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五 志第三十八

◎地理一
○京城 京畿路 京東路 京西路
唐室既衰,五季迭興,五十餘年,更易八姓,宇縣分裂,莫之能一。宋太祖
受周禪,初有州百一十一,縣六百三十八,戶九十六萬七千三百五十三。建隆四
年,取荊南,得州、府三(江陵府,歸、峽。),縣一十七,戶一十四萬二千三
百。平湖南,得州一十五、監一(潭、衡、邵、郴、道、永、全、岳、澧、朗、
蔣、辰、錦、溪、敘,桂陽監),縣六十六,戶九萬七千三百八十八。乾德三年,
平蜀,得州、府四十六(益、彭、眉、嘉、邛、蜀、綿、漢、資、簡、梓、黎、
雅、陵、戎、瀘、維、茂、昌、榮、果、閬、渠、合、龍、普、利、興、文、巴、
劍、蓬、壁、夔、忠、萬、集、開、渝、涪、黔、施、達、洋,興元府),縣一
百九十八,戶五十三萬四千三十九。開寶四年,平廣南,得州六十(廣、韶、潮、
循、封、端、英、連、雄、龔、惠、康、恩、春、瀧、勤、新、高、潘、雷、羅、
辨、桂、賀、昭、梧、蒙、恭、象、富、融、宜、柳、嚴、思唐、邕、澄、貴、
蠻、橫、賓、欽、潯、容、牢、白、廉、黨、繡、鬱林、藤、竇、義、禺、順、
瓊、崖、儋、萬安、振),縣二百一十四,戶一十七萬二百六十三。八年,平江
南,得州一十九,軍三(升、宣、歙、池、洪、潤、常、鄂、筠、饒、信、虔、
吉、袁、撫、江、汀、建、劍、江陰、雄遠、建昌軍),縣一百八,戶六十五萬
五千六十五。計其末年,凡有州二百九十七,縣一千八十六,戶三百九萬五百四。
太宗太平興國三年,陳洪進獻地,得州二,漳、泉。縣十四,戶十五萬一千九百
七十八。錢俶)入朝,得州十三、軍一(杭、蘇、越、湖、衢、婺、台、明、溫、
秀、睦、福、處,衣錦。),縣八十六,戶五十五萬六百八十。四年,平太原,
得州十、軍一(並、汾、嵐、憲、忻、代、遼、沁、隆、石,寶興。),縣四十,
戶三萬五千二百二十。七年,李繼捧來朝,得州四(夏、銀、綏、宥。雍熙元年,
復以四州授繼捧,自後不復領於職方),縣八。(雍熙中,天下上閏年圖,州、
府、軍、監幾於四百)。至是,天下既一,疆理幾復漢、唐之舊,其未入職方氏
者,唯燕、雲十六州而已。
至道三年,分天下為十五路,天聖析為十八,元豐又析為二十三:曰京東東、
西,曰京西南、北,曰河北東、西,曰永興,曰秦鳳,曰河東,曰淮南東、西,
曰兩浙,曰江南東、西,曰荊湖南、北,曰成都,曰梓、利、夔、曰福建,曰廣
南東、西。東南際海,西盡巴僰,北極三關,東西六千四百八十五里,南北萬一
千六百二十里。崇寧四年,復置京畿路。大觀元年,別置黔南路。三年,並黔南
入廣西,以廣西黔南為名。四年,仍舊為廣南西路。當是時,天下有戶二千八十
八萬二千二百五十八,口四千六百七十三萬四千七百八十四(天下主客戶:自至
道末四百一十三萬一千五百七十六,天禧五年,主戶六百三萬九千三百三十一,
客戶不預焉。至嘉祐八年,主戶一千二百四十六萬二千五百三十一,口二千六百
四十二萬一千六百五十一。至治平三年,天下主客戶一千四百一十八萬一千四百
八十六,口二千五十萬六千九百八十。熙寧十年,戶一千四百二十四萬五千二百
七十,口三千八十萬七千二百十一。元祐元年,戶一千七百九十五萬七千九十二,
口四千七萬二千六百六。紹聖元年,戶一千九百一十二萬九百二十一,口四千二
百五十六萬六千二百四十三。元符三年,戶一千九百九十六萬八百一十二,口四
千四百九十一萬四千九百九十一。崇寧元年,戶二千二十六萬四千三百七,口四
千五百三十二萬四千一百五十四。各府、州下戶口與總數少異,姑兩存之),視
西漢盛時蓋有加焉。隋、唐疆理雖廣,而戶口皆有所不及。迨宣和四年,又置燕
山府及雲中府路,天下分路二十六,京府四,府三十,州二百五十四,監六十三,
縣一千二百三十四,可謂極盛矣。
大抵宋有天下三百餘年,繇建隆初訖治平末,一百四年,州郡沿革無大增損。
熙寧始務闢土,而種諤先取綏州,韓絳繼取銀州,王韶取熙河,章惇取懿、洽,
謝景溫取徽、誠,熊本取南平,郭逵取廣源,最後李憲取蘭州,沈括取葭蘆、米
脂、浮圖、安疆等砦。雖嘗以河東邊界七百里地與遼人,當時王安石議,蓋曰:
“吾將取之,寧姑與之也。”迨元祐更張,葭蘆等四砦給賜夏人,而分畫久不能
定。紹聖遂罷分畫,督諸路各乘勢攻討進築。自三年秋八月訖元符二年冬,凡陝
西、河東建州一(安西),軍二(晉寧、綏德),關三(龍平、會寧、金城),
城九(安西,平夏、威戎、興平、定邊、威羌、金湯、白豹、會川),砦二十八
(平羌、平戎、殄羌、暖泉、米脂、克戎、安疆、橫山、綏遠、寧羌、靈平、高
平、西平、新泉、盪羌、通峽、天都、臨羌、定戎、龕谷、大和、通秦、寧河、
彌川、寧遠、神泉、烏龍),堡十(開光、通塞、石門、通會、大和、通秦、寧
河、彌川、寧川、三交),又取青唐(鄯。),邈川(湟。)、寧塞(廓。)、
龍支(宗哥)等城。建中jing6*國悉還吐蕃故壤,稍紓民力。崇寧亟變前議,專以紹
述為事,蔡京始任童貫、王厚,更取湟、鄯、廓三州二十餘壘。陶節夫、鍾傳、
刑恕、胡宗回、曾孝序之徒,又相與鑿空駕虛,馳騖於元符封域之表。訖於重和,
既立靖夏(涇原)、制戎(鄜延)、制羌(西寧)三城,雖夏人浸衰,而民力亦
弊。西事甫定,北釁旋起。蓋自崇寧以來,益、梓、夔、黔、廣西、荊湖南、北
迭相視效,斥大土宇,靡有寧歲,凡所建州、軍、關、城、砦、堡,紛然莫可勝
紀。厥後建燕山、雲中兩路,粗閱三歲,禍變旋作,中原板蕩,故府淪沒,職方
所記,漫不可考。
高宗蒼黃渡江,駐蹕吳會,中原、陝右盡入於金,東畫長淮,西割商、秦之
半,以散關為界,其所存者,兩浙、兩淮、江東西、湖南北、西蜀、福建、廣東、
廣西十五路而已,有戶一千二百六十六萬九千六百八十四(此寧宗嘉定十一年數)。
建國江左又百五十年,迨德祐丙子,遂並歸於我皇元版圖,而天下始複合為一焉。
今據元豐所定,並京畿為二十四路,首之以京師,重帝都也。終之以燕、雲,
以其既得而旋失,故附見於後。而凡四京之城闕宮室,及南渡行在之所,其可考
者冠乎篇首,為《地理志》雲。
東京,汴之開封也。梁為東都,後唐罷,晉復為東京,宋因周之舊為都,建
隆三年,廣皇城東北隅,命有司畫洛陽宮殿,按圖修之,皇居始壯麗矣。雍熙三
年,欲廣宮城,詔殿前指揮使劉延翰等經度之,以居民多不欲徙,遂罷。宮城周
回五里。
南三門:中曰乾元(宋初依梁、晉之舊,名曰明德,太平興國三年改丹鳳,
大中祥符八年改正陽,明道二年改宣德。雍熙元年改今名),東曰左掖,西曰右
掖。東西面門曰東華、西華(舊名寬仁、神獸,開寶三年改今名。熙寧十年,又
改東華門北曰謻門),北一門曰拱宸(舊名玄武,大中祥符五年改今名,熙寧
十年,改門內西橫門曰臨華)。乾元門內正南門曰大慶,東、西橫門曰左、右升
龍。左右北門內各二門,曰左、右長慶(熙寧間,改左、右長慶隔門曰左、右嘉
肅),左、右銀台。東華門內一門曰左承天祥符(乾德六年賜名,大中祥符元年
正月,天書降其上,詔加“祥符”二字而增茸之)。西華門內一門曰右承天。左
承天門內道北門曰宣祐(舊名光天,大中祥符八年改大寧,明道元年改今名)。
正南門內正殿曰大慶,東、西門曰左、右太和(宋初曰日華、月華,大中祥
符八年改今名)。正衙殿曰文德(宋初曰文明,雍熙元年改今名。熙寧間,改南
門曰端禮)。兩掖門曰東、西上閣,東、西門曰左、右嘉福(宋初曰左、右勤政,
明道元年十月改今名)。大慶殿(舊名崇元,乾德四年重修,改曰乾元,太平興
國九年改朝元,大中祥符八年改天安,明道三年改今名)。北有紫宸殿(舊名崇
德,明道元年改),視朝之前殿也。西有垂拱殿(舊名長春,明道元年改。)常
日視朝之所也。次西有皇儀殿(開寶四年,賜名滋福,明道元年十月改。),又
次西有集英殿(舊名廣政,開寶三年曰大明,淳化間曰含光,大中祥符八年名會
慶,明道元年十月改今名。)宴殿也。殿後有需雲殿(舊名玉華,後改瓊華,熙
寧初改今名。)東有昇平樓(舊名紫雲,明道元年改。)宮中觀宴之所也。宮後
有崇政殿(舊名簡賢講武,太平興國二年改今名。熙寧間,改北橫門曰通極。)
閱事之所也。殿後有景福殿,殿西有殿北向,曰延和,便坐殿也(大中祥符七年,
建後苑東門,洎北向便殿成,賜名宣和門、承明殿,明道元年改端明,二年改今
名。)凡殿有門者,皆隨殿名。
宮中又有延慶、(舊名萬歲,大中祥符七年改。)安福、觀文、(舊名集聖,
明道二年改肅儀,慶曆八年改今名。)清景、慶雲、玉京等殿,壽寧堂(舊名清
淨,明道元年改。)延春閣。(舊名萬春,寶元元年改。)福寧殿(即延慶,明
道元年改。)東西有門曰左、右昭慶。觀文殿西門曰延真,其東真君殿曰積慶,
前建感真閣。又有龍圖閣,下有資政、崇和、宣德、述古殿。天章閣下有群玉、
蕊珠二殿,後有寶文閣,(即壽昌閣,慶曆元年改。)閣東西有嘉德、延康二殿,
前有景輝門。後苑東門曰寧陽,(即宣和門,明道元年改。)苑內有崇聖殿、太
清樓,其西又有宜聖、化成、(即玉宸殿,明道元年改。)金華、西涼、清心
殿,翔鸞、儀鳳二閣,華景、翠芳、瑤津三亭。延福宮有穆清殿,延慶殿北有柔
儀殿,(初有殿無名,章獻太后名曰崇徽,明道元年改寶慈,景祐二年改今名。)
崇徽殿北有欽明殿。(舊名天和,明道元年改觀文,又改清居,治平三年改今名。)
延福宮北有廣聖宮,(天聖二年建,名長寧,)景祐二年改。內有太清、玉清
沖和、集福、會祥五殿,建流杯殿於後苑。(明道元年八月,修文德殿成。是夜,
禁中火,延燔崇德、長春、滋福、會慶、延慶、崇徽、天和、承明八殿,命宰相
呂夷簡為修茸大內使,樞密副使楊崇勛副之,發京東西、河北、淮南、江東西路
工匠給役,內出乘輿物,左藏庫易緡錢二十萬助其費,以故改諸殿名。)
又有慈德殿,(楊太后所居,景祐元年賜名。)觀稼殿,(在後苑,觀種稻,
景祐二年創建。)延義閣,(在崇政殿西。)邇英閣,(在崇政殿西南,蓋侍臣
講讀之所也,與延義同,景祐三年賜名。)隆儒殿,(邇英閣後小殿,皇祐三年
始賜名。)慈壽殿,(皇太后所居,治平元年賜名。)慶壽宮,保慈宮,(熙寧
二年建。)玉華殿,(在後苑。)基春殿,(熙寧七年建,在玉華殿後。)睿思
殿,(八年建。)承極殿,(元豐三年建。)崇慶、隆祐二宮,(元祐元年建。)
睿成宮,(神宗所居東宮,紹聖二年賜名。)宣和殿,(在睿思殿後,紹聖二年
四月殿成,其東側別有小殿曰凝芳,其西曰瓊芳,前曰重熙,後曰環碧。元符三
年廢,崇寧初復作,大觀三年,徽宗制記刻石,實蔡京為之。)聖瑞宮,(皇太
妃所居,因以名宮。)顯謨閣,(元符元年建,藏神宗御集,建中jing6*國元年,改
曰熙明,尋復舊。)玉虛殿,(元符初建。)玉華閣,(大觀初建,在宣和殿後。)
親蠶宮,(政和元年建。)燕寧殿,(在延福北,奉安仁宗慈聖光獻皇后御容。)
延福宮,(政和三年春,新作於大內北拱辰門外。舊宮在後苑之西南,今其地乃
百司供應之所,凡內酒坊、裁造院、油醋柴炭鞍轡等庫,悉移它處,又遷兩僧寺、
兩軍營,而作新宮焉。始南向,殿因宮名曰延福,次曰蕊珠,有亭曰碧琅玕。其
東門曰晨暉,其西門曰麗澤。宮左複列二位。其殿則有穆清、成平、會寧、睿謨、
凝和、昆玉,群玉,其東閣則有蕙馥)、報瓊、蟠桃、春錦、疊瓊、芬芳、麗玉、
寒香、拂雲、偃蓋、翠葆、鉛英、雲錦、蘭薰、摘金,其西閣有繁英、雪香、披
芳、鉛華、瓊華、文綺、絳萼、穠華、綠綺、瑤碧、清陰、秋香、叢玉、扶玉、
絳雲、會寧之北,疊石為山,山上有殿曰翠微,旁為二亭:曰云巋,曰層巘。凝
和之次閣曰明春,其高逾一百一十尺。閣之側為殿二:曰玉英,曰玉澗。其背附
城,築土植杏,名杏岡,覆茅為亭,修竹萬竿,引流其下。宮之右為佐二閣,曰
宴春,廣十有二丈,舞台四列,山亭三峙。鑿圓池為海,跨海為二亭,架石樑以
升山,亭曰飛華,橫度之四百尺有奇,縱數之二百六十有七尺。又疏泉為湖,湖
中作堤以接亭,堤中作梁以通湖,梁之上又為茅亭、鶴莊、鹿砦、孔翠諸柵,蹄
尾動數千,嘉花名木,類聚區別,幽勝宛若生成,西抵麗澤,不類塵境。初,蔡
京命童貫、楊戩、賈詳、藍從熙、何等分任宮役,五人者因各為制度,不務沿
襲,故號“延福五位”。東西配大內,南北稍劣。其東直景龍門,西抵天波門,
宮東西二橫門,皆視禁門法,所謂晨暉、麗澤者也,而晨暉門出入最多。其後又
跨舊城修築,號“延福第六位”。跨城之外浚壕,深者水三尺,東景龍門橋,西
天波門橋,二橋之下疊石為固,引舟相通,而橋上人物外自通行不覺也,名曰景
龍江。其後又辟之,東過景龍門至封丘門。景龍江北有龍德宮。初,元符三年,
以懿親宅潛邸為之,及作景龍江,江夾岸皆奇花珍木,殿宇比比對峙,中途曰壺
春堂,絕岸至龍德宮。其地歲時次第展拓,後盡都城一隅焉,名曰擷芳園,山水
美秀,林麓暢茂,樓觀參差,猶艮岳、延福也。宮在舊城,因附見此。)保和殿,
(政和三年四月作,九月殿成,總為屋七十五間。)玉清神霄宮,(政和三年建,
舊名玉清和陽,在福寧殿東,七年改今名。)上清寶陰宮,(政和五年作,在
景龍門東,對景暉門。既又作仁濟、輔正二亭於宮前,命道士施民符藥,徽宗時
登皇城下視之。又開景龍門,城上作復道,通寶陰宮,以便齋醮之路,徽宗數
從復道上往來。是年十二月,始張燈於景龍門上下,名曰“預賞”。其明年,乃
有期門之事。)萬歲山艮岳。(政和七年,始於上清寶籙宮之東作萬歲山。山周
十餘里,其最高一峰九十步,上有亭曰介,分東、西二嶺,直接南山。山之東有
萼綠華堂,有書館、八仙館、紫石岩、棲真嶝、覽秀軒、龍吟堂。山之南則壽山
兩峰並峙,有雁池、噰噰亭,北直絳霄樓。山之西有藥寮,有西莊,有巢雲
亭,有白龍沜、濯龍峽,蟠秀、練光、跨雲亭,羅漢岩。又西有萬松嶺,半嶺
有樓曰倚翠,上下設兩關,關下有平地,鑿大方沼,中作兩洲:東為蘆渚,亭曰
浮陽。西為梅渚,亭曰雪浪。西流為鳳池,東出為雁池,中分二館,東曰流碧,
西曰環山,有閣曰巢鳳,堂曰三秀,東池後有揮雪廳。復由嶝道上至介亭,亭左
復有亭曰極目,曰蕭森,右復有亭曰麗雲、半山。北俯景龍江,引江之上流注山
間。西行為漱瓊軒,又行石間為煉丹、凝觀、圜山亭,下視江際,見高陽酒肆
清澌閣。北岸有勝筠庵、躡雲台、蕭閒館、飛岑亭。支流別為山莊,為回溪。又
於南山之外為小山,橫亘二里,曰芙蓉城,窮極巧妙。而景龍江外,則諸館舍尤
精。其北又因瑤華宮火,取其地作大池,名曰曲江,池中有堂曰蓬壺,東盡封丘
門而止。其西則自天波門橋引水直西,殆半里,江乃折南,又折北。折南者過閶
闔門,為復道,通茂德帝姬宅。折北者四五里,屬之龍德宮。宣和四年,徽宗自
為《艮岳記》,以為山在國之艮,故名艮岳。蔡條謂初名鳳凰山,後神降,其詩
有“艮岳排空霄”,因改名艮岳。宣和六年,詔以金芝產於艮岳之萬壽峰,又改
名壽岳。蔡絛謂南山成,又改名壽岳。岳之正門名曰陽華,故亦號陽華宮。自政
和訖靖康,積累十餘年,四方花竹奇石,悉聚於斯,樓台亭館,雖略如前所記,
而月增日益,殆不可以數計。宣和五年,朱勔於太湖取石,高廣數丈,載以大舟,
挽以千夫,鑿河斷橋,毀堰拆閘,數月乃至,賜號“昭功敷慶神運石”,是年,
初得燕地故也。勔緣此授節度使。大抵群閹興築不肯已。徽宗晚歲,患苑囿之眾,
國力不能支,數有厭惡語,由是得稍止。及金人再至,圍城日久,欽宗命取山禽
水鳥十餘萬。盡投之汴河,聽其所之。拆屋為新,鑿石為炮,伐竹為笓籬。
又取大鹿數百千頭殺之,以啖衛士雲。)
舊城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東二門:北曰望春,(宋初名和政。)南曰
麗景。南面三門:中曰朱雀,東曰保康,(大中祥符五年創建。)西曰崇明。西
二門:南曰宜秋,北曰閶闔。北三門:中曰景龍,東曰安遠,西曰天波。(以上
宋初仍梁、晉舊名,至太平興國四年改今名。)
新城周回五十里百六十五步。(大中祥符九年增築,元豐元年重修,政和六
年,詔有司度國之南展築京城,移置官司軍營。舊城周四十八里二百三十三步,
周顯德三年築。)南三門:中曰南薰,東曰宣化,西曰安上。東二門:南曰朝陽,
北曰含輝。(太平興國四年改寅賓,後復。)西二門:南曰順天,北曰金耀。北
四門:中曰通天,(天聖初改寧德,後復。)東曰長景,次東曰永泰,西曰安肅。
(初號衛州門。以上皆因周舊名,至太平興國四年,改今名。)汴河上水門,南
曰大通,(太平興國四年賜名,天聖初,改順濟,後復今名。)北曰宣澤。(舊
南北水門皆曰大通,熙寧十年改。)汴河下,南曰上善,北曰通津。(天聖初,
改廣津,熙寧十年復。)惠民河,上曰普濟,下曰廣利。廣濟河,上曰鹹豐,下
曰善利,(舊名鹹通。)上南門曰永順。(熙寧十年賜名。)其後又於金耀門南
置開遠門。(舊名通遠。以上皆太平興國四年賜名,天聖初改今名。)
西京。唐顯慶間為東都,開元改河南府,宋為西京,山陵在焉。宮城周回九
里三百步。城南三門:中曰五鳳樓,東曰興教,西曰光政。(因隋、唐舊名。)
東一門,曰蒼龍。西一門,曰金虎。北一門,曰拱宸。(舊名玄武,大中祥符五
年改。)五鳳樓內,東西門曰左、右永泰,門外道北有鸞和門,(太平興國三年,
以車輅院門改。)右永泰門西有永福門。興教、光政門內各三門,曰:左、右安
禮,左、右興善,左、右銀台。蒼龍、金虎門內第二隔門曰膺福、千秋。膺福門
內道北門曰建禮。
正殿曰太極,(舊名明堂,太平興國三年改。)殿前有日、月樓、日華、月
華門,又有三門,曰太極殿門。後有殿曰天興,次北殿曰武德。西有門三重,曰:
應天、乾元、敷政。內有文明殿,旁有東上閣門、西上閣門,前有左、右延福門。
後又有殿曰垂拱,殿北有通天門,柱廊北有明福門,門內有天福殿,殿北有寢殿
曰太清,第二殿曰思政,第三殿曰延春。東又有廣壽殿,視朝之所也。北第二殿
曰明德,第三殿曰天和,第四殿曰崇徽。天福殿西有金鸞殿,對殿南廊有彰善門。
殿北第二殿曰壽昌,第三殿曰玉華,第四殿曰長壽,第五殿曰甘露,第六殿曰乾
陽,第七殿曰善興。西有射弓殿。千秋門內有含光殿。拱宸門內西偏有保寧門,
門內有講武殿,北又有殿相對。內園有長春殿、淑景亭、十字亭、九江池、砌台、
娑羅亭。宮城東西有夾城,各三里余。東二門:南曰賓曜,北曰啟明。西二門:
南曰金曜,北曰乾通。宮室合九千九百九十餘區。(夾城內及內城北,皆左右禁
軍所處。)
皇城周回十八里二百五十八步。南面三門:中曰端門,東西曰左、右掖門。
東一門,曰宣仁。西三門:南曰麗景,與金曜相直,中曰開化,與乾通相直;北
曰應福。內皆諸司處之。
京城周五十二里九十六步。(隋大業元年築,唐長壽二年增築。)南三門:
中曰定鼎,東曰長夏,西曰厚載。東三門:中曰羅門,南曰建春,北曰上東。西
一門,曰關門。北二門:東曰安喜,西曰徽安。(政和元年十一月,重修大內,
至六年九月畢工。朱勝非言:“政和間,議朝謁諸陵,敕有司預為西幸之備,以
蔡攸妻兄宋昪為京西都漕,修治西京大內,合屋數千間,盡以真漆為飾,工役甚
大,為費不貲。而漆飾之法,須骨灰為地,科買督迫,灰價日增,一斤至數千。
於是四郊冢墓,悉被發掘,取人骨為灰矣。”)
南京。大中祥符七年,建應天府為南京。宮城周二里三百一十六步。門曰重
熙、頒慶。殿曰歸德。(元豐六年,賜度僧牒修外城門及西橋等。)京城周回一
十五里四十步。東二門:南曰延和,北曰昭仁。西二門:南曰順成,北曰迴鑾。
南一門,曰崇禮。北一門,曰靜安。中有隔城,又有門二:東曰承慶,西曰祥輝。
其東又有關城,南北各一門。
北京。慶曆二年,建大名府為北京。宮城周三里一百九十八步,即真宗駐蹕
行宮。城南三門:中曰順豫,東曰省風,西曰展義。東一門,曰東安。西一門,
曰西安。順豫門內東西各一門,曰左、右保成。次北班瑞殿,殿前東西門二:東
曰凝祥,西曰麗澤。殿東南時巡殿門,次北時巡殿,次靖方殿,次慶寧殿。時巡
殿前東西門二:東曰景清,西曰景和。京城周四十八里二百六步,門一十七。
(熙寧九年,改正南南河門曰景風,南磚曰亨嘉,鼓角曰阜昌。正北北河門曰安
平,北磚曰耀德。正東冠氏門曰華景,冠氏第二重曰春祺,子城東曰泰通。正西
魏縣門曰寶成,魏縣第二重曰利和,子城西曰宣澤。東南朝城門曰安流,朝城第
二重曰巽齊。西南觀音門曰安正,觀音第二重曰靜方。上水關曰善利,下水關曰
永濟。內城創置北門曰靖武。鵩元豐七年,廢善利、永濟關。)
行在所。建炎三年閏八月,高宗自建康如臨安,以州治為行宮。宮室制度皆
從簡省,不尚華飾。垂拱、大慶、文德、紫宸、祥曦、集英六殿,隨事易名,實
一殿。重華、慈福、壽慈、壽康四宮,重壽、寧福二殿,隨時異額,實德壽一宮。
延和、崇政、復古、選德四殿,本射殿也。慈寧殿,(紹興九年,以太后有歸期
建。)欽先孝思殿,(十五年建,在崇政殿東。)翠寒堂,(孝宗作。)損齋,
(紹興末建,貯經史書,為燕坐之所。)東宮,(在麗正門內,孝宗、莊文、景
獻、光宗皆常居之。)講筵所,資善堂。(在行宮門內,因書院而作。)天章、
龍圖、寶文、顯猷、徽猷、敷文、煥章、華文、寶謨九閣,實天章一閣。
京畿路。皇祐五年,以京東之曹州,京西之陳、許、鄭、滑州為輔郡,隸畿
內,並開封府,合四十二縣,置京畿路轉運使及提點刑獄總之。至和二年,罷京
畿路轉運使、提點刑獄。其曹、陳、許、鄭、滑各隸本路,為輔郡如故。崇寧四
年,京畿路復置轉運使及提點刑獄。先是,改開封府界為京畿路,是年,又於京
畿四面置四輔郡:潁昌府為南輔,鄭州為西輔,澶州為北輔,建拱州於開封襄邑
縣為東輔,並屬京畿。大觀四年,罷四輔,許、鄭、澶州還隸京西及河北路,廢
拱州,復以襄邑縣隸開封府。政和四年,襄邑縣復為拱州,後與潁昌府、鄭州、
開德府復為東、南、西、北輔。宣和二年,罷四輔,潁昌府、鄭州、開德府各還
舊隸,拱州隸京東西路,舊開封府界依舊為京畿。
開封府。崇寧戶二十六萬一千一百一十七,口四十四萬二千九百四十。貢方
紋綾、方紋紗、藨席、麻黃、酸棗仁。縣十六:開封,(赤。)祥符,(赤。東
魏浚儀縣。大中祥符三年改。)尉氏,(畿。)陳留,(畿。)雍丘,(畿。)
封丘,(畿。)中牟,(畿。宣和三年,改紂王城為青陽城。)陽武,(畿。)
延津,(畿。舊酸棗縣,政和七年改。)長垣,(隋匡城縣。建隆元年,改為鶴
丘,後又改。)東明,(畿。本東明鎮,乾德元年置。)扶溝,(畿。)鄢陵,
(畿。)考城,(畿。崇寧四年,與太康同隸拱州。大觀四年,廢拱州,二縣復
來隸。)太康,(畿。宣和二年,復隸拱州,六年,仍隸京畿。)鹹平。(畿。
舊通許鎮,隸陳留,鹹平五年置縣。)
京東路。至道三年,以應天、兗徐曹青鄆密齊濟沂登萊單濮濰淄、淮陽軍廣
濟軍清平軍宣化軍、萊蕪監利國監為京東路。熙寧七年,分為東、西兩路:以青
淄濰萊登密沂徐州、淮陽軍為東路;鄆兗齊濮曹濟單州、南京為西路。元豐元年,
割西路齊州屬東路,割東路徐州屬西路。元祐元年,諸提點刑獄不分路,京東東
路、京東西路並為京東路,京西南路、京西北路並為京西路,秦鳳等路、永興軍
等路並為陝府西路,河北西路、河北東路並為河北路,淮南西路、淮南東路並為
淮南路,其後仍分為兩路。
東路。府一,濟南。州七:青,密,沂,登,萊,濰,淄。軍一,淮陽。縣
三十八。
青州,望。北海郡,鎮海軍節度。建隆三年以北海縣置軍。淳化五年,改軍
名。慶曆二年,初置京東東路安撫使。崇寧戶九萬五千一百五十八,口一十六萬
二千八百三十七。貢仙紋綾、梨、棗。縣六:益都,(望。)壽光,(望。)臨
朐,(緊。)博興,(上。)千乘,(上。)臨淄。(上。)
密州,上。本防禦州。建隆元年,復為防禦。開寶五年,升為安化軍節度。
後降防禦。六年,復為節度。崇寧戶一十四萬四千五百六十七,口三十二萬七千
三百四十。貢絹、牛黃。縣五:諸城,(望。)安丘,(望。唐輔郡,梁改安丘,
晉膠西縣。開寶四年,復今名。)莒,(望。)高密,(上。)膠西。(元祐三
年,以板橋鎮為膠西縣,兼臨海軍使。)
濟南府,上,濟南郡,興德軍節度。本齊州。先屬京東路。鹹平四年,廢臨
濟縣。元豐元年,割屬京東東路。政和六年,升為府。崇寧戶一十三萬三千三百
二十一,口二十一萬四千六十七。貢綿、絹、陽起石、防風。縣五:歷城,(緊。
)禹城,(緊。)章丘,(中,景德三年,以章丘縣置清平軍。熙寧二年廢軍,
即縣治置軍使。)長清、(中。至道二年,徙城於刺榆)臨邑。(中。建隆元年,
河決公乘渡口,壞城。三年,移治孫耿鎮。政和元年,升為望。)
沂州,上,琅琊郡,防禦。崇寧戶八萬二千八百九十三,口一十六萬五千二
百三十。貢仙靈脾、紫石英、茯苓、鐘乳石。縣五:臨沂,(望。)承,(望。)
沂水,(望。)費,(望。)新泰。(中。)
登州,上,東牟郡,防禦。崇寧戶八萬一千二百七十三,口一十七萬三千四
百八十四。貢金、牛黃、石器。縣四:蓬萊,(望。)文登,(中。)黃,(望。)
牟平。(緊。有乳山、閻家口二砦。)
萊州,中,東萊郡,防禦。崇寧戶九萬七千四百二十七,口一十九萬八千九
百八。貢牛黃、海藻、牡礪、石器。縣四:掖,(望。)萊陽,(望。)膠水,
(望。)即墨。(中)
濰州,上,團練。建隆三年,以青州北海縣建為北海軍,置昌邑縣隸之。乾
德三年,升為州,又增昌樂縣。崇寧戶四萬四千六百七十七,口一十萬九千五百
四十九。貢綜絲素絁。縣三:北海,(望。)昌邑,(望。本隋都昌縣,後廢。
建隆三年,復置。)昌樂。(緊。本唐營丘縣,後廢。乾德中,復置安仁縣,俄
又改。)
淄州,上,淄川郡,軍事。崇寧戶六萬一千一百五十二,口九萬八千六百一
十。貢綾、防風、長理石。縣四:淄川,(望。)長山,(中。)鄒平,(中下。
景德元年,移治濟陽廢縣。)高苑。(下。景德三年,以縣置宣化軍。熙寧三年,
廢軍為縣,隸州,即縣治置軍使。)
淮陽軍,同下州。太平興國七年,以徐州下邳縣建為軍,並以宿遷來屬。崇
寧戶七萬六千八百八十七,口一十五萬四千一百三十。貢絹。縣二:下邳,(望。)
宿遷。中)
西路。府四:應天,襲慶,興仁,東平。州五:徐,濟,單,濮,拱。軍一,
廣濟。縣四十三。
應天府,河南郡,歸德軍節度。本唐宋州。至道中,為京東路。景德三年,
升為應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建為南京。熙寧五年,分屬西路。崇寧戶七萬九千
七百四十一,口一十五萬七千四百四。貢絹。縣六:寧陵,(畿。與楚丘同隸拱
州。大觀四年,復來隸。政和四年,又撥隸拱州。宣和六年,復來隸。)宋城,
(赤。)谷熟,(畿。)下邑,(畿。)虞城,(畿。)楚丘。(畿。)
襲慶府,魯郡,泰寧軍節度。本兗州。大中祥符元年,升為大都督。政和八
年,升為府。崇寧戶七萬一千七百七十七,口二十一萬七千七百三十四。貢大花
綾、墨、雲母、紫石英、防風、茯苓。縣七:瑕,(上。大觀四年,以瑕丘縣為
瑕縣。)奉符,(上。本漢乾封縣。開寶五年,移治岱嶽鎮。大中祥符元年改。)
泗水,(上。)龔,(上。大觀四年,以龔丘縣為龔縣。)仙源,(中上。魏曲
阜縣。大中祥符五年改。)萊蕪,(中。)鄒。(下。熙寧五年,省為鎮,入仙
源。元豐七年復。)監一,萊蕪。(主鐵冶。)
徐州,大都督,彭城郡,武寧軍節度。本屬京東路,元豐元年,割屬京東西
路。崇寧戶六萬四千四百三十,口一十五萬二千二百三十七。貢雙絲綾、、
絹。縣五:彭城,(望。)沛,(望。)蕭,(望。)滕,(緊。)豐。(緊。)
監二:寶豐,(元豐六年置,鑄銅錢,八年廢。)利國。(主鐵冶。)
興仁府,輔,濟陰郡,彰信軍節度。本曹州。建中jing6*國元年,改賜軍額曰興
仁。崇寧元年,升曹州為興仁府,復還舊節。大觀二年,以拱州為東輔,升督府。
政和元年,罷督府,復為輔郡。崇寧戶三萬五千九百八十,口六萬六千九百三十
一。貢絹、葶藶子。縣四:濟陰,(望宛亭,(望。元祐元年,改冤句縣為宛亭。)
乘氏,(緊。)南華。(上。)
東平府,東平郡,天平軍節度。本鄆州。慶曆二年,初置京東西路安撫使。
大觀元年,升大都督府。政和四年,移安撫使於應天府。宣和元年,改為東平府。
崇寧戶一十三萬三百五,口三十九萬六千六十三。貢絹、阿膠。縣六:須城,
(望。)陽穀,(望。景德三年,徙孟店。)中都,(緊。)壽張,(上。)東
阿,(緊。)平陰。(上。)監一,東平。(宣和二年復置。政和三年罷。)
濟州,上,濟陽郡,防禦。戶五萬七百一十八,口一十五萬九千一百三十七。
貢阿膠。縣四:鉅野,(望。)任城,(望。)金鄉,(望。)鄆城,(望。)
單州,上,碭郡,建隆元年,升為團練,崇寧戶六萬一千四百九,口一十一
萬六千九百六十九。貢蛇床、防風。縣四:單父,(望。)碭山,(望。)成武,
(緊)魚台。(上。)
濮州,上,濮陽郡,團練。崇寧戶三萬一千七百四十七,口五萬二千六百八
十一。貢絹。縣四:鄄城,(望。)雷澤,(緊。)臨濮,(上。)范。(上。)
拱州,保慶軍節度。本開封府襄邑縣。崇寧四年建為州,賜軍額,為東輔。
以開封之考城、太康,南京之寧陵、楚丘、柘城來隸。大觀四年,廢拱州,復為
襄邑縣,還隸開封。政和四年,復為州,又復為輔郡。宣和二年,罷輔郡,仍隸
京東西路,以襄邑、太康、寧陵為屬縣,余歸舊隸。六年,又以寧陵歸南京,太
康歸開封,復割柘城來隸。縣二:襄邑(畿。)柘城。(畿。)
廣濟軍。乾德元年,置發運務。開寶九年,改轉運司。太平興國二年,建為
軍。四年,割曹、澶、濮、濟四州地,復置縣以隸焉。熙寧四年廢軍,以定陶縣
隸曹州。元祐元年,復為軍。縣一,定陶。(上。)
開封府,京東路,分為東西兩路,得兗、豫、青、徐之域,當虛、危、房、
心、奎、婁之分,西抵大梁,南極淮、泗,東北至於海,有鹽鐵絲石之饒。其俗
重禮義,勤耕紝,浚郊處四達之會,故建為都。政教所出,五方雜居。睢陽當
漕舟之路,定陶乃東運之沖,其後河截清水,頗涉艱阻。兗、濟山澤險迥,盜或
隱聚。營丘東道之雄,號稱富衍,物產尤盛。登、萊、高密負海之北,楚商兼湊,
民性愎戾而好訟斗。大率東人皆樸魯純直,甚者失之滯固,然專經之士為多。下
邳俗尚頗類淮楚焉。
京西路。舊分南、北兩路,後並為一路。熙寧五年,復分南、北兩路。
南路。府一,襄陽。州七:鄧,隨,金,房,均,郢,唐。軍一,光化。縣
三十一。
襄陽府,望,襄陽郡,山南東道節度。本襄州。宣和元年,升為府。崇寧戶
八萬七千三百七,口一十九萬二千六百五。貢麝香、白谷、漆器。縣六:襄陽,
(緊。)鄧城,(望。)谷城,(緊。)宜城,(中下。)中盧,(中下。隋義
清縣。太平興國元年改。紹興五年,省入南漳。)南漳。(中下。)
鄧州,望,南陽郡,武勝軍節度。舊為上郡。政和二年,升為望郡。建隆初,
廢臨瀨縣。崇寧戶一十一萬四千一百二十七,口二十九萬七千五百五十。貢白菊
花。縣五:穰,(上。)南陽,(中下。慶曆四年,廢方城縣為鎮入焉;元豐元
年,改為縣,隸唐州。)內鄉,(中下。)順陽。(中下。太平興國六年,升順
陽鎮為縣。)淅川。(中下。)
隨州,上,漢東郡,崇信軍節度。乾德五年,升為崇義軍節度。太平興國
元年,改今名。崇寧戶三萬八百四,口六萬七千二十一。貢絹、綾、葛、覆盆子。
縣三:隨,(上。熙寧元年,廢光化縣為鎮入焉。)唐城,(中下。)棗陽。
(中下。)
金州,上,安康郡,乾德五年,改昭化軍節度。崇寧戶三萬九千六百三十六,
口六萬五千六百七十四。貢麩金、麝香、枳殼實、杜仲、白膠香、黃檗。縣五:
西城,(下。)洵陽,(中。乾德四年,廢淯陽縣入焉。)漢陰,(中。)石
泉,(下。)平利,(下。熙寧六年,省為鎮,入西城。元祐復。)
房州,下,房陵郡,保康軍節度。開寶中,廢上庸、永清二縣。雍熙三年並
為軍。崇寧戶三萬三千一百五十一,口四萬七千九百四十一。貢麝香、紵布、
鐘乳石、筍。縣二:房陵,(上。)竹山。(下。)
均州,上,武當郡,武當軍節度。本防禦。乾德六年,移入上州防禦。宣和
元年,賜軍額。崇寧戶三萬一百七,口四萬四千七百九十六。貢麝香。縣二:武
當,(上。)鄖鄉。(上。)
郢州,上,富水郡,防禦。崇寧戶四萬七千二百八十一,口七萬八千七百二
十七。貢白紵。縣二:長壽,(上。)京山。(下。)
唐州,上,淮安郡,建隆元年,升為團練。開寶五年,廢平氏縣。崇寧戶八
萬九千九百五十五,口二十萬二千一百七十二。貢絹。縣五:泌陽,(中下。)
湖陽,(中下。有銀場。)比陽,(中下。)桐柏,(下。開寶六年,移治淮瀆
故廟。)方城。(下。後魏縣。慶曆四年,廢為鎮,入鄧州南陽縣,元豐元年,
復為縣,隸州。)
光化軍,同下州。乾德二年,以襄州陰城鎮建為軍,析穀城縣三鄉,置乾德
縣隸焉。熙寧五年廢軍,改乾德為光化縣,隸襄州。元祐初,復為軍。縣一,乾
德。(望。)
北路。府四:河南,潁昌,淮寧,順昌。州五:鄭,滑,孟,蔡,汝。軍一,
信陽。縣六十三。
河南府,洛陽郡,因梁、晉之舊為西京。熙寧五年,分隸京西北路。崇寧戶
一十二萬七千七百六十七,口二十三萬三千二百八十。貢蜜、蠟、瓷器。縣十六:
河南,(赤。)洛陽,(赤。熙寧五年,省入河南,元祐二年復。)永安,(赤。
奉陵寢。景德四年,升鎮為縣。)偃師,(畿。慶曆二年廢,四年復,熙寧五年,
省入緱氏,八年,復置,省緱氏縣為鎮隸焉。)潁陽,(畿。廢歷二年,廢為鎮,
四年,復。熙寧二年,省入登封,元祐二年,復置。)鞏,(畿。)密,(畿。
崇寧四年,割隸鄭州,宣和二年,還隸府。)新安,(畿。)福昌,(畿。熙寧
五年,省入壽安,元祐元年,復為縣。)伊陽,(畿。熙寧二年,割欒川冶鎮入
虢州盧氏縣。五年,廢伊闕縣為鎮入河南,六年,改隸伊陽。)澠池,(畿。景
祐四年,改鐵門鎮曰延禧。)永寧,(畿。)長水。(畿。)壽安,(畿。慶曆
三年,廢為鎮,四年,復。)河清,(畿。開寶元年,移治白波鎮。熙寧八年閏
四月,置鐵監。)登封。(畿。)監一,阜財。(熙寧七年置,鑄銅錢。)
潁昌府,次府,許昌郡,忠武軍節度。本許州。元豐三年,升為府。崇寧四
年,為南輔,隸京畿。大觀四年,罷輔郡。政和四年,復為輔郡,隸京畿。宣和
二年,復罷輔郡,依舊隸京西北路。崇寧戶六萬六千四十一,口一十六萬一百九
十三。貢絹、藨席。縣七:長社,(次赤。熙寧四年,省許田縣為鎮入焉。)郾
城,(次畿。)陽翟,(次畿。)長葛,(次畿。)臨潁,(次畿。)舞陽,
(次畿。)郟。(中。元隸汝州,崇寧四年來隸。)
鄭州,輔,滎陽郡,奉寧軍節度。熙寧五年,廢州,以管城、新鄭隸開封府;
省滎陽、滎澤縣為鎮入管城,原武縣為鎮入陽武。元豐八年,復州。元祐元年,
還舊節;復以滎陽、滎澤、原武為縣,與滑州並隸京西路。崇寧四年,建為西輔。
大觀四年,罷輔郡。政和四年,又復。宣和二年,又罷。崇寧戶三萬九百七十六,
口四萬一千八百四十八。貢絹、麻黃。縣五:管城,(望。)滎澤,(中。)原
武,(上。)新鄭,(上。)滎陽。(緊。)
滑州,輔,靈河郡,太平興國初,改武成軍節度。熙寧五年,廢州,縣並隸
開封府。元豐四年,復舊,縣復來隸。元祐元年,還舊節度。崇寧戶二萬六千五
百二十二,口八萬一千九百八十八。貢絹。縣三:白馬,(中。熙寧三年,廢靈
河縣隸焉。)韋城,(望。)胙城。(緊。)
孟州,望。河陽三城節度。政和二年,改濟源郡。崇寧戶三萬三千四百八十
一,口七萬一百六十九。貢梁米。縣六:河陽,(望。)濟源,(望。)溫,
(望。)汜水,(上。熙寧五年,省入河陰。元豐二年復置。大中祥符四年,改
武牢關曰行慶。)河陰,(中。)王屋。(中。熙寧五年,自河南來隸。)
蔡州,緊,汝南郡,淮康軍節度。崇寧戶九萬八千五百二,口十八萬五千一
十三。貢綾。縣十:汝陽,(上。)上蔡,(上。)新蔡,(中。)褒信,(中。)
遂平,(中。)新息,(中。)確山,(中。隋朗山縣。大中祥符五年改。)真
陽,(中。)西平,(中。)平輿。(中。)
淮寧府,輔,淮陽郡,鎮安軍節度。本陳州。政和三年,改輔為上。宣和元
年,升為府。崇寧戶三萬二千九十四,口一十五萬九千六百一十七。貢、絹。
縣五:宛丘,(緊。)項城,(上。)商水,(中。)西華,(中。)南頓。
(中。熙寧六年,省為鎮,入商水、項城二縣。元祐元年復。)
順昌府,上,汝陰郡,舊防禦,後為團練。開寶六年,復為防禦。元豐二年,
升順昌軍節度。舊潁州,政和六年,改為府。崇寧戶七萬八千一百七十四,口一
十六萬六百二十八。貢、絁、綿。縣四:汝陰,(望。開寶六年,移治於
州城東南十里。)泰和,(望。)潁上,(緊。)沈丘。(緊。)
汝州,輔,臨汝郡,陸海軍節度。本防禦州。政和四年,賜軍額。崇寧戶四
萬一千五百八十七,口一十四萬一千四百九十五。貢絁、絹。縣五:梁,(中。)
襄城,(緊。)葉,(上。)魯山,(中)寶豐。(中。舊名龍興,熙寧五年,
省為鎮,入魯山。元祐元年復。宣和二年,改為寶豐縣。)
信陽軍,同下州。開寶九年,降為義陽軍,廢鐘山縣。太平興國元年,改為
信陽軍。崇寧戶九千九百五十四,口二萬五十,貢紵布。縣二:信陽,(中下。)
羅山。(中下。開寶九年廢,雍熙二年復置。)
)京西南、北路,本京西路,蓋《禹貢》冀、豫、荊、兗、梁五州之域,而
豫州之壤為多,當井、柳、星、張、角、亢、氐之分。東暨汝、潁,西被陝服,
南略鄢、郢,北抵河津。絲、枲、漆、纊之所出。而洛邑為天地之中,民性安舒,
而多衣冠舊族。然土地褊薄,迫於營養。盟津、滎陽、滑台、宛丘、汝陰、潁川、
臨汝在二京之交,其俗頗同。唐、鄧、汝、蔡率多曠田,蓋自唐季之亂,土著者
寡。太宗遷晉、雲、朔之民於京、洛、鄭、汝之地,墾田頗廣,民多致富,亦由
儉嗇而然乎!襄陽為汴南巨鎮,淮安、隨、棗陽、西城、武當、上庸、東梁、信
陽,其習俗近荊楚。
卷八十五  志第三十八_宋史原文_國學 史部0

猜你喜歡

卷八十五  志第三十八_宋史原文_國學 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