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論語.顏淵(12.11)》)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ze6*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論語·子路(13.3)》)
1. 有不少成語源於《論語》,寫一個出自《論語·子路(13.3)》語段的成語(1分)。
2. 《論語.顏淵(12.11)》中第一個“君”“臣”“父”“子”的詞性都是▲,而第二個“君”“臣”“父”“子”則為▲。(2分)
3:孔子認為做事成功的關鍵是什麼?
參考答案
1.(1分)參考答案:名正言順或名不正,言不順
2.(2分)參考答案:名詞,動詞
3.做事成功的關鍵是名正言順。
譯文:
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要象個君,臣要象個臣,父要象個父,子要象個子.齊景公說:說得好極了!如果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即使糧食很多,我能吃得著嗎
[參考譯文]子路說:“衛國的國君等待您去治理政事,您打算首先做什麼?”孔子說:“那一定是糾正名分上的用詞不當吧!”子路道:“您的迂腐竟到了如此地步嗎!為什麼要糾正呢?”孔子說:“真粗野呀,子路!君子對於他所不懂的,大慨採取存疑的態度。名分不正,說出話來就不順;話不順,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禮樂(制度)就興辦不起來;禮樂(制度)興辦不起來,刑罰就不能得當;刑罰不得當,百姓就會(惶惶不安)不知道將手腳放在哪裡。所以君子確定一個名號,一定有理由可以說出來,說出來的話一定行得通。君子對於自己所說的話,是從不馬虎的。
二: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論語·顏淵》)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孟子·離婁篇下》)
1.相較後世“三綱五常”的思想,孔子和孟子的共同主張是什麼?(2分)。
2.對於君臣關係,孟子的主張比起孔子來有什麼發展?(3分)
參考答案:
1.孔孟主張對君臣雙方應都有要求,強調君臣各有自己的責任和義務。(2分)
2.孔子只是籠統地提出君臣應各守禮義,(1分)而孟子談得相當具體,他站在勞動人民的立場上,對君主的要求更加嚴明,其愛憎情感更加鮮明,其主張更有人民性。(2分)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