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與蘇轍《六國論》閱讀答案對比翻譯

六國論
(蘇洵)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節選自宋·《嘉祐集箋注.權書》
六國論
(蘇轍)
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於滅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於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於內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間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節選自宋·《欒城集》)
6.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D )
A.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與:親附、結交
B.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故事:舊事、成例
C.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 藉:憑藉、藉助
D.佐當寇之韓、魏 當:抵擋、抵敵
7.下列各項中加點的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B )
A.不賂者以賂者喪 猥以微賤,當侍東宮
B.戰敗而亡,誠不得已 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C.常為之深思遠慮 以其求思之深而不在也
D. 彼秦者將何為哉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8.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A.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於滅亡
B.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於滅亡
C.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於滅亡
D.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於滅亡
9.比較蘇洵與蘇轍的《六國論》,對兩篇文章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B)
A.蘇洵認為六國破滅的根本原因在於以地賂秦;蘇轍認為根本原因在於六國沒有遠略,背盟敗約,自相殘殺。可見父子二人的觀點不盡相同。
B .兩文都把六國分為兩類國家,並稱讚其中的一類,抨擊其中的另一類。
C .蘇洵是借古諷今,由論史轉向論策,為六國構想出總體策略。蘇轍就史論史,結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
D.蘇洵文章在於借議論六國破滅的根本原因是放棄鬥爭,屈從暴秦這一事實,以表達他關懷時務彈劾當局的高尚情懷;而蘇轍則立足六國“不知天下之勢”這一點,從戰略進行理路詳明的辯論,意見扼要而中肯。
10.翻譯下列句子。(13分)
(1)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3分)
譯文:因此燕國雖然是個小國,卻滅亡在後,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是故”、“斯”、判斷句各1分共3分)
(2)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3分)
譯文:後來秦國又兩次攻打趙國,李牧接連打退了它。(“再”、“卻”、句子通順各1分共3分)
(3)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4分)
譯文:有這樣的優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制,土地天天削減,月月割讓,以至於走向滅亡(“積威”、“劫”、“日、月”、被動句各1分共4分)
(4)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於內,以陰助其急。(3分)
譯文:由韓、魏兩國對付秦國,而另外四國在後方休養生息,並且暗中幫助解決韓、魏的急難。(“委”、“休息於內”、“陰”各1分共3分)
參考譯文
(我)曾經閱讀《史記》的六國世家,私下裡感到奇怪,天下的諸侯國憑藉五倍(於秦國)的土地,十倍(於秦國)的民眾,全力向西,攻打殽山西面方圓千里的秦國,(最後)卻不能免於滅亡。(我)常常對這個問題深思遠慮,認為一定有可以(使他們)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嘗不責怪當時六國的那班謀臣,(他們)對於禍患的考慮太粗疏,謀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淺,而且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勢啊!
韓國和魏國不能獨自抵擋秦國,然而天下的諸侯卻又要憑藉韓、魏來掩護自己不受西方的侵略,因此,不如加強和韓、魏的團結,來抵制秦國。秦國軍隊不敢越過韓、魏來覬覦齊、楚、燕、趙四國,那末,齊、楚、燕、趙四國就能(憑藉這種形勢)使自己得以保全了。由四個沒有戰爭的國家來支持面對強敵的韓、魏,使韓、魏沒有東顧之憂,而為天下的諸侯挺身而出,來抵禦秦兵;由韓、魏兩國對付秦國,而另外四國在後方休養生息,並且暗中幫助解決韓、魏的急難。像來應付一切,那個秦國還能做什麼呢?不知道出此策略,卻竟然貪圖邊界上的微小利益,背棄、破壞盟約,以至於自相殘殺。秦國的大軍尚未出動,而天下的諸侯已經把自己搞得困頓不堪了。致使秦人得以鑽他們的空子,來攻取他們的國家,能不令人悲痛嗎?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蘇洵與蘇轍《六國論》閱讀答案對比翻譯0
蘇洵與蘇轍《六國論》閱讀答案對比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