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皮部論篇第五十六
黃帝問曰:余聞皮有分部,脈有經紀,筋有結絡,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異,
別其分部,左右上下,陰陽所在,病之始終,願聞其道。岐伯對曰:欲知皮部以
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陽明之陽,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
皆陽明之絡也,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
寒熱也。絡盛則入客於經,陽主外,陰主內。少陽之陽,名曰樞持,上下同法,
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陽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故在陽者主內,在陰者主
出,以滲於內,諸經皆然。太陽之陽,名曰關樞,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
皆太陽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少陰之陰,名曰樞儒,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
浮絡者,皆少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其入經也,從陽部注於經,其出者,
從陰內注於骨。心主之陰,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浮絡者,皆心主之絡
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太陰之陰,名曰關蟄,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
太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留而
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府,廩於腸胃。邪之始入於皮也,溯然起毫
毛,開腠理;其入於絡也,則絡脈盛色變;其入客於經也,則感虛乃陷下;其留
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月囷>破,毛直而敗。
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岐伯曰:皮者脈之部也,邪客於
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舍於府藏也,
故皮者有分部,不與而生大病也。帝曰:善。
○經絡論篇第五十七
黃帝問曰:夫絡脈之見也,其五色各異,青黃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岐伯
對曰:經有常色而絡無常變也。帝曰:經之常色何如?岐伯曰:心赤,肺白,肝
青,脾黃,腎黑,皆亦應其經脈之色也。帝曰:絡之陰陽,亦應其經乎?岐伯曰:
陰絡之色應其經,陽絡之色變無常,隨四時而行也。寒多則凝泣,凝泣則青黑,
熱多則淖澤,淖澤則黃赤,此皆常色,謂之無病。五色具見者,謂之寒熱。帝曰:
善。
○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黃帝問曰:余聞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未知其所,願卒聞之。岐伯稽首
再拜對曰:窘乎哉問也!其非聖帝,孰能窮其道焉,因請溢意盡言其處。帝捧手
逡巡而卻曰:夫子之開余道也,目未見其處,耳未聞其數,而目以明,耳以聰矣。
岐伯曰:此所謂聖人易語,良馬易御也。帝曰:余非聖人之易語也,世言真數開
人意,今余所訪問者真數,發蒙解惑,未足以論也。然余願聞夫子溢志盡言其處,
令解其意,請藏之金匱,不敢復出。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請言之,背與心相控而
痛,所治天突與十椎及上紀,上紀者胃脘也,下紀者關元也。背胸邪系陰陽左右,
如此其病前後痛澀,胸脅痛而不得息,不得臥,上氣短氣偏痛,脈滿起斜出尻脈,
絡胸脅支心貫鬲,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
藏俞五十穴,府俞七十二穴,熱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頭上五行行五,
五五二十五穴,中<月呂>兩傍各五,凡十穴,大椎上兩傍各一,凡二穴,目瞳子浮
白二穴,兩髀厭分中二穴,犢鼻二穴,耳中多所聞二穴,眉本二穴,完骨二穴,
項中央一穴,枕骨二穴,上關二穴,大迎二穴,下關二穴,天柱二穴,巨虛上下
廉四穴,曲牙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窗二穴,肩
解二穴,關元一穴,委陽二穴,肩貞二穴,瘖門一穴,臍一穴,胸俞十二穴,背
俞二穴,膺俞十二穴,分肉二穴,踝上橫二穴,陰陽蹺四穴,水俞在諸分,熱俞
在氣穴,寒熱俞在兩骸厭中二穴,da6*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凡三百六十五穴,
針之所由行也。
帝曰:余已知氣穴之處,游針之居,願聞孫絡溪谷,亦有所應乎?岐伯曰:
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亦以應一歲,以溢奇邪,以通榮衛,榮衛稽留,衛散榮溢,
氣竭血著,外為發熱,內為少氣,疾瀉無怠,以通榮衛,見而瀉之,無問所會。
帝曰:善。願聞溪谷之會也。岐伯曰: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肉分之間,
溪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邪溢氣壅,脈熱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為膿,
內銷骨髓,外破大膕,留於節湊,必將為敗。積寒留舍,榮衛不居,卷肉縮筋,
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痹,外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於溪谷也。溪谷三百六十
五穴會,亦應一歲。其小痹淫溢,循脈往來,微針所及,與法相同。帝乃辟左右
而起,再拜曰:今日發蒙解惑,藏之金匱,不敢復出。乃藏之金蘭之室,署曰氣
穴所在。岐伯曰:孫絡之脈別經者,其血盛而當瀉者,亦三百六十五脈,並注於
絡,傳注十二絡脈,非獨十四絡脈也,內解寫於中者十脈。
○氣府論篇第五十九
足太陽脈氣所發者七十八穴:兩眉頭各一,入發至頂三寸半,傍五,相去三
寸,其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項中大筋兩傍各一,風府兩傍
各一,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十五間各一,五藏之俞各五,六府之俞各六,委
中以下至足小指傍各六俞。
足少陽脈氣所發者六十二穴:兩角上各二,直目上髮際內各五,耳前角上各
一,耳前角下各一,銳發下各一,客主人各一,耳後陷中各一,下關各一,耳下
牙車之後各一,缺盆各一,掖下三寸,脅下至胠,入間各一,髀樞中,傍各一,
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俞。
足陽明脈氣所發者六十八穴:額顱髮際傍各三,面鼽骨空各一,大迎之骨空
各一,人迎各一,缺盆外骨空各一,膺中骨間各一,俠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
俠胃脘各五,俠臍廣三寸各三,下臍二寸俠之各三,氣街動脈各一,伏菟上各一,
三里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
手太陽脈氣所發者三十六穴:目內眥各一,目外各一,鼽骨下各一,耳郭上
各一,耳中各一,巨骨穴各一,曲掖上骨穴各一,柱骨上陷者各一,上天窗四寸
各一,肩解各一,肩解下三寸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
手陽明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項上各二,大迎骨空各一,柱骨之會
各一,髃骨之會各一,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
手少陽脈氣所發者三十二穴:鼽骨下各一,眉後各一,角上各一,下完骨後
各一,項中足太陽之前各一,俠扶突各一,肩貞各一,肩貞下三寸分間各一,肘
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
督脈氣所發者二十八穴:項中央二,髮際後中八,面中三,大椎以下至尻尾
及傍十五穴,至骶下凡二十一節,脊椎法也。
任脈氣之所發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膺中骨陷中各一,鳩尾下三寸,胃脘
五寸,胃脘以下至橫骨六寸半一。腹脈法也。下陰別一,目下各一,下唇一,斷
交一。
沖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俠鳩尾外各半寸至臍寸一,俠臍下傍各五分至橫骨
寸一,腹脈法也。
足少陰舌下,厥yin6*毛中急脈各一,手少陰各一,陰陽蹺各一,手足諸魚際脈
氣所發者,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上一篇:卷十四
下一篇:卷十六
目錄:黃帝內經素問
卷十五_黃帝內經素問原文_國學 子部0

猜你喜歡

卷十五_黃帝內經素問原文_國學 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