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秦本紀》呂祖謙《東萊博議》閱讀答案

人殺子圉。子圉是為懷公。其秋,周襄王弟帶以翟伐王,王出居鄭。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難於晉、秦。秦繆公將兵助晉文公入襄王,殺王弟帶。二十八年,晉文公敗楚於城濮。三十年,繆公助晉文公圍鄭。鄭使人言繆公曰:“亡鄭厚晉,於晉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晉之強,秦之憂也。”繆公乃罷兵歸。晉亦罷。三十二年冬,晉文公卒。
 鄭人有賣鄭於秦曰:“我主其城門,鄭可襲也。”繆公問蹇叔、百里傒,對曰:“徑數國千里而襲人,希有得利者。且人賣鄭,庸知我國人不有以我情告鄭者乎?不可。”繆公曰:“子不知也,吾已決矣。”遂發兵,使百里傒子孟明視,蹇叔子西乞術及白乙丙將兵。行日,百里傒、蹇叔二人哭之。繆公聞,怒曰:“孤發兵而子沮哭吾軍,何也?”二老曰:“臣非敢沮君軍。軍行,臣子與往;臣老,遲還恐不相見,故哭耳。”二老退,謂其子曰:“汝軍即敗,必於餚厄矣。”三十三年春,秦兵遂東,更晉地,過周北門。周王孫滿曰:“秦師無禮,不敗何待!”兵至滑,鄭販賣賈人弦高,持十二牛將賣之周,見秦兵,恐死虜,因獻其牛,曰:“聞大國將誅鄭,鄭君謹修守御備,使臣以牛十二勞軍士。”秦三將軍相謂曰:“將襲鄭,鄭今已覺之,往無及已。”滅滑。滑,晉之邊邑也。當是時,晉文公喪尚未葬。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喪破我滑。”遂墨衰絰,發兵遮秦兵於餚,擊之,大破秦軍,無一人得脫者。虜秦三將以歸。
(節選自《史記·秦本紀》)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秦、晉連兵而伐鄭,鄭將亡矣。燭之武出說秦穆公,立談之間存鄭於將亡,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燭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晉親鄭,棄強援、附弱國;棄舊恩、召新怨;棄成功、犯危難。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詎能若是乎?秦穆之於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之厚也,一怵於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於鄭乎?他日利有大於燭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從之矣!
([宋]呂祖謙《東萊博議》)
[注]①秦繆公(?—公元前621年),也作秦穆公。②衰絰(cuī dié):古代喪服。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我主其城門 主:掌管
B.更晉地,過周北門 更:更改
C.何移之速也 移:變化
D.相與之久也 與:結交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繆公乃罷兵歸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B.因喪破我滑 因河為池,踐華為城
C.虜秦三將以歸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D.秦、晉連兵而伐鄭 夜縋而出,見秦伯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周王室兄弟鬩牆,日漸衰微。周襄王遭到弟弟攻打只好出逃鄭國,向秦晉求告,最後還是依靠繆公、文公的支持才得以回朝,殺死弟弟。
B.燭之武審勢度勢,一言紓難。燭之武陳說利害,指出滅掉六國只會利晉而無益於秦,還會給秦國埋下禍患,最終促成秦國退兵,保全鄭國。
C.秦穆公利益至上,相時而動。秦穆公本來是助晉圍鄭,認清利弊之後馬上叛晉而親鄭,但後來有人出賣鄭國時,又不惜勞師襲遠攻打鄭國。
D.晉文公借力使力,晉國坐大。晉文公藉助秦的力量回國登位,又在秦穆公的帶領下助襄王回朝。城濮之戰四年後,晉文公竟能阻擊大破秦軍。
7.把原文中面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且人賣鄭,庸知我國人不有以我情告鄭者乎?
(2)鄭販賣賈人弦高,持十二牛將賣之周,見秦兵,恐死虜,因獻其牛。
(3)一怵於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於鄭乎?
參考答案
4.B5.D6.D
7.(10分)
(1)況且,(既然)有人出賣鄭國,怎么知道我國就沒有把我們的實情告訴鄭國的人呢? (3分)
(2)鄭國有個做買賣的商人弦高,趕著十二頭牛將要到周地去賣,遇見秦軍,他害怕被殺或被俘,就獻上他的牛。(4分)
(3)(秦穆公)一旦被燭之武(所說)的利益誘惑,拋棄晉國(就)如同擤鼻涕吐唾沫,對於鄭國又有什麼(不能拋棄的)呢? (3分)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史記·秦本紀》呂祖謙《東萊博議》閱讀答案0
《史記·秦本紀》呂祖謙《東萊博議》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