力薄又疲於官場爭鬥而精力不濟。
C.作者認為八股取士的做法助長了讀書人的功利性和狹隘性,不利於人才的培養和教化的施行,為此提出了治經史、廢制藝的主張。
D.這篇贈序體簡辭足,富有雄直之氣,既能揭示時弊產生的根源,也能提出具體可行的矯治措施,同時寄寓了作者對江小帆作為學政視學湖北的希望。
12.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9分)
(1)原國家所以立法之意,豈爾爾哉!(3分)
(2)莫若使之姑置制藝而從事經史,獎一二博通之士以風其餘。(4分)
(3)然後孝悌仁義之教可以漸而興也。(2分)
13. 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覆名試以制藝以彰朝廷之公令面試說書以鳴使者之私好二者並行而不悖皆善矣則拔而貢之成均
參考答案
9.C “絀”通“黜“,貶退。
10.D(A項第一個“之”是結構助詞.譯為“的”,第二個“之”是指示代詞,譯為“這些”;B項第一個“其”表示反問語氣,譯為“難道”,第二個“其”表示委婉的祈使語氣,譯為“還是”;C項第一個“者”是代詞,譯為“的人”,第二個“者”起提頓作用,可不譯;D項都是代詞,譯為“他”。)
11.C本項“廢制藝”說法錯誤。
12. (1)探究國家之所以立法的本意,難道是這樣的嗎?(“原”、“爾爾”各1分,大意1分)
(2)不如讓讀書人暫且把八股文放在一邊而去鑽研(致力於)經義史籍,獎勵一兩個博通經史的人來影響其他讀書人。(“莫若”、“從事”、“風”各1分,大意1分)
(3)這以後孝悌仁義的教育就可以漸漸興盛了。(“興”1分,大意1分)
13. 覆名試以制藝/以彰朝廷之公令/面試說書/以鳴使者之私好/二者並行而不悖/皆善矣/則拔而貢之成均(每2處對得1分)
附:參考譯文
現今,全國的郡守、縣令治理百姓,大都用刑罰強行治理。平時聽任忠厚老實的百姓自生自息,從不過問。等到他們犯法,輕的囚禁,重的暴屍街頭,強橫的逃脫法網,弱小的受盡rou6*躪,還馬馬虎虎地掩人耳目。探究國家之所以立法的本意,難道是這樣的嗎?大概還希望地方官平時以孝悌仁義為準則教導百姓,不遵守者再施用刑法。遵循教導又有文化的,把他們推薦給督學使者,並讓他們進學校學習。他們入學之後,由校官教育並經常管教他們。
天下太平已久,立法的原意逐漸喪夾。教導百姓的職責,完全交給學政和校官。所謂校官,大多是些年邁體衰的人。他們的薪俸不足以養活自己,往往跟學校生員爭搶細微之利。這樣的校官不僅無助於宣講政教風化,有的還用甜言蜜語遮蔽學政的耳目。而那些學政,他們單身一人客居一省,當地官員對他們表面尊敬、內心抗拒。他們每天把精力耗費在講求文字、跟那些千奇百怪的作弊者鬥智鬥巧上,還想要他們用餘力以孝悌仁義為準則去教導人們,這不也太難了嗎?
既然這樣,那么該怎么辦才好呢?自從功利的學說深入人心,求學的人尋找早登仕途的捷徑,從成童時便把精力耗費在做八股文上,到老也不停止;而對六經都不能舉出篇目,更不用說對其他書籍了。現在如果想稍微改變積習,不如讓讀書人暫且把八股文放在一邊而去鑽研經義史籍,獎勵一兩個博通經史的人來影響其他讀書人。在科舉考試之外,另外尋找廣泛徵求人才的辦法。凡是郡縣沒有不設書院的,大都可以把津貼發給那些有才能的廩生,而貶斥那些沒有才能的人。這種津貼叫“膏火”,可以用來補充學校經費的不足。學政剛到一地,就要通告各縣令說:“明年我視察某縣學,要用某經考察生員能否背誦,用某史考察生員能否講說。要求縣令替我廣泛傳播,讓大家都知道這一點。”函告校官說:“我開始巡視時,每縣應當挑選二十名生員說書。有不來的,唯你是問。”等到巡視郡城,召集各位生員前來,果然讓他們背誦某經,講解某史某卷。能誦講大致內容的,用書院的津貼做獎勵;優秀的加倍或三倍獎勵;最優秀的,通告保送省書院深造,也加倍獎勵津貼。那些不能誦講的,廩生免給津貼,附生懲罰羞辱他。每縣考試三四個人,那么其餘的人就會感到害怕。科舉考試用八股文,來彰顯朝廷的旨令;面試講解經史,來表明學政的興趣。兩者並行不悖,都是好的,就選拔推薦進大學。這樣做是為了讓當地人知道,學政喜歡博學通達的人,希望從文章來追溯到治學的根本,推舉一個來勸勉百人。這以後孝悌仁義的教育就可以漸漸興盛了。
我的同年朋友江小帆去湖北視察學政,他對職務內的事情考慮十分周詳。我另外考慮了一個搜求人才的辦法,這既沒有弊端,又有補救教育的好處。於是我用細碎淺顯的言論進呈給他。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曾國藩《送江小帆同年視學湖北序》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0
曾國藩《送江小帆同年視學湖北序》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