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呼救教學設計
課文《網上呼救》出自三年級上冊語文書,其原文如下:
【原文】
一天下午,美國男孩麥克正在網上聊天室漫遊。
將近六點,螢幕上出現了一行黑體字:“我不能動,呼吸困難,請幫助我,蘇珊。”
蘇珊是芬蘭一所學院的學生,當時她正在圖書館通過網際網路找尋資料。突然,舊病復發,雙腿劇烈灼痛,不能行走,兩肋像被緊緊夾住似的,呼吸困難。此時,整個樓面只有她一個人,距離最近的電話也無法拿到。於是,她強忍著疼痛,上網發出了求助信息。
麥克在網上問道:“你在什麼地方?”答案是“芬蘭”。
六點十分,美國緊急救援中心的電話響了。麥克把這一緊急情況告訴了中心。那裡的工作人員一邊和芬蘭的有關方面聯繫,一邊向麥克詢問蘇珊的詳細地址。
麥克在網上詢問蘇珊的時候,蘇珊已快支持不住了,好久才回答:“痛!”
麥克立刻用粗體大字打出:“挺住!我已經打了電話去求助!”蘇珊用盡最後的力氣打出了地址。
十分鐘後,美國緊急救援中心和芬蘭有關方面取得了聯繫。
六點三十分,大洋彼岸的蘇珊得救了。
【前言】
《網上呼救》是鄂教版國小語文第四冊第19課。全文共有8個自然段。這是一篇講述了利用網際網路跨越國界救人的感人故事,故事情節引人入勝。芬蘭女孩蘇珊在與美國男孩桑恩網上聊天時突發疾病,危在旦夕,桑恩利用網際網路在一個多小時後成功救助了她。學習本文,我們會深切地感受到正是網際網路的方便、快捷,才能為人們的愛心救助、為蘇珊戰勝病魔贏得寶貴的時間,同時我們也會為網際網路創造的奇蹟而感嘆。
【學習目標】
1、 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
2、 創設交際情境,品析語言,提高能力。
3、再現對話情境,靈活指導朗讀。
4、抓住時間線索,突破重難點。
【教學建議】
(一)教學準備
課前請學生初步了解一下美國和芬蘭在世界地圖上的大致位置;了解一下文中所
提到的心臟病猝發是怎樣的一種情形。
(二)教學過程
1.識字與寫字
本課要求學生會寫的生字中,要注意“恩”和“思”字形相近,“援”的右半部分不能寫成“愛”,“郎”和“朗”字形相近。要求認識的生字中“灼”是翹舌音。
2.朗讀與默讀指導
默讀課文既便於學生把握文章的故事情節,又便於思考問題,因此教學時應適當運用。對於本文來說,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既是教學的重要目標,又是教學的重要手段。文章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對於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很細緻,人物的語言也鮮明地體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要想感悟人物美好的心靈,應該讀好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語言。人物的對話要讀出緊張感,體現當時緊急的情況。
3.閱讀指導
(1)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通過初讀課文,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個大致的了解。理清課文是按“呼救——救助——獲救”的順序寫的。
(2)閱讀的重點應放在體會蘇珊“呼救”這一部分。從體會蘇珊的舊病復發開始,了解這種病發作時是怎樣的一種情形、感受。蘇珊為什麼要採取“網上呼救”的方式?在閱讀時注意抓住描寫蘇珊病情復發時的語句,體會蘇珊當時境遇的痛苦與危險,通過朗讀的方式促進對這一部分內容的體會,還要通過朗讀把當時的情形表現出來。體會為什麼必須要採取“網上呼救”的方式,是為了讓學生體會到網際網路有它不可替代的優勢:不受任何空間、地域的限制,是最快捷、便利的一種通訊方式,為體會板塊主題“信息與生存”做了鋪墊。
(3)閱讀的重點還應放在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上,了解桑恩看到這個呼救後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艾眉接到電話後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進而體會人物真實的內心世界,感受到人物善良的心地,人間的真情。
(4)最後一個自然段戛然而止,文章似乎缺少個結尾,但細細品讀你會發現,言雖盡但意未止,留給了我們很大的想像空間。或許是關於網路與人類生活關係的思考,或者是對人類這種善良本性的感悟……都給人以震撼、感動。課堂小結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暢談自己學習這篇文章之後的感受,促進學生對“信息與生存”整個板塊有一個整體的感悟:動物界信息傳遞的方式——古代人類信息傳遞的方式——現代人類信息傳遞的方式,從中感悟到人類文明的發展,人類用智慧推動了世界的發展、時代的進步,未來將會怎樣,是個未知數,但要靠我們去創造。
4.活動提示
(1)朗讀的練習提示,旨在提醒學生在朗讀時要注意揣摩人物的內心感受,讀出人物應有的語氣和情感。
(2)思考與交流
“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這一問題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訓練,可按照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這樣的順序複述課文,再在此基礎上提煉課文內容,進行概括。“教材分析”中提及到了,可以參考。
“蘇珊為什麼要採取‘網上呼救’的方式?桑恩看到這個呼救後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艾眉接到電話後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這一問題可從以下幾方面來考慮:蘇珊是舊病復發,呼吸困難、身體癱軟、無法移動;她獨自一人在圖書館裡,周圍沒有可以幫助她的人,此時擺在她面前的只有一部電腦。基於這幾方面的原因,蘇珊只能採取“網上呼救”的方式,這是可能使她獲救的唯一希望,進而引導學生體會到網路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桑恩、艾眉看到這個求救後心裡起初都不相信,認為這可能是一個惡作劇,這是人之常情,面對一個在網際網路和通過電話得到的一個素未謀面、毫不了解的對方發來這樣一個求救信息,怎能不使人產生懷疑、感到驚詫呢?但他們最終相信了蘇珊的呼救,這是他們美好、善良的心靈的體現。這道思考題旨在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重點,深入地感悟課文。
蘇珊之所以能得救,其原因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兩方面來考慮:一是藉助了網際網路的絕對優勢,它超越了時間、地點、國界、語言等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一個舊病復發、身處痛苦中的病人得以及時救助;二是還因為有像桑恩、艾眉這些富有愛心、同情心,對工作有極強的責任心的人,才能使蘇珊及時獲救。
人物心理描寫的好處可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加以引導、體會,使學生能夠設身處地地體會人物的心理,也使學生感受到將人物的內心世界描寫出來,使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更鮮活,更便於表現文章的主旨與情感。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藉助朗讀加以體會,再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3)拓展與運用
“網路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方便和問題?”網路給我們帶來的方便就不必說了,學生可以舉出很多這樣的例子;可能帶來的問題可以從“青少年兒童可能接觸到一些不健康的網站,如何正確使用網路”這一內容上引導、啟發學生展開討論。“有了網路還要不要書本,要不要老師了呢?”這一論題結論是不言而喻的,課堂教學有它的不可替代性,網路只能作為它的一個補充。當然學生可能會舉出一些利用網路自學成才的例子,但應引導學生思考,那些只是少數事例,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學生通過開展辯論的過程,會對這一問題有更深的認識。
(4)以下詞語供理解課文時參考:
漫遊:本文指在網路世界中隨意遊玩。
灼痛:文中指蘇珊病情復發時所感到像被火燒一樣的疼痛。
哮喘:氣喘,通常指喘息時喉嚨帶鳴聲的。
救援:救助支援。
心急如焚:著急得像被火燒著一樣,形容非常著急。
靈機一動:靈巧的心思一下湧上心來。形容突然想出某種主意或辦法。
5.課時安排:建議3課時。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