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士銓《鳴機夜課圖記》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賞析

鳴機夜課圖記
蔣士銓
吾母姓鍾氏,幼與諸兄從先祖滋生公讀書,十八歸先府君。時府君樂施與,散數千金,囊篋蕭然。越二載生銓,家益落,歷困苦空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無愁蹙狀,戚黨人爭賢之。府君由是得復游燕趙間,而歸吾母及銓寄食外祖家。
銓四齡,母日授四子書數句,苦兒幼不能執筆,乃鏤竹枝為絲斷之,詰屈作波磔點畫,合而成字,抱銓坐膝上教之。既識,即拆去。日訓十字,明日令銓持竹絲合所識字,無誤乃已。至六齡,始令執筆學書。先外祖家素不潤,歷年飢大凶,益窘乏。時銓衣服冠履,皆出於母。母工纂繡組織,凡所為女紅,攜於市,人輒爭購之;以是銓無襤褸狀。
記母教銓時,組紃紡績之具,畢置左右,膝置書,令銓坐膝下讀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讀,咿唔之聲,與軋軋相間。兒怠,則少加夏楚①,旋復持兒而泣曰:“兒及此不學,我何以見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於床,擁被覆雙足,解衣以胸溫兒背,共銓朗誦之;讀倦,睡母懷,俄而母搖銓曰:“可以醒矣。”銓張目視母面,淚方縱橫落,銓亦泣。少間,復令讀;雞鳴,臥焉。諸姨嘗謂母曰:“妹一兒也,何苦乃爾?”對曰:“子眾可矣;兒一,不肖,妹何托焉!”
銓九齡,母授以《禮記》《周易》《毛詩》,皆成誦;暇更錄唐宋人詩,教之為吟喔聲。銓每病,母即抱銓行一室中,未嘗寢;少痊,輒指壁間詩歌,教兒低吟之以為戲。母有病,銓則坐枕側不去。母視銓,輒無言而悲。銓亦淒楚依戀,嘗問曰:“母有憂乎?”曰:“然!” “然則何以解憂?”曰:“兒能背誦所讀書,斯解也。”銓誦聲琅琅然,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銓即持書誦於側,而病輒能愈。
十歲父歸。先府君每決大獄,母輒攜兒立席前曰:“幸以此兒為念!”府君數頷之。先府君在客邸,督銓學甚急;稍怠,即怒而棄之,數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撲之,令跪讀至熟乃已,未嘗倦也。銓故不能荒於嬉,而母教亦益是以嚴。
又十載歸,卜居於鄱陽,己巳,有南昌老畫師游都陽,能圖人狀貌。銓延之為母寫小像,因請於母,且問:“母何以行樂,當圖之以為娛。”母愀然曰:“嗚呼! 自為蔣氏婦,常以不及奉舅姑盤匝為恨;而處憂患哀慟間數十年,凡哭父,哭母,哭兒,哭女夭折,今且哭夫矣。未亡人欠一死耳,何樂為?“銓跪曰:“雖然,母志有樂得未致者,請寄斯圖也可乎?”母曰:“苟吾兒及新婦能習於勤,不亦可乎?鳴機夜課,老婦之願足矣,樂何有焉?”銓於是退而語畫士,乃圖秋夜之景;虛堂四敞,一燈熒熒,高梧蕭疏,影落檐際,堂中列一機,畫吾母坐而織之,婦執紡車坐母側;檐底橫列一幾,剪燭自照,憑畫欄而讀者,則銓也。階下假山一,砌花盆蘭,婀娜相倚,動搖於微風涼月中,其童子蹲樹根捕促織為戲。
圖成,母視之而歡。銓謹按吾母生平勤勞,為之略,以請求諸大人先生之立言而與人為善者。
[注]①夏楚:打。
20.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母工纂繡組織  組織:紡織、編織
 B.十八歸先府君  歸:歸來,回來
 C.即怒而棄之  棄:不理睬
 D.銓延之為母寫小像  延:邀請
解析:B(歸:出嫁)
21.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都表現蔣母鍾氏嚴以教子並以兒子的成長為憂樂的一組是( )
①明日令銓持竹絲合所識字,無誤乃已
②兒及此不學,我何以見汝父
③張目視母面,淚方縱橫落
④兒能背誦所讀書,斯解矣
⑤母輒攜兒立席前曰:“幸以此兒為念!”
⑥苟吾兒及新婦能習於勤,不亦可乎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解析:C(①僅是說教兒識字的嚴格要求,⑤是說督促丈夫判案要公正)
2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因為家道日益衰落,蔣母帶著兒子寄食在外祖父家,仍然樂觀安適,受到親戚和族人的
稱道。
B.蔣母根據幼兒特點,將竹枝削刻成漢字各種筆畫,合而成字教四歲兒子識字、拼字,讓
幼兒玩中認字。
C.蔣母邊紡織邊教兒讀書,寒夜把孩子抱在懷中為兒取暖;兒子在母親懷中睡著不到片刻
就被母親搖醒繼續讀書,直到雞鳴才能睡覺。
D.蔣母每生病,兒就讀書為母解憂;兒讀書稍有懈怠,蔣母就流著眼淚打兒子,讓兒跪在
地上直到讀熟為止。
解析:A(“帶著兒子寄食外祖父家”是為了便於丈夫在外遊歷,不是親戚族人稱道的原因
2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
(1)兒一,不肖,妹何可托乎?(3分)
(2)母何以行樂,當圖之以為娛。(3分)
(3)母志有樂得未致者,請寄斯圖也可乎?”(3分)
解析:
(1)只有一個兒子,如果不好,妹妹靠誰呢?(“兒一”“何可托”各1分,句意1分,共3分)
(2)母親用什麼遊戲取樂,就當把畫像作為娛樂。(“何以”“行樂”“圖”各1分,句意1分,共3分)
(3)母親心裡有什麼喜愛而尚未如願的,請寄托在這幅畫裡也該可以吧。(“志”“致”各1分,句意1分,共3分)
參考譯文
我的母親姓鍾,(名叫令嘉,出身於南昌府名門望族,排行第九。)她在小時候和幾個哥哥一起跟著我外祖父滋生公讀書,十八歲嫁給我父親。那時我父親(四十多歲),性情俠爽,愛結交朋友,喜把財物施捨給別人,散給人家許許多多金錢,使得家裡箱櫃裡東西都一空如洗。(家中常常賓客滿座,我母親拿下金玉首飾,換了錢辦酒席,席上酒菜豐盛,毫不減色。)結婚兩年,生下我,家境更加衰落,她經歷了窮困的生活,別人都不能忍受的,我母親卻心情坦然沒有憂愁的樣子。親戚和同族人,個個贊她賢慧。由於這樣,我父親能再到北方去做官,把我母親和我寄放外祖父家靠他們生活。
我四歲的時候,母親每天教我《四書》幾句。為了我太小,不會拿筆,她就削竹枝成為細絲把它折斷,彎成一撇一捺一點一畫,拼成一個字,把我抱上膝蓋教我認字。一個字認識了,就把它拆掉。每天教我十個字,第二天,叫我拿了竹絲拼成前一天認識的字,直到沒有錯誤才停止。到我六歲時,母親才叫我拿筆學寫字。我外祖父家素來不富裕,經歷了幾年的災荒,收成不好,生活格外窘迫。那時候我和年幼的僕役的衣服鞋帽,都是母親親手做的。母親精於紡織刺繡,她所做的繡件、織成品,叫年幼的僕役帶到市場上去賣,人們總是搶著要買。所以我和年幼僕役從來衣冠整潔,不破不爛。
回憶我母親教我的時候,刺繡和紡織的工具,全放在旁邊,她膝上放著書,叫我坐在膝下小凳子上看著書讀。母親一邊手裡操作,一邊嘴裡教我一句句念。咿咿唔唔的讀書聲,夾著吱吱啞啞的織布聲,交錯在一起。我不起勁了,她就拿戒尺打我幾下,打了我,又抱了我哭,說:“兒啊,你這時候不肯學習,叫我怎么去見你爸!”到半夜裡,很冷,母親坐在床上,拉起被子蓋住雙腳,解開自己衣服用胸口的體溫暖我的背,和我一起朗讀;我讀得倦了,就在母親懷裡睡著了。過了一會,母親搖我,說:“可以醒了!”我張開眼,看見母親臉上淚流滿面,我也哭起來。歇一下,再叫我讀;直到頭遍雞叫,才和我一同睡了,我的幾位姨媽曾經對我母親說:“妹妹啊,你就這一個兒子,何苦要這樣!”她回答說:“兒子多倒好辦了,只有一個兒子,將來不長進,我靠誰呢!”
我九歲時,母親教我學《禮記》、《周易》、《毛詩》,都能夠背誦。她有空又抄下唐宋詩人的詩,教我朗誦古詩。母親和我兩人都身體弱、多病。每當我生病,母親就抱了我在室內來回走動,自己不睡覺;我病稍稍好一點,她就指著貼在牆上的詩歌,教我低聲念誦作為遊戲。母親生病,我總是坐在她枕邊不離開。母親看著我,常常一句不說,很悲傷的樣子,我也很傷心地依戀著她。我曾經問她:“娘,您心裡不快活嗎?”她說:“是不快活。”“那末怎么能讓娘高興呢?”她說:“你能把讀的書背給我聽,我就高興了。”於是我就背書,琅琅的書聲,和藥罐煎藥水沸聲和在一起。母親微笑著說:“你看,我的病好些了!”從此,母親生病的時候,我就拿了書在她床邊讀書,這樣,她的病就會好。我十歲時,父親回家來了。父親每次審理有關人命的重案,母親總是拉著我立在他桌子前面說:“您不要忘記,您還有這樣一個兒子!”父親就頻頻點頭。父親在外地的寓所,督促我讀書時,脾氣急躁,我稍有一點不認真,他就發怒,把我丟在一旁,幾天不理睬我,母親就流著眼淚打我,叫我跪在地上,把書讀熟才放過我,從來不覺自己疲累。所以,我從不因為貪玩而荒廢了學業,母親對我的教育,也因此而更加嚴格。
過了十年,我們回鄉,在鄱陽縣定居下來。己巳年,有位南昌的老畫師來到鄱陽,年紀八十多歲,滿頭的白髮長過兩耳,能夠畫人的相貌。我請他來給我母親畫幅小像,因此,我請示母親,畫像左右怎么安排景物,又問她:“娘用什麼來娛樂,把這些畫上去讓娘高興。”母親傷感地說:“唉!自從我到蔣家來做媳婦,常常把趕不上侍候公婆認為遺憾;到今天,在憂愁和痛哭里過了幾十年:哭娘、哭爺,哭兒子、哭女兒短壽死去,現在又哭丈夫了!我欠缺的只是一死,有什麼高興的啊!”我跪下說:“儘管如此,娘有沒有想到什麼高興的事情卻還沒有得到的,望您同意畫在這圖像上,行不?”母親說:“只要我兒子和新娘子能夠勤勤懇懇,不就可以了嗎?在布機聲里夜裡教你念書,我老太婆的願望就夠了,其他還有什麼樂趣啊!”於是,我從母親處退出來,去把她的要求告訴了畫師。畫師就畫了幅秋夜的景色:堂屋裡四面空敞,中間掛盞明亮的燈;屋外一株高大的梧桐,樹影落在屋檐上;堂屋中間排一座布機,畫我母親坐在機上織布,我妻子坐在母親旁邊搖紡車;屋檐下橫擺一隻書桌,映著桌上的燭光靠著窗欄上讀著書的,是我,台階下一座假山,階邊的花和盆中的蘭,抖抖瑟瑟,在微風和清涼的月光下搖動。那個蹲在梧桐樹下捉蟋蟀玩的小孩子,和垂著短髮、手拿羽毛扇在石上煮茶的女娃,就是書童阿同、丫環阿昭。
畫好了這張圖,母親看了,非常喜歡。所以,我特地把我母親勤勞的一生,寫了這篇概略的記敘,為的是請求著書立說、鼓勵人們善行的大人先生,據此寫出完善的文章來。
賞析:
作者先寫母親的出身和文化修養。“吾母姓鍾氏,名令嘉,字守箴”,女孩而有名有字,可見文化層次較高,非一般村野人家。下句便是“出南昌名族”,寫母親待字閨中的文化環境。“幼與諸兄從先外祖滋生公讀書”,寫母家開明,男孩女孩可以享受同樣的教育,母親受到良好的文化滋養。這一句是後面教“我”課讀的基礎。“十八歸先府君”,寫母親出嫁。最後一句寫作者出生。開頭這一段,詞少事多,語言簡潔,如“行九”、“越二載,生銓”等,造語非常潔淨,毫無贅詞。
然後寫四歲到六歲時,母親教作者讀書,識字。先寫課讀內容和數量,“日授四子書數句”。次寫課讀方法,有授受之法——“鏤竹枝為絲斷之,詰屈作波磔點畫,合而成字,抱銓坐膝上教之”;有複習之法——“明日令銓持竹絲合所識字,無誤乃已”。從內容的選擇,到方法的實施,表現出母親的良苦用心。四歲“識字”,六歲“學書”,母親非常重視對作者的早期教育。
下面寫母親教作者讀書的方式。這一部分緊扣題目“鳴機夜課”,可分三層。“記母教銓時……我何以見汝父?”為第一層,“組繡績紡之具畢陳左右,膝置書,令銓坐膝下讀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讀”,點“鳴機”課讀。“兒怠,則少加夏楚”,寫課讀之“嚴”。“旋復持兒泣”,寫母親對兒的疼愛,愛而不失其嚴。“怠”而“夏楚”,卻又“持兒泣”,反映母親的心理矛盾。一個“少”字,表現出作者對母親的理解,母子深情含蘊其中。“至夜分寒甚……雞鳴臥焉”為第二層,寫深夜課讀。這一層最為動人。“夜分”一語,寫課讀時間之久,“寒甚”二字,明課讀境況之劣。在這樣寒冷的深夜,母親仍不輟教作者讀書。“解衣以胸溫兒背,共銓朗誦之”,慈母形象,躍然紙上,慈而不廢其學。“讀倦,睡母懷”,勤苦如此。不久,母親又把作者搖醒,“銓張目視母面,淚方縱橫落”,重重心事,種種情懷,全由“淚方縱橫落”這五字出。“諸姨嘗謂母曰……妹何托焉?”為第三層,前兩層直接描寫課子之嚴,這一層側面描寫何以嚴,殷殷希望,和盤托出。
接下來寫九歲時,母親教作者課讀的內容和病中教子課讀。分兩層寫,第一層記課讀內容,初蒙以“四子書”,九齡“授以《禮記》《周易》《毛詩》”“唐宋人詩”,表明了課讀內容次第。這一層意思略寫,只用“皆成誦”和“教之為吟喔聲”帶過。第二層記母親病中教子課讀。這一層意思詳寫。“銓每病”,母“未嘗寢”;“母有病,銓則坐枕側不去”,母子深情就在數字之中。“少痊,輒指壁間詩歌,教兒低吟之以為戲”,“兒能背誦所讀書,斯解也”,時刻不忘教子課讀。讀書能醫母病,數句描寫,切切之心,呼之欲出。
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點是敘事簡潔,詳略得宜。文章多用短句,夠傳達意思即止,絕不作任何陪襯鋪張。寫母親初教作者識字,有“既識,即拆去”“無誤乃已”等短句,極為簡練;寫母親教作者課讀,用”兒怠,則少加夏楚”寫課讀之嚴;“讀倦,睡母懷”寫夜讀之勤苦,句子都很短,且具表現力。像“淚方縱橫落”“解衣以胸溫兒背”等句,表現力都極強。母親對作者的教育付出的辛勞很多,作者選取四齡啟蒙,六齡學書,九齡讀《禮》《易》三個階段,啟蒙識字較詳,“學書”一筆帶過,讀《禮》《易》也略寫。作者著力詳寫的是“鳴機夜課”和“病中教讀”,情節十分感人。寫“鳴機夜課”部分,詳寫深夜課讀,略寫鳴機課讀,詳中有略。寫“病中教讀”部分,“銓每病”用概括敘述的方法;“母有病”用細緻描寫的方法,行文富於變化。
該文的另一個特點是敘述、描寫與抒情結合,寓情於敘述和描寫之中。全文主要用敘述語言,但也多有描寫,如“睡母懷”等細節描寫,“母有病”時的對話描寫,在描寫和敘述中寄託了作者濃濃的深情。句句出肺腑,字字都是情。
蔣母重視對孩子的早期教育,課讀之嚴且堅持不懈,終於使兒子成為“江右三大家”之一,這說明蔣母的教育是成功的。但是,這個個例在現代社會不一定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通常情況下,輕鬆愉快的教育效果更佳。王守仁說:“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心中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好的教育方法,是在快樂的教育中把子女培養成材,而不是採用“頭懸樑,錐刺股”的近於自虐的學習方法。但蔣母的教育則近於苛刻,有違一般的教育規律。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蔣士銓《鳴機夜課圖記》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賞析0
蔣士銓《鳴機夜課圖記》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