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孔子見齊景公》閱讀答案

【甲】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乙】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廩丘以為養。孔子辭不受,入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今說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賜之廩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駕,辭而行。
[注釋]①廩(lǐn)丘:地名。②養:供養之地。③說(shuì):遊說。④未之行:沒有採納我的主張。⑤丘:孔子,名“丘”。⑥趣:催促。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辯:同“辨”,辨別)
B.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乏:貧苦,缺乏)
C.孔子辭不受 (辭:推辭)
D.入謂弟子曰 (謂:認為)
1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行道之人弗受 錄畢,走送之
B.萬鍾於我何加焉 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C.景公致廩丘以為養 太醫以王命聚之
D.辭而行 思而不學則怠
12.下列對【甲】【乙】兩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中列舉事例,通過以前和現在“萬鍾”的態度對比,論證了不能失去“本心”。
B.【甲】文中的“本心”是指一個人本來就有的羞惡之心,就是“義”,也就是“善”的本性。
C.【乙】文中孔子不肯接受景公賞賜給他的供養之地,是因為“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D.【乙】文中的齊景公是一個尊重知識分子,並了解其內心需求的古代開明君主形象。
13.把“文言文閱讀”【甲】【乙】兩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2)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
參考答案
10.D(謂:告訴,對……說)
11.B(介詞,對,對於)
12.D(卻不了解知識分子的內心需求)
13.(1)原先為了義寧願犧牲(失去)自己的生命也不接受,現在卻為了妻妾的侍奉二接受了。(“鄉”“受”翻譯正確個1分,大意1分)
(2)我聽說君子按照功勞的大小來接受俸祿。(“聞”“當”翻譯正確個1分,大意1分)
二: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2分)
A.蹴爾而與之生(用腳踢) B.萬鍾於我何加焉(有什麼益處)
C.孔子見齊景公(召見,接見) D.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聽說)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蹴爾而之//所識窮乏者得我B.是亦不可以乎//子墨子曰:“然胡不乎?”
C.今景公//學而時習之,不亦
D.孔子不受//令弟子趣駕,而行
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萬鍾我何加焉//受地先王,願終守之
B.景公致廩丘為養//固國不山溪之險
C.行道人弗受//輟耕壟上
D.鄉為身死而不受, 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為之 //景公未之以行賜之廩丘
4、下列對文章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甲】文運用事例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強調了人不能失去“本心”。【乙】文內容可概括為:孔子不受景公之賜。
B.【乙】文可作為【甲】文的一個事例論據,有力地證明“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從而論證論點。
C.【甲】文“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是指見利忘義。【乙】文中孔子的表現印證了《論語》中所說的“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D.【甲】文以議論為主,運用排比句式,語句流暢,氣勢充沛。【乙】文以敘述為主,主要通過人物語言描寫表現人物品質。
參考答案:
1.C
2.B
3.D
4.C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孔子見齊景公》閱讀答案0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孔子見齊景公》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