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母親教學設計
課文《懷念母親》出自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我一生有兩個母親,一個是生我的那個母親,一個是我的祖國母親。我對這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
我六歲離開我的生母,到城裡去住。中間曾回故鄉兩次,都是奔喪,只在母親身邊待了幾天,仍然回到城裡。在我讀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母親棄養,只活了四十多歲。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
後來我到德國留學,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為什麼,母親頻來入夢。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道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
為了說明當時的感情,我從初到哥廷根的日記中摘抄幾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來了。我覺得這黃昏的時候最有意思。我不開燈,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漸漸織上天空,織上對面的屋頂。一切都沉在朦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靜到不能再沉靜的時候,活動起來。我想到故鄉,故鄉的老朋友,心裡有點酸酸的,有點淒涼。然而這淒涼卻並不同普通的淒涼一樣,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在心頭。
11月18日
好幾天以前,房東太太就對我說,她的兒子今天回家,從學校回來,她高興得不得了……但她的兒子一直沒有回來,她有點沮喪。她又說,晚上還有一趟車,說不定他會回來的。看到他的神情,我想起了自己長眠於故鄉地下的母親,真想哭!我現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親都是一樣的!
11月20日
我現在還真是想家,想故國,想故國的朋友。我有時想得簡直不能忍耐。
11月28日
我仰躺在沙發上,聽風路過窗外。風裡夾著雨。天色陰得如黑夜。心裡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國了。
我從初到哥廷根的日記里,引用了這幾段。實際上,類似的地方還有很多,從這幾段中也可見一斑了。一想到生身母親和祖國母親,我就心潮騰湧,留在國外的念頭連影兒都沒有。幾個月以後,我寫了一篇散文,題目叫《尋夢》。開頭一段是:
夜裡夢到母親,我哭著醒來。醒來再想捉住這夢的時候,夢卻早不知道飛到什麼地方去了。
下面描繪在夢裡見到母親的情景。最後一段是:
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
我在國內的時候,只懷念,也只有可能懷念一個母親。到國外以後,在我的懷念中增添了祖國母親。這種懷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時候異常強烈。以後也沒有斷過。對這兩位母親的懷念,一直伴隨我度過了在歐洲的十一年。
【教材簡說】
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作者開門見山,指出兩位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同時引出下文對兩位母親的描述。接著,作者描述了自己與親生母親的關係:雖然相處時間不多,但母子感情卻絲毫未減,相反因為母親的離世,更加深了自己對母親的歉疚,並為此不斷懷念母親,這為闡述自己對祖國母親的愛鋪墊了感情基調;然後,作者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描述了在漫長的留學生涯中,對母親和祖國的懷念,將對兩位母親同樣的敬意、相同的愛慕表達得酣暢淋漓,這是文章的重點所在。最後,作者呼應文章開頭,說明為什麼會有對兩位母親不變的情懷,使文章結構渾然一體。
編排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方面在於從多個角度表現本單元的主題──祖國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學習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體會關鍵字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教學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抓住那些表情達意的關鍵字句,通過朗讀感悟,理解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課文語言富有跳躍性,而且作者對母親和祖國的這種深厚感情,學生缺乏現實體驗。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會存在一定的困難。
【學習目標】
1.會寫8個生字,學寫“真摯、避免、朦朧、淒涼、引用、強烈、思潮起伏、可見一斑”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3.揣摩重點語句,感受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之情。
【教學建議】
1.課前,有條件的地方,可安排學生蒐集季羨林先生寫的謳歌母親為主題的文章,以及他在德國留學期間的一些資料,為學習課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打基礎。
2.導入新課時,可聯繫以前學過的課文《小苗和大樹的對話》《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或者課前了解到的有關材料,師生交流對作者及文章背景的了解;也可從交流各自對母親的感情入手,獲得對文章主題的粗淺把握。
3.文章情感豐富,對母親的懷念之情貫穿全文,要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具體感悟,感受作者對兩位母親的深厚情感。課後練習第一題的編排正是體現了這樣的訓練要求,教學中可以以此為主線,引導學生畫找相關句子,進行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加深理解,感受作者對母親,尤其是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情感。
首先是對親生母親的感情,重點研讀文章第2自然段。“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聯繫上下文,讓學生感受從六歲離開母親到母親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時間不在母親身邊,雖然中間有短暫回歸,但畢竟時間短暫,沒有與母親促膝長談的機會,如今母親逝世,即使想報答養育之恩,也永無機會,因此心中覺得傷心難過:“我的願望沒能實現。”作者曾經暗下決心,一旦大學畢業,找到工作,就立即迎養母親,以彌補長久離開母親的遺憾。然而沒等作者大學畢業,母親就離開了人世,作者的願望永遠無法實現了。“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作者覺得,隨著母親的死,生活變得毫無意義,一切都變得空虛和寂寞了,腦子裡一片空白,不知道該做什麼,只有遺憾和悔恨一直充滿心頭。要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體會作者因為無法盡孝而心存自責、愧疚之情。
接著轉入對祖國母親的懷念。這部分有學生比較難理解的語句,如,為什麼作者在想到故鄉、老朋友時,心中感到淒涼,卻又是甜蜜的?他想到了什麼?作者回憶房東太太的時候,為什麼會產生“古今中外的母親都是一樣的”念頭?作者到底在尋一個什麼夢?為什麼作者又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需要老師給予一定的指導。還有些句子,如,“我不開燈,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漸漸織上天空,織上對面的屋頂。一切都沉在朦朧的薄暗中。”要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去感受作者的內心體驗;“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要引導學生展開想像,感受在作者記憶深處的母親的身影,從而體會人物情感。
課文最後以“對這兩位母親的懷念”作結,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兩個母親的身份不同,對母親的懷念卻是永遠不變的,從而呼應文章開頭,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作者真摯的情感。
4.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除了充分發揮朗讀的作用,通過對比讀、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讀、自讀等方式,使學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語言文字背後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外,還可以適當補充、拓展有關的資料。如,描寫親生母親這部分,由於缺乏必要的背景介紹,這將影響學生對作者內心感情的理解,如果能引入相關資料,就可以充實學生認識,加深對情感的體會。
5.字詞教學要注意學生自學與老師引導相結合,適時給予指導,“摯”字右上部分是“丸”,不是“九”,不要少點;“頻”的左下部分不要寫成“少”;“斑”與“班”字形比較相似,要注意區別。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