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遊記-第三卷-11
作者離開拉格奈格,坐船前往日本......又從那兒坐一艘荷蘭船到阿姆斯特丹,再從阿姆斯特丹回到英國.
關於斯特魯德布魯格的這一段敘述,我想對讀者來說還有幾分意思吧,因為這似乎多少有點不同尋常,至少在我讀過的遊記中,我記得還不曾碰到過這一類的敘述.如果我記錯了,我得請大家原諒,因為旅行家們在描述同一個國家時,常常免不了都會在相同的一些細節上長篇大論,他們不應該受到借用或抄襲前人著作的指責.
這個王國與大日本帝國之間確實一直有著貿易往來,所以很有可能日本的作家已經有過關於斯特魯德布魯格的描述;不過我在日本停留的時間很短,對他們的那個語言又一竅不通,因此沒有辦法去進行調查.我倒是希望荷蘭人,經我這么一提,能產生好奇心,同時也有足夠的能力來彌補我的不足.
國王陛下多次強要我接受他朝廷的官職,可他見我決意要回自己的祖國,也就準許我離開了.我很榮幸地得到他親筆為我給日本tian6*皇寫的一封介紹信.他又送了我四百四十四塊大的金子(這個民族喜歡偶數),還有一枚紅色鑽石,我回英國後賣了一千一百英鎊.
一七○九年五月六日,我向國王及我所有的朋友鄭重告別.這位君王仁義之至,派了一支衛隊把我送到了這座島西南部的皇家港口格蘭古恩斯達爾德.過了六天,我找到一艘船可以把我帶到日本.路上我們航行了十五天.我們在位於日本東南部的一個叫濱關的港口小鎮上了岸.那鎮在港口的西端,那兒又有一條狹窄的海峽,往北通向一個長長的海灣,京城江戶(江戶即現在的東京,日本的首都.)就坐落在這海灣的西北岸.一上岸我就將拉格奈格國王給tian6*皇陛下的信拿給海關官員看.他們對上面那御璽非常熟悉.御璽有我的手掌那么大,印記是一個國王從地上扶起一個瘸腿的乞丐.鎮上的地方官聽說我有這么一封信,就待我以大臣之禮.他們為我備好車馬和僕從,免費送我上了江戶.到那兒後我就被召見了.我呈上信,拆信的儀式十分隆重,一名翻譯將信的內容解釋給tian6*皇聽.隨後,翻譯轉達tian6*皇的命令,通知我說,我得把我的要求說出來,無論是什麼要求,看在他拉格奈格王兄的面上,都可以照準.這位翻譯是專門同荷蘭人打交道的,他從我的面相立即就猜出我是個歐洲人,於是又用純熟的低地荷蘭語把tian6*皇陛下的命令重複了一遍.我按照原先拿定的主意回答說,我是一名荷蘭的商人,在一個遙遠的國家航海時翻了船,之後從那裡先海路後陸路一直到了拉格奈格,再後來就坐船來到了日本.我知道我的同胞常在這裡經商,就希望有機會能隨他們中的一些人同回歐洲去.說完我就極為低聲下氣地請求tian6*皇開恩,希望他能下令把我安全地送到長崎.我還提出了另一個請求,能否看在我的恩主拉格奈格國王的面上,免我履行踩踏十字架這一儀式(踩踏十字架是日本人探明外人是否為基督徒的一種儀式.);我的同胞到這兒來都得履行這樣的儀式,可我是因為遭遇了不幸才到他的王國來的,絲毫沒有做生意的意思.當翻譯把我的後一個請求說給tian6*皇聽之後,他顯得有幾分吃驚,說他相信我在我的同胞中還是第一個不願履行這種儀式的人,因而開始懷疑我是不是真正的荷蘭人;他都疑心我一定是個基督徒.儘管如此,由於我提的那些理由,而更主要是看在拉格奈格國王的面上,他特別開恩就遷就了我這與眾不同的脾氣.不過事情還得安排得巧妙,要吩咐他的官吏像是一時忘了那樣把我放過去,因為要是我的同胞荷蘭人發現了其中的秘密,他們一定會在途中將我的喉管割斷.我通過翻譯感謝tian6*皇對我格外開恩.那時正好有一支軍隊要開到長崎去,tian6*皇就命令指揮官安全護送我前往,關於十字架的事還特別作了關照.
猜你喜歡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
《宋史》 ◎后妃上 ○太祖母昭憲杜太聲律第三十三
《文心雕龍》 夫音律所始,本於人聲者也。聲含宮卷二十四 居士集卷二十四
《歐陽修集》 ◎墓表八首 【永春縣令歐君卷十八 列傳第十二
《陳書》 ◎沈眾 袁泌 劉仲威 陸山復活(上)-第一部-03
《復活》 當風俗記第三
《洛陽牡丹記》 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
《後漢書》 孝明皇帝九子:賈貴人生章帝;陰貴白鯨(中)-第62章-投槍
《白鯨》 這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
《遼史》 ◎禮志三(軍儀) 皇帝親征卷四十六 志第三十六
《新唐書》 ◎百官一 唐之官制,其名號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元史》 ◎世祖十三 二十七年春正月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傳第六
《史記》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員。員父曰伍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八十九
《新唐書》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茶花女(下)-24
《茶花女》 這周書 微子之命第十
《尚書》 成王既黜殷命,殺武庚,命微子啟代卷一百十六 子部二十六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譜錄類存目 △《銅劍贊》復活(中)-第二部-35
《復活》 隊說唐三傳-第21回-薛丁山大破番營-蘇寶同化虹逃走
《說唐全傳》 前言不表.再講薛丁山行兵相近鎖陽城,卷八 刑法第三十一(凡八章)
《貞觀政要》 貞觀元年,太宗謂侍臣曰:“死者不子道第二十九
《荀子》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順下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