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祭石曼卿文》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歐陽修《祭石曼卿文》
原文:
維治平四年七月日,具官歐陽修,謹遣尚書都省令史李敭,至於太清,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於亡友曼卿之墓下,而吊之以文。曰:
嗚呼曼卿!生而為英,死而為靈。其同乎萬物生死,而復歸於無物者,暫聚之形;不與萬物共盡,而卓然其不配者,後世之名。此自古聖賢,莫不皆然,而著在簡冊者,昭如日星。
嗚呼曼卿!吾不見子久矣,猶能仿佛子之平生。其軒昂磊落,突兀崢嶸而埋藏於地下者,意其不化為朽壤,而為金玉之精。不然,生長松之千尺,產靈芝而九莖。奈何荒煙野蔓,荊棘縱橫;風淒露下,走磷飛螢!但見牧童樵叟,歌吟上下,與夫驚禽駭獸,悲鳴躑躅而咿嚶。今固如此,更千秋而萬歲兮,安知其不穴藏孤貉與鼯鼪?此自古聖賢亦皆然兮,獨不見夫累累乎曠野與荒城!
嗚呼曼卿!盛衰之理,吾固知其如此,而感念疇昔,悲涼悽愴,不覺臨風而隕涕者,有愧乎太上之忘情。尚饗!
【注釋】
①石曼卿:歐陽修的詩友,一生不得志,其詩文很受歐陽修推崇。
②具官:官爵品級的省稱,歐陽修將自己的官銜省略。
③太清:石曼卿的故鄉,在今河南商丘。
④突兀崢嶸:高峻險要,形容特異優秀的人才。
⑤九莖:形容靈芝的莖很多,言其珍貴。
⑥鼯鼪:wúshēng,老鼠和黃鼠狼。
⑦荒城:荒蕪的墳墓。
⑧太上:最上,指聖人。此句意為只有聖人才能忘情,我卻臨風落淚,不能忘情,愧對聖人。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以清酌庶羞之奠 庶:普通尋常
B.而著在簡冊者,昭如日星 簡冊:各類文章
C.風淒露下,走磷飛螢 磷:磷火,俗稱鬼火
D.與夫驚禽駭獸驚駭:心驚害怕
2.以下各組句子中,均為稱頌石曼卿人品優異、才華卓越的一組是()
①生而為英,死而為靈②而復歸於無物者,暫聚之形
③意其不化為朽壤④生長松之千尺,產靈芝而九莖
⑤牧童樵叟,歌吟而上下 ⑥今固如此,更千秋而萬歲兮
A.①③④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治平四年七月某日,歐陽修差遣尚書都省令史李敡來到石曼卿的故鄉太清,在其墓前擺下各種祭品,祭弔亡友,並作此文以示哀悼。
B.歐陽修稱讚石曼卿是世間英才,化為烏有的只是形體而已,他卓然獨立的人品和才華卻永垂不朽,就像聖賢那樣將給後世留下英名。
C.歐陽修渲染石曼卿的墓地滿目荒涼的悽慘景象,藉以表達沉痛的哀悼之情,同時隱喻石曼卿生前備受冷落、鬱郁不得志的坎坷遭遇。
D.歐陽修在祭文中三呼曼卿,悲涼悽愴,臨風落淚,情感真摯而悲切,情調低回而淒婉。其對亡友生平的追述和深切的悼念感人至深。
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不與萬物共盡,而卓然其不朽者,後世之名。
(2)吾不見子久矣,猶能仿佛子之平生。
(3)埋藏於地下者,意其不化為朽壤,而為金玉之精。
參考答案
1.C(A庶:各種;B簡冊:史冊;D驚駭:使動用法,使人驚訝害怕)。
2.A(②說的是石曼卿形體消亡。⑤⑥說的是石曼卿的墳墓荒涼的景象。這三項與人品優異、才華卓越無關)。
3.D(祭文對亡友的生平未作追述,只有“依稀還記得你的生平”“感念疇昔”等語句)
4.(1)那不與萬物一道消亡,而卓然獨立、永垂不朽的,是你留給後世的英名。
(2)我已經很久沒有見到你了,(但)我還能依稀記得你過去的許多事情。
(3)那埋藏在地下的形體,想來它不會化為腐朽的塵土,而會化為精美的金玉。
譯文
在英宗治平四年七月某日,備具官爵履歷的歐陽修,差遣尚書都省令史李到太清之下,以清酒和各種美味的菜餚作奠儀,致祭於亡友石曼卿的墓前,並作一篇文章弔祭說:
“唉!曼卿,在世時是英雄,死後成為神靈。他同萬物一道生死,最後又回歸到無物的地方。他是暫時相聚的形體,不與萬物一道滅亡。他卓越挺立,永垂不朽,給後世留下英名。這從古至今,都是這樣的,留著於史冊,像日月星辰一樣明亮。
唉!曼卿,我沒有看見你已經很久了,還能仿佛記得你生前的容貌。你氣宇軒昂,襟懷坦白,光明磊落,高大英俊,雖然埋藏在地下,想來不會腐朽化為泥土,而會變成金玉的精華。如果不是這樣,此地為什麼生長著高達千尺的松樹,出產有九根莖的靈芝草。無奈荒煙野草,藤蔓纏繞,荊棘縱橫;風雨淒涼,霜露下降;磷火飄動,飛螢明滅;只見牧童與老樵夫唱著山歌,上上下下;驚恐的飛禽與害怕的野獸,前後徘徊,發出悲切的鳴叫呼聲。今天已經是這樣,再過了千秋萬歲,怎知道不是穴洞裡面,深藏著狐狸貉子、鼯鼠和黃鼠狼?而自古以來,聖賢都是這樣,單單看不到累累相連的曠野和荒城么!
唉!曼卿,古今盛衰的道理,我本來就知道是這樣的,而思念從前的情景,悲涼悽慘,不覺得要面臨著風而流淚,但對‘太上忘情’這句話,很有些慚愧。希望你來享用這祭禮!
【譯文二】
在治平四年七月某日,具官歐陽修,謹派尚書都省令史李暘前往太清,以清酒和幾樣佳肴做祭品,在亡友曼卿的墓前設祭,並寫一篇祭文來弔祭:
唉,曼卿!生前既是英傑,死後必是神靈!那跟萬物一樣有生有死,而最後歸於無物的境地的,是你由精氣暫時聚合的身軀;那不跟萬物同歸於盡,而出類拔萃永垂不朽的,是你流傳後世的名聲。這是自古以來的聖賢,都是如此的;那些已載入史書的姓名,就像太陽星辰一樣明顯。
唉!曼卿啊!我見不到你已經很久了,可是還能想像你生前時的模樣。你意態不凡,光明磊落,又那樣超群出眾,埋葬在地下的遺體,我猜想不會化為爛泥腐土,應該會變成最珍貴的金玉。不然的話,就會長成青松,挺拔千尺,或者產出靈芝,一株九莖。為什麼你的墳墓偏偏是一片荒煙蔓草,荊棘叢生,寒風淒淒,露珠飄零,磷火閃閃,螢火蟲亂飛?只見牧童和砍柴的老人,唱著歌在這兒上下走動;還有慌張受驚的飛禽走獸,在這兒徘徊悲鳴。現在已經是這樣的光景了,經過千秋萬歲之後,怎知道那些狐狸、老鼠和黃鼬等野獸,不會在這裡掏穴藏身?自古以來,聖賢都是這樣,難道單單看不見在那曠野和荒城旁一個挨著一個的墓?
唉!曼卿啊!事物由盛而衰的道理,我本來是早已知道的。但懷念起過往的日子,越發感到悲涼悽愴,不知不覺迎風掉下眼淚的我,也只好愧於自己達不到聖人那樣淡然忘情的境界。希望你能夠享用祭品。
【解析】
本文是歐陽修在摯友石曼卿去世26年後為他所作的祭文。文章開始說明寫作祭文的緣起,接下來先是頌揚石曼卿的不同流俗,“生而為英,死而為靈”,死後形體雖化,而名聲卻如同古代的聖賢一樣彰顯後世。復又極力形容荒野墳塋的淒涼景象,千秋萬歲之後,或將為狐貉鼯鼪諸類藏身之穴,感嘆“此自古聖賢亦皆然兮,獨不見夫累累乎曠野與荒城!”最後明言作者雖明白人之生死是自然之理,然而追念往昔,仍悽然淚下,不能忘情。篇末以“尚饗”二字作結,哀戚愴惻之情,溢於言表。
整篇祭文集描寫、議論、抒情於一體,有回想,有感喟,有痛悼,感情低沉迴轉,作者對亡友的一片摯情篤意,不能不令人動容。
賞析:
《祭石曼卿文》,是作者於治平四年在毫州時所作。是年,歐陽修因為其婦弟薛宗孺“帷薄不根之謗”及蔣之奇和彭思永重提“澄議”之事,在政治上屢遭打擊。最後雖得清白,然而此時已61歲,不願受官場羈絆,心生退居之意,力請外任。至三月“罷為觀文殿學士、刑部尚書、知毫州。”[4]
石曼卿於慶曆元年去世,在距離石曼卿去世26年後,歐陽修派人到石曼卿墓地悼念他時寫了這篇文章。時過境遷,死者已長眠地下,生者經過了幾十年宦海沉浮,榮辱成敗,此時致祭亡友,反映出他因政治上失意而引發的感念疇昔的孤獨寂寞心情。[4]
文章開始說明寫作祭文的緣起,接下來先是頌揚石曼卿的不同流俗,復又極力形容荒野墳塋的淒涼景象,最後明言作者雖明白人之生死是自然之理,然而追念往昔,仍悽然淚下,不能忘情。篇末以“尚饗”二字作結,哀戚愴惻之情,溢於言表。[2]
整篇祭文集描寫、議論、抒情於一體,有回想,有感喟,有痛悼,感情低沉迴轉,作者對亡友的一片摯情篤意,令人動容。
首段是例行公事。凡是祭文,都需在首段點明時間與人物關係。
第二段始進入祭文正文,劈空就是一句“嗚呼曼卿”,行文突兀,而情感真切。“生而為英,死而為靈”八個字是這一段的眼目。這八個字又仿佛是勸慰亡友的魂靈可以放心安息。
第三段以“奈何”為界是兩層意思。“奈何”之前的幾句是接著上一段說,仍是說“生而為英,死而為靈”。“奈何”以下,筆鋒陡轉,“荒煙野蔓”數句將一幅荒冢淒涼景象刻畫得淋漓盡致。兩層意思之間,一客一主,前一層只是引起,只是為了反襯,後一層才是重點,也是全篇的核心。
第四段仍以“嗚呼曼卿”領起,正是欲將心中蘊含的感情都與亡友說盡了。這一段之精神乃在不能忘情。“固知其如此”的“固”字好,與下文的“而”字構成轉折。理智,終究抑制不住情感。悲從中來,不可斷絕。
文章不長,但情感富於轉折。正文一段與二段之間是轉折,末段自身又含一層轉折。轉折之後,方見分量,而終不外“悲”與“情”二字。歐陽修曾云:“人生自是有情痴”,信然。
全文以情馭筆,一氣呵成,不假修飾,卻又得結構之妙。文中以“軒昂磊落、突兀崢嶸”八個字推許曼卿,實可移來評此篇。前二段是放得開,末段卻是收得緊。正可見當時文壇巨匠的文字工夫。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