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攝影師教學設計
課文《小攝影師》出自三年級上冊語文書,其原文如下:
【原文】
1928年夏天,高爾基住在列寧格勒。他經常坐在窗子旁邊工作。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高爾基正在讀書,突然,一個小紙團從窗外飛到了桌子上。高爾其打開紙團,上面寫著:
親愛的高爾基同志:
我是一名少先隊員。我想給您照張相,貼在我們的牆報上。請您讓他們放我進去。我照完相,立刻就走。
高爾基從視窗向外望去,看見人行道邊上坐著個十歲左右的小男孩,手裡拿著一架照相機。
“是你扔的紙團嗎?”高爾基問。
“是的。”小男孩站起來,鞠了個躬,“請讓我進去吧!”
“來吧,我讓他們放你進來。”高爾基說。
過了一會兒,小男孩站在高爾基面前了。他仔細打量著高爾基,咧開嘴笑了,然後用手指了指沙發,說:“請您坐在這兒看報紙。”
高爾基拿了張報紙,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擺弄了很久很久,說:“一切準備停當。”高爾基側過臉,對著他微笑。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來。
“你怎么了?”高爾基不知出了什麼事。
小男孩哭著說:“我把膠捲忘在家裡了。”
高爾基趕緊站起來,小男孩已經提著照相機跑出去了。高爾基走到視窗,大聲喊道:“孩子,回來!我給你膠捲,我這兒有很多膠捲。”
小男孩哭著,跳上一輛電車。電車馬上開走了。
晚上,秘書告訴高爾基:“外面來了一位攝影師。”
“是個小男孩嗎?”高爾基問。
“不是。是一家雜誌社的記者。”
“請轉告他,我很忙。不過,來的如果是個小男孩,就一定讓他進來。”
【教材簡說】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名少先隊員為蘇聯文學家高爾基照相,因沒帶膠捲未能照成的故事。高爾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記者的採訪和照相。當得知一名少先隊員要為自己照相時,高爾基欣然答應了孩子的請求。在拍照的準備過程中,高爾基盡力配合孩子的工作。在就要拍照的時候,孩子發現忘了帶膠捲,拍照未能完成,儘管高爾基要為孩子提供膠捲,他還是哭著離開了。最後,高爾基交代秘書,他不接待雜誌社的記者,但如果是那個少先隊員,就一定讓他進來。這個故事體現了文學家高爾基對少先隊員的關懷愛護。
本文在表達上的主要特點是,通過對話和細節描寫,展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如,秘書告訴高爾基:“外面來了一位攝影師。”“是個小男孩嗎?”高爾基問。從對話中,可以看出他仍在掛念著那個少先隊員。再如男孩見到高爾基後,“仔細打量著高爾基,咧開嘴笑了”,這個細節反映了孩子對高爾基的崇敬和見到高爾基後的激動和驚喜。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從對話和細節描寫中體會人物內心活動。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話和細節描寫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感受文學家高爾基對少先隊員的和藹可親和關懷愛護;二是認識引用對話的不同方式,並通過對話讀出人物的感情。
本文的重點內容是高爾基接受少先隊員照相的經過,通過對話和細節描寫來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學習目標】
1.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突然、立刻、人行道、照相機、打量、擺弄、準備、膠捲、秘書、雜誌社、記者、轉告”等詞語。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讀好對話,並從中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
4.感受高爾基對男孩的關懷愛護和男孩對高爾基的崇敬熱愛。
【教學建議】
1.課外蒐集有關高爾基的資料。
2.本課要求會認的字有8個,讀音難點主要有“攝、社”(翹舌音)、“躬”(後鼻音)。注意不要將“攝”讀成niè。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多種識字方法,自主識字。如,自由朗讀課文,圈畫不認識或者容易讀錯的生字,結合語言環境自主認讀,然後教師檢查認讀情況,糾正錯誤讀音;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互相檢查;聯繫生活經驗識字,結合身體動作學習“鞠、躬”;通過熟字帶生字識字:眉──媚、弓──躬、必──秘、交──膠、土──社。
可以把要求會寫的生字集中在一起,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其結構上的特點,如,“基、備、卷”為“上大下小”的上下結構,“突、弄、雜”為“上小下大”的上下結構,然後把重點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導臨寫。有個別字的筆畫需要特別說明:指導“輛”時,要注意“車”作為偏旁時筆順的變化,其最後一筆是“提”,不是“橫”或“豎”。
3.本文語言和內容都比較淺顯,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可以理解大概意思。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之上,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紙團飛進視窗,男孩請求高爾基允許為他照相──高爾基擺好姿勢,男孩準備為他照相──忘帶膠捲,男孩哭著離開──高爾基等著男孩再次來照相。為引起學生積極探討,教師在學生了解敘述順序之後,可以提出問題,也可啟發學生提出問題,然後在師生、生生的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可以圍繞“高爾基是如何對待孩子給他照相的”和“孩子是如何給高爾基照相的”兩方面內容展開討論。在討論的時候,要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明確下面幾個問題:
(1)一個紙團飛進高爾基的視窗,要求給他照相。這種方式雖然是不正規的,不禮貌的,但是高爾基沒有因此生氣、拒絕孩子的請求,說明他理解、愛護孩子。
(2)在小男孩拍照之前,高爾基聽從他的“吩咐”,而且還等了“很久很久”,開始照相時,“高爾基側過臉,對著他微笑”,所有這些細節都反映出高爾基積極配合孩子的工作。特別是“很久很久”,表明在這樣長的時間內高爾基沒有厭煩,反映了他對孩子懷有極大的耐心。
(3)孩子往地上一坐,哭了起來後,高爾基問“你怎么了”,這不僅反映出他對孩子的突然表現迷惑不解,更有一種關心在裡面。學生在朗讀時,語氣要溫和親切,語調要舒緩輕柔。
(4)當孩子把“膠捲忘在家裡了”的事告訴高爾基後,“高爾基趕緊站起來”,這個“趕緊”,表明他對孩子的疼愛和關切之情。
(5)當孩子跑出房間後,高爾基大聲喊道:“孩子,回來!我給你膠捲,我這兒有很多膠捲。”這反映出他主動幫助男孩的一片愛心。這裡為什麼要強調“大聲喊道”“孩子,回來”呢?它反映出高爾基想幫助孩子,但又擔心孩子聽不見的急切心情。
(6)高爾基最後對秘書說:“請轉告他,我很忙。不過,來的如果是個小男孩,就一定讓他進來。”要抓住“很忙”和“一定”兩個關鍵詞語。從中可見高爾基對媒體宣傳自己並不關心,相反,對於這個少先隊員卻非常重視。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高爾基關懷下一代、愛護下一代的崇高品質。
針對那個男孩來說,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應該明確:
(1)門衛不放孩子進去見高爾基,他就從窗戶扔進去一個紙團,請高爾基本人幫忙。這表明男孩很聰明,會想辦法;很大膽。
(2)高爾基問“是你扔的紙團嗎”,男孩在回答的同時,“鞠了個躬”,這裡的“鞠躬”,反映了孩子不是不懂禮貌,他這樣做,是出於無奈。
(3)男孩見到高爾基後,“仔細打量著高爾基,咧開嘴笑了”,這個細節反映了孩子對高爾基的崇敬和見到高爾基後的激動與驚喜。
(4)小男孩“吩咐”高爾基坐到沙發上看報紙,然後擺弄了很久。說明那個孩子熟練的照相技術和做事認真、有主見。
(5)男孩因為沒有帶膠捲,哭著離開了。這反映了他的慚愧、失望的心理。因為沒有帶膠捲,浪費了工作很忙的高爾基的很多時間,所以當高爾基要主動給他膠捲時,他沒有回應,哭著跳上了電車。
在教學過程當中,可以結合具體的句子、段落,引導學生透過對話、細節描寫進行合作、探究學習,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思想感情,受到薰陶和感染。
4.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或者聯繫上下文,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意義。如“明媚”,通過上下文,可以知道“明媚”在這裡形容的是早晨的陽光,聯繫生活中對早晨陽光的觀察,可以知道它指的是(陽光)明亮,結合語境,“明媚”還帶有感qing6*色彩。
5.要在對課文內容理解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讀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如,小男孩擺弄了很久很久,說:“一切準備停當。”孩子用了很久的時間去準備,最後說這句話時,內心應該是充滿喜悅的;“你怎么了?”高爾基不知出了什麼事,上面已經說過,這句話體現了高爾基的迷惑和對孩子的關切,因此讀書時語氣要溫和、輕柔;“是個小男孩嗎?”高爾基問,這句話體現了高爾基仍舊掛念著那個孩子,內心充滿了關切,讀書時應該讀出關切之情。教師在指導過程中,一定要啟發學生深入體會人物當時的心理活動,並思考如何通過朗讀把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表現出來。
6.課後的第一、二題,可以與課文句段篇的理解結合在一起處理。第三題是積累詞句的練習。教師對此不必做統一的要求,要允許學生積累自己喜歡的詞句。
課後安排了“小練筆”,要求學生“接著往下寫這個故事”。本課結尾,結讀者留下了懸念和想像空間,教師要引導學生打開思路,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想像進行續寫。
本文的對話較多,適合表演,要充分利用這一資源,有條件的班級,可以組織學生演課本劇。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