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格非《書洛陽名園記後》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賞析

書《洛陽名園記》後
李格非①
【原文】
論曰:洛陽處天下之中,挾殽澠之阻②,當秦隴之襟喉③,而趙魏之走集④,蓋四方必爭之地也。天下常無事則已,有事,則洛陽必先受兵。予故嘗曰:“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之候也⑤。”
方唐貞觀、開元之間⑥,公卿貴戚開館列第於東都者⑦,號千有餘邸;及其亂離,繼以五季之酷⑧。其池塘竹樹,兵車蹂蹴⑨,廢而為丘墟;高亭大榭⑩,煙火焚燎,化而為灰燼,與唐共滅而俱亡者,無餘處矣。予故嘗曰:“園囿之興廢⑾,洛陽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亂,候於洛陽之盛衰而知;洛陽之盛衰,候於園圃之廢興而得,則《名園記》之作,予豈徒然哉?
嗚呼!公卿士大夫方進於朝,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為,而忘天下之治忽⑿,欲退享此樂,得乎?唐之末路是矣!
——選自海山仙館叢書本《洛陽名園記》
【注釋】
①李格非:宋濟南人,當時著名學者。他是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父親。曾登進士第,官至翰林學士。文章寫得健邁凌厲,受到過蘇軾的賞識。一生著作頗豐,著有文集45卷(據《文獻通考》),但現僅存《洛陽名園記》。《洛陽名園記》記述了北宋洛陽19座花園的情況。
②殽澠(yáomiǎn):殽,山名,即崤山,主峰在今河南靈寶縣東南。澠,即澠池,古地名,在今河南。挾(xié):擁有
③秦隴:今陝西甘肅。襟喉:比喻要害之地。
④走集:爭相奔走、集會的地方。即出入必經之地。
⑤候:症候,標誌。
⑥貞觀、開元:貞觀,唐太宗年號。開元,唐玄宗年號。
⑦東都:即洛陽。
⑧五季:即後梁、後唐、後漢、後周,史稱“五代”。
⑨蹂蹴:rou6*躪、踐踏。
⑩榭:建築在台上的亭閣。
⑾囿:飼養動物的園地。
⑿治忽:治亂。
2.作者李格非是著名女詞人_____________的父親。(1分)
3.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2分)
A.洛陽的地理位置重要,是兵家必爭之地。
B.洛陽的盛衰,在天下太平和戰亂的時候就能看出來。
C.在五代時期,洛陽曾經經歷了戰亂。
D.在唐代貞觀、開元年間,洛陽據稱有高官貴族的宅第上千。
4.作者以雄辯的事實和嚴密的推理,說明了從園圃的可知天下的道理,告誡公卿大夫們 ,從而體現出作者對國事的憂慮和對當權者的不滿。(3分)
5.本文結尾段點明了本文的寫作意圖,借古諷今。請以學過的課文為例分析這種寫作手法。(4分)
參考答案:
2.李清照(1分)
3. B(2分)
4.廢興盛衰不要放縱個人私慾,忘記天下治亂
5 略
【譯文】
現在我來作一結論:洛陽處於中國的中心,憑藉殽山與澠池的險阻,控制秦川和隴山的要衝,並且充當了趙、魏兩地的堡壘,可以說是四方必爭之地了。中國若是平安無事還算罷了,一旦發生變亂,洛陽必將首先遭受兵災。因此我曾經說過:“洛陽的興盛與衰敗,便是中國安定和 李清照與趙明誠
戰亂的預兆啊!”
當唐代貞觀、開元之間,公卿貴戚在東都洛陽建館舍、置宅第的,不下千有餘家;等到它發生動亂的時候,接踵而起的是梁、唐、晉、漢、周的殘酷戰爭。洛陽的池塘竹樹,遭到兵車的rou6*躪踐踏,變成了座座廢墟;高大的涼亭、軒敞的水榭,也被煙火焚燎,化成堆堆灰燼。它們都與大唐江山同歸於盡,沒有剩下一處了。因此我曾經說:“這些園林的興盛與荒廢,便是洛陽繁盛與衰敗的預兆啊!”
既然中國的安定與戰亂,從洛陽的盛衰跡象上可以看出來;而洛陽的盛衰,又可以從這些園林廢興的跡象上看出來,那么我寫這本《洛陽名園記》,難道是徒勞無益、白費筆墨嗎?
唉,公卿士大夫們正當進用於朝、官高爵顯的時候,大都放縱自己的私慾,任意而為,而將天下的治理與荒亂拋在一邊。他們想在告老致仕以後安享林園之樂,能夠做到嗎?有唐一代沒落的道路便是前車之鑑啊!
賞析:
《書洛陽名園記後》是《洛陽名園記》一書的後記。本文論證從洛陽的盛衰可以看出國家的治亂,洛陽園林的興廢可以看出洛陽的盛衰。用一句話來說,洛陽園林是國家治亂興衰的晴雨表,指出《洛陽名園記》不是白白寫的,對朝廷的腐敗提出了強烈的忠告,表現了作者對衰微的國勢的清醒認識和深刻憂慮,簡直是在敲警鐘!作者是借唐諷宋,用意十分清楚。
全文從洛陽處天下的險要寫起——洛陽居於中原,依仗崤、澠之險峻,是秦、隴、趙、魏問的要道,所以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因而強調洛陽的盛衰是天下治亂的標誌。第二層以唐朝貞觀、開元之間高官貴族興建千餘所公卿名園的史實,論述“園圃的興廢是洛陽盛衰的標誌”,最後更進一步推論“洛陽的盛衰是天下治亂的標誌”。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李格非《書洛陽名園記後》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賞析0
李格非《書洛陽名園記後》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