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

○渭水下
△又東過槐里縣南,又東,澇水從南來注之。
渭水逕縣之故城南。《漢書集注》,李奇謂之小槐里。縣之西城也。又東與
芒水枝流合,水受芒水於竹圃。東北流,又屈西北入於渭。渭水又東北逕黃山宮
南,即《地理志》所謂縣有黃山宮,惠帝二年起者也。《東方朔傳》曰:武帝微
行,西至黃山宮,故世謂之游城也。就水注之。水出南山就谷,北逕大陵西,世
謂之老子陵。昔李耳為周柱下史,以世衰入戎,於此有冢,事非經證。然莊周著
書云: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是非不死之言。人稟五行之精氣,陰陽有
終變,變無不化之理。以是推之,或復如傳。古人許以傳疑,故兩存耳。就水歷
竹圃,北與黑水合。水上承三泉,就水之右,三泉奇發,言歸一瀆,北流左注就
水,就水又北流注於渭。渭水又東合田溪水,水出南山田谷,北流逕長楊宮西,
又北逕盩厔縣故城西。又東北與一水合,水上承盩厔縣南泉,北逕其縣東,又北
逕思鄉城西,又北注田溪。田溪水又北流注於渭水也。
縣北有蒙蘢渠,上承渭水於郿縣東,逕武功縣為成林渠。東逕縣北,亦曰靈
軹渠,《河渠書》以為引堵水,徐廣曰:一作諸川,是也。渭水又東逕槐里縣故
城南。縣,古犬邱邑也,周懿王都之。秦以為廢邱,亦曰舒邱,中平元年,靈帝
封左中郎將皇甫嵩為侯國。縣南對渭水,北背通渠。《史記·秦本紀》云:秦武
王三年,渭水赤三日。秦昭王三十四年,渭水又大赤三日。《洪範五行傳》云:
赤者,火色也,水盡赤,以火沴水也。渭水,秦大川也,陰陽亂,秦用嚴刑敗亂
之象。後項羽入秦,封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董醫為翟王,都高奴;章邯為雍
王,都廢邱,居槐里,為三秦。漢祖北定三秦,引水灌城,遂滅章邯,三年,改
曰槐里,王莽更名槐治也。世謂之為大槐里,晉太康中,始平郡治也。其城遞帶
防陸,舊渠尚存,即《漢書》所謂槐里環堤者也。東有漏水,出南山赤谷。東北
流逕長楊宮東,宮有長楊樹,因以為名。漏水又北歷葦圃西,亦謂之仙澤。又北
逕望仙宮。又東北,耿谷水注之,水發南山耿谷,北流與柳泉合。東北逕五柞宮
西。長楊、五柞二宮,相去八里,並以樹名宮,亦猶陶氏以五柳立稱。故張晏曰,
宮有五柞樹。在盩厔縣西。其水北逕仙ze6*東,又北,逕望仙宮東,又北與赤水會,
又北逕思鄉城東,又北注渭水。渭水又東合甘水,水出南山甘谷,北逕秦文王
{艹負}陽宮西,又北逕五柞宮東。
又北逕甘亭西,在水東鄠縣。昔夏啟伐有扈,作誓於是亭。故馬融曰:甘,
有扈南郊地名也。甘水又東得澇水口。水出南山澇谷,北逕漢宜春觀東,又北逕
鄠縣故城西。澇水際城北出,合美陂水。水出宜春觀北,東北流注澇水。澇水北
注甘水而亂流入於渭。即上林故地也。《東方朔傳》稱:武帝建元中微行,北至
池陽,西至黃山,南獵長楊,東遊宜春,夜漏十刻乃出,與侍中、常侍武騎、待
詔及隴西、北地良家子能騎射者,期諸殿下,故有期門之號。旦明入山下,馳射
鹿豕狐兔,手格熊羆。上大歡樂之。上乃使大中大夫虞邱壽王與待詔能用算者,
舉籍;阿城以南,盩厔以東,宜春以西;提封頃畝及其賈直,屬之南山,以為上
林苑。東方朔諫,秦起阿房而天下亂,因陳泰階六符之事。上乃拜大中大夫,給
事中,賜黃金百斤。卒起上林苑。故相如請為天子遊獵之賦,稱烏有先生、亡是
公而奏《上林》也。
△又東,豐水從南來注之。
《地說》云:渭水又東與豐水會於短陰山內,水會,無他高山異巒,所有惟
原阜石激而已。水上舊有便門橋,與便門直對,武帝建元三年造。張昌曰:橋在
長安西北,茂陵東。如淳曰:去長安四十里。渭水又逕太公廟北,廟前有太公碑,
文字褫缺,今無可尋。渭水又東北與鎬水合,水上承鎬池於昆明池北,周武王之
所都也。故《詩》云:考卜維王,宅是鎬京,維龜正之,武王成之。自漢武帝穿
昆明池於是地,基構淪褫,今無可究。《春秋後傳》曰:使都鄭客入函谷關,至
平舒置,見華山有素車白馬,問鄭客安之?答曰:之鹹陽。車上人曰:吾華山君
使,願托書致鎬池君。子之鹹陽,過鎬池,見大梓下有文石,取以款梓,當有應
者,以書與之。勿妄發,致之得所欲。鄭客行至鄗池,見一梓下,果有文石,
取以款梓。應曰:諾。鄭容如睡,覺而見宮闕,若王者之居焉。謁者出,受書,
入,有頃,聞語聲言:祖龍死。神道茫昧,理難辨測,故無以精其幽致矣。鄗
水又北流,西北注,與彪池合。水出鄗池西,而北流入於鄗。《毛詩》云:
滮,流貌也。而世傳以為水名矣。鄭玄曰:豐鎬之間,水北流也。鎬水北逕清
冷台西,又逕磁石門西。門在阿房宮前,悉以磁石為之,故專其目。令四夷朝者,
有隱甲懷刃入門而脅之以示神,故亦曰卻胡門也。鎬水又北,注於渭。渭水北有
杜郵亭,去鹹陽十七里,今名孝里亭,中有白起祠。嗟呼!有制勝之功,漸尹、
商之仁,是地即其伏劍處也。
渭水又東北逕渭城南,文穎以為故鹹陽矣。秦孝公之所居離宮也。獻公都櫟
陽,天雨金。周太史儋見獻公曰:周故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歲複合,合七十歲
而霸王出。至孝公作鹹陽,築冀闕,而徙都之。故《西京賦》曰:秦里其霸,實
為鹹陽。太史公曰:長安,故鹹陽也。漢高帝更名新城。武帝元鼎三年別為渭城,
在長安西北,渭水之陽。王莽之京城也。始隸扶風,後並長安。而泬水注之,水
上承皇子陂於樊川,其地即杜之樊鄉也。漢祖至櫟陽,以將軍樊噲灌廢邱,最,
賜邑於此鄉也。其水西北流逕杜縣之杜京西,西北流逕杜伯冢南。本伯與其友左
儒仕宣王,儒無罪見害,杜伯死之,終能報恨於宣王。故成公子安五言詩曰:誰
謂鬼無知?杜伯射宣王。泬水又西北逕下杜城,即杜伯國也。泬水又西北,左合
故渠,渠有二流,上承交水,合於高陽原,而北逕河池陂東,而北注泬水。泬水
又北與昆明故池會,又北逕秦通六基東,又北逕堨水陂東,又北得陂水,水上
承其陂。東北流入於泬水。泬水又北逕長安城西,與昆明池水合。水上承池於昆
明台,故王仲都所居也。桓譚《新論》稱:元帝被病,廣求方士。漢中送道士王
仲都,詔問所能。對曰:能忍寒暑。乃以隆冬盛寒日,令袒,載駟馬,於上林昆
明池上,環冰而馳。御者厚衣狐裘寒戰,而仲都獨無變色,臥於池台上,曛然自
若。夏大暑日,使曝坐,環以十爐火。不言熱,又身不汗。池水北逕鎬京東,秦
阿房宮西。《史記》曰:秦始皇三十五年,以鹹陽人多,先王之宮小,乃作朝宮
於渭南,亦曰阿城也。始皇先作前殿阿房,上可坐萬人,下可建五丈旗。周馳為
閣道,自殿直抵南山。表山巔為闕。為復道自阿房度渭,屬之鹹陽,象天極閣道,
絕漢抵營室也。《關中記》曰:阿房殿在長安西南二十里。殿東西千步,南北三
百步,庭中受十萬人。其水又屈而逕其北,東北流注堨水陂。陂水北出,逕漢
武帝建章宮東,於鳳闕南,東注泬水。又北逕鳳闕東。《三輔黃圖》曰:建章宮,
漢武帝造,周二十餘里,千門萬戶。其東鳳闕,高七丈五尺,俗言貞女樓,非也。
《漢武帝故事》雲,闕高二十丈。《關中記》曰:建章宮圓闕,臨北道,有金鳳
在闕上,高丈餘,故號鳳闕也。故繁欽《建章鳳闕賦·敘》曰:秦漢規模,廓然
毀泯,惟建章鳳翔,蘬然獨存,雖非象魏之制,亦一代之巨觀也。泬水之北,
分為二水,一水東北流,一水北逕神明台東。《傅子·宮室》曰:上於建章中作
神明台、井幹樓,鹹高五十餘丈,皆作懸閣,輦道相屬焉。《三輔黃圖》曰:神
明台在建章宮中,上有九室,今人謂之九天台,即實非也。泬水又逕漸台東。
《漢武帝故事》曰:建章宮北有太液池,池中有漸台,高三十丈。漸,浸也,為
池水所漸。一說,星名也。南有璧門三層,高三十餘丈,中殿十二間,階陛鹹以
玉為之。鑄銅鳳,高五丈,飾以黃金,樓屋上。椽首,薄以玉璧,因曰玉璧門也。
泬水又北流注渭,亦謂是水為潏水也。故呂忱曰:潏水出杜陵縣。《漢書音義》
曰:潏,水聲,而非水也。亦曰高都水。前漢之末,王氏五侯大治池宅,引高都
水入長安城,故百姓歌之曰:五侯初起,曲陽最怒。壞決高都,竟連五杜,土山
漸台,像西bai6*虎。即是水也。
△又東過長安縣北。
渭水東分為二水。《廣雅》曰:水自渭出為滎,其由河之有雍也。此瀆東北
流,逕《魏雍州刺史郭淮碑》南。又東南合一水,逕兩石人北。秦始皇造橋,鐵
鐓重不能勝,故刻石作力士孟賁等像以祭之,鐓乃可移動也。又東逕陽侯祠北,
漲輒祠之。此神能為da6*波,故配食河伯也。後人以為鄧艾祠。悲哉!讒勝道消,
專忠受害矣。此水又東注渭水。水上有梁,謂之渭橋,秦制也,亦曰橫門橋。秦
始皇作離宮於渭水南北,以象天宮。故《三輔黃圖》曰: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橫
橋南度以法牽牛。橋廣六丈,南北三百八十步,六十八間,七百五十柱,一百二
十二梁。橋之南北有堤激,立石柱,柱南,京兆主之,柱北,馮翊主之。有令丞,
各領徒一千五百人。橋之北首,壘石水中,故謂之石柱橋也。舊有忖留神像。此
神嘗與魯班語,班令其人出。忖留曰:我貌狠醜,卿善圖物容,我不能出。班於
是拱手與言曰,出頭見我。忖留乃出首,班於是以腳畫地,忖留覺之,便還沒水
故置像於水,惟背以上立水上。後董卓入關,遂焚此橋,魏武帝更修之,橋廣三
丈六尺。忖留之像,曹公乘馬見之,驚,又命下之。《燕丹子》曰:燕太子丹質
於秦,秦王遇之無禮,乃求歸。秦王為機發之橋欲以陷丹,丹過之,橋不為發。
又一說,交龍捧舉而機不發。但言,今不知其故處矣。
渭水又東與泬水枝津合。水上承泬水,東北流逕鄧艾祠南,又東分為二水。
一水東入逍遙園,注藕池。池中有台觀,蓮荷被浦,秀實可玩。其一水,北流注
於渭。
渭水又東逕長安城北。漢惠帝元年築,六年成,即鹹陽也。秦離宮無城,故
城之。王莽更名常安。十二門,東出北頭第一門。本名宣平門,王莽更名春王門。
正月亭,民曰都門,其郭門亦曰東都門,即逢萌掛冠處也。第二門本名清明門,
一曰凱門,王莽更名宣德門,布恩亭。內有藉田倉,亦曰藉田門。第三門本名霸
城門,王莽更名仁壽門,無疆亭。民見門色青,又曰青城門,或曰青綺門,亦曰
青門。門外舊出好瓜。昔廣陵人邵平為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種瓜此門,瓜
美,故世謂之東陵瓜。是以阮籍《詠懷詩》曰:昔聞東陵瓜,近在青門外,連畛
拒阡陌,子母相鉤帶。指謂此門也。南出東頭第一門,本名覆盎門,王莽更名永
清門,長茂亭。其南有下杜城,應劭曰:故杜陵之下聚落也,故曰下杜門。又曰
端門,北對長樂宮。第二門本名安門,亦曰鼎路門,王莽更名光禮門,顯樂亭。
北對武庫。第三門本名平門,王莽更名信平門,誠正亭。一曰西安門,北對未央
宮。西出南頭第一門,本名章門,王莽更名萬秋門,意年亭,亦曰光華門也,又
曰便門。第二門本名直門,王莽更名直道門、端路亭,故龍樓門也。張晏曰:門
樓有銅龍。《三輔黃圖》曰:長安西出第二門即此門也。第三門本名西城門,亦
曰雍門,王莽更名章義門、著誼亭。其水北入,有函里,民名曰函里門,又曰光
門。亦曰突門。北出西頭第一門,本名橫門,王莽更名霸都門、左幽亭。如淳曰:
橫音光,故曰光門。其外郭有都門,有棘門。徐廣曰:棘門在渭北。孟康曰:在
長安北,秦時宮門也。如淳曰:《三輔黃圖》曰棘門,在橫門外。按《漢書》,
徐厲軍於此,備匈奴。又有通門、亥門也。第二門,本名洛門,又曰朝門,王莽
更名建子門、廣世亭,一曰高門。蘇林曰:高門,長安城北門也。一曰廚門,其
內有長安廚官在東,故名曰廚門也。如淳曰:今名廣門也。第三門本名杜門,亦
曰利城門,王莽更名進和門、臨水亭,其外有客舍,故名曰客舍門,又曰洛門也。
凡此諸門,皆通逵九達,三途洞開,隱以金椎,周以林木,左出右入,為往來之
徑。行者升降,有上下之別。漢成帝之為太子,元帝嘗急召之。太子出龍樓門,
不敢絕馳道,西至直城門,方乃得度。上怪遲,問其故,以狀對。上悅乃著令,
令太子得絕馳道也。渭水東合昆明故渠,渠上承昆明池東口,東逕河池陂北,亦
曰女觀陂。又東合泬水,亦曰漕渠。又東逕長安縣南,東逕明堂南,舊引水為辟
雍處,在鼎路門東南七里。其制上圓下方,九宮十二堂,四響五室。堂北三百步,
有靈台,是漢平帝元始四年立。渠南有漢故圜丘,成帝建始二年罷雍五畤。始祀
皇天上帝於長安南郊。應劭曰:天郊在長安南,即此也。故渠之北有白亭、博望
苑,漢武帝為太子立,使通貴客,從所好也。太子巫蠱事發,斫杜門東出。史良
娣死,葬於苑北,宣帝以為戾園,以倡優千人樂思後園廟,故亦曰千鄉。故渠又
東而北屈,逕青門外,與泬水枝渠會。渠上承泬水於章門西。飛渠引水入城。東
為倉池,池在未央宮西。池中有漸台,漢兵起,王莽死於此台。又東逕未央宮北。
高祖在關東,令蕭何成未央宮。何斬龍首山而營之。山長六十餘里,頭臨渭水,
尾達樊川。頭高二十丈,尾漸下,高五六丈,土色赤而堅。雲昔有黑龍從南山出,
飲渭水,其行道因山成跡,山即基,闕不假築,高出長安城。北有玄武闕,即北
闕也。東有蒼龍闕,闕內有閶闔、止車諸門。未央殿東有宣室、玉堂、麒麟、含
章、bai6*虎、鳳皇、朱雀、鵷鸞、昭陽諸殿,天祿、石渠、麒麟三閣。未央宮北即
桂宮也,周十餘里,內有明光殿、走狗台、柏梁台,舊乘復道,用相逕通。故張
衡《西京賦》曰:鉤陳之外,閣道穹窿屬長樂與明光,逕北通於桂宮。故渠出二
宮之間,謂之明渠也。又東歷武庫北。舊樗里子葬於此,樗里子名疾,秦惠王異
母弟也,滑稽多智,秦人號曰智囊,居於昭王廟西,渭南陰鄉樗里,故俗謂之樗
里子。云:我百歲後,是有天子之宮夾我墓。疾以昭王七年卒,葬於渭南章台東。
至漢,長樂宮在其東,未央宮在其西,武庫直其墓。秦人唁曰:力則任鄙,智則
樗里。是也。明渠又東逕漢高祖長樂宮北,本秦之長樂宮也,周二十里。殿前列
銅人,殿西有長信、長秋、永壽、永昌諸殿。殿之東北有池,池北有層台,俗謂
是池為酒池,非也。故渠北有漢京兆尹司馬文預碑。故渠又東出城,分為二渠,
即《漢書》所謂王渠者也。蘇林曰:王渠,官渠也,猶今御溝矣。晉灼曰:渠名
也,在城東覆盎門外。一水逕楊橋下,即青門橋也。側城北,逕鄧艾祠西,而北
注渭,今無水。其一水,右入昆明故渠,東逕奉明縣廣城鄉之廣明苑南。史皇孫
及王夫人葬於郭北,宣帝遷苑南,卜以為悼園,益園民千六百家,立奉明縣以奉
二園。園在東都門。昌邑王賀自霸御法駕,郎中令龔遂驂乘,至廣明東都門,是
也。故渠東北逕漢太尉夏侯嬰冢西。葬日,柩馬悲鳴,輕車網進,下得石槨,銘
云:於嗟滕公居此室!故遂葬焉。冢在城東八里,飲馬橋南四里,故時人謂之馬
冢。故渠又北,分為二渠,一水東逕虎圈南,而東入霸,一水北合渭,今無水。
△又東過霸陵縣北,霸水從縣西北流注之。
霸者,水上地名也。古曰滋水矣,秦穆公霸世,更名滋水為霸水,以顯霸功。
水出藍田縣南藍田谷。所謂多玉者也。西北有銅谷水,次東有輞谷水,二水合而
西注,又西流入泥水。泥水出藍田山之東谷,俗謂之劉谷,西北與石門谷水合。
石門谷水東即銅谷水也。泥水又西逕嶢關北,歷嶢柳城,東西有二城,魏置青泥
軍於城內,世亦謂之青泥城也。秦二世三年,漢祖入自武關,攻秦,趙高遣將距
於嶢關者也。《土地記》曰:藍田縣南有嶢關,地名嶢柳,道通荊州。《晉地道
記》曰:關當上洛縣西北。泥水又西北流入霸。霸水又北歷藍田川逕藍田縣北,
《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三年,秦子向命為藍君,蓋子向之故邑也。川有漢臨江
王榮冢。景帝以罪征之,將行,祖於江陵北門,車軸折。父老泣曰:吾王不反矣!
榮至,中尉郅都急切責王,王年少,恐而zi6*殺。葬於是川。有燕數萬,銜土置冢
上,百姓矜之。霸水又左合滻水,歷白鹿原東,即霸川之西故芷陽矣。《史記》,
秦襄王葬芷陽者是也,謂之霸上。漢文帝葬其上,謂之霸陵,上有四出道以瀉水
在長安東南三十里。故王仲宣賦《詩》云: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漢文帝嘗
欲從霸陵上,西馳下峻坂。袁盎攬轡於此處。上曰:將軍怯也?盎曰:臣聞千金
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立不倚衡。聖人不乘危。今馳不測,如馬驚車敗,
柰高廟何?上乃止。霸水又北,長水注之。水出杜縣白鹿原,其水西北流謂之荊
溪。溪水又西北,左合狗枷川水,水有二源。西川上承磈山之斫槃谷,次東有
苦谷,二水合而東北流,逕風涼原西。《開山圖》曰,麗山之西,川中有阜,名
曰風涼原,在磈山之陰,雍州之福地。即是原也。其水傍溪北注,原上有漢武
帝祠。其水右合東川,水出南山之石門谷,次東有孟谷,次東有大谷,次東有雀
谷,次東有土門谷,五水合而西北歷風涼原東,又北與西川會,原為二水之會,
亂流北逕宣帝許後陵東北,去杜陵十里。斯川於是有狗枷之名。川東亦曰白鹿原
也。上有狗枷堡,《三秦記》曰:麗山西有白鹿原,原上有狗枷堡。秦襄公時有
天狗來下,有賊則狗吠之,一堡無患,故川得厥目焉。川水北逕杜陵東,元帝初
元元年,葬宣帝杜陵,北去長安五十里。陵之西北有杜縣故城。秦武公十一年縣
之。漢宣帝元康元年,以杜東原上為初陵,更名杜縣為杜陵。王莽之饒安也。其
水又北注荊溪,荊溪水又北入霸縣,又有溫泉入焉。水發自原下,入荊溪水,亂
流注於霸,俗謂之滻水,非也。《史記·封禪書》,文帝出長門《注》雲,在霸
陵縣。有故亭,即《郡國志》所謂長門亭也。《史記》云:霸、滻、長水也,雖
不在祠典,以近鹹陽秦、漢、都,涇、渭、長水,盡得比大川之禮。昔文帝居霸
陵,北臨廁,指新豐路示慎夫人曰:此走邯鄲道也。因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
而歌,悽愴悲懷,顧謂群臣曰:以北山石為槨,用紵絮斮陳漆其間,豈可動哉?
釋之曰:使其中有可欲,雖錮南山,猶有隙;使無可欲,雖無石槨,又何戚焉?
文帝曰:善!拜廷尉。韋昭曰:高岸夾水為廁。今斯原夾二水也。霸水又北會兩
川,又北故渠右出焉。霸水又北逕王莽九廟南,王莽地皇元年,博征天下工匠,
壞撤西苑中建章諸宮館十餘所,取材瓦以起九廟,算及吏民,以義入錢穀,助成
九廟。廟殿皆重屋。太初祖廟,東西南北各四十丈,高十七丈,余廟半之。為銅
薄櫨,飾以金銀雕文,窮極百工之巧,褫高增下,功費數百巨萬,卒徒死者萬數。
霸水又北逕枳道,在長安縣東十三里。王莽九廟在其南。漢世有白鶖群飛自東都
門過於枳道,呂后祓除於霸上,還見倉狗戟脅於斯道也。水上有橋,謂之霸橋,
地皇三年,霸橋木災,自東起,卒數千以水汛沃救不滅,晨燌夕盡。王莽惡之,
下書曰:甲午火橋,乙未,立春之日也。予以神明聖祖黃虞遺統受命,至於地皇
四年為十五年,正以三年終冬,絕滅霸駁之橋,欲以興成新室,統一長存之道。
其名霸橋,為長存橋。霸水又北,左納漕渠,絕霸右出焉。東逕霸城北,又東逕
子楚陵北。皇甫謐曰:秦莊王葬於芷陽之麗山。京兆東南霸陵山,劉向曰:莊王
大其名,立墳者也。《戰國策》曰:莊王字異人,更名子楚,故世人猶以子楚名
陵。又東逕新豐縣右會故渠。渠上承霸水,東北逕霸城縣故城南,漢文帝之霸陵
縣也,王莽更之曰水章。魏明帝景初元年徙長安金狄,重不可致,因留霸城南。
人有見薊子訓與父lao6*共摩銅人曰,正見鑄此時,計爾日以近五百年矣。故渠又東
北逕劉更始冢西。更始三年,為赤眉所殺,故侍中劉恭,夜往,取而埋之。光武
使司徒鄧禹收葬於霸陵縣。更始尚書僕射、行大將軍事鮑永,持節安集河東,聞
更始死,歸世祖,累遷司隸校尉。行縣,逕更始墓,遂下拜,哭盡哀而去。帝問
公卿,大中大夫張湛曰:仁不遺舊,忠不忘君,行之高者。帝乃釋。又東北逕新
豐縣,左合漕渠,漢大司農鄭當時所開也。以渭水難漕,命齊水工徐伯發卒穿渠
引渭。其渠自昆明池南傍山原,東至於河,且田且漕,大以為便。今無水。霸水
又北逕秦虎圈東。《列士傳》曰:秦昭王會魏王,魏王不行,使朱亥奉璧一雙。
秦王大怒,置朱亥虎圈中。亥瞋目視虎,眥裂,血出濺虎,虎不敢動,即是處也。
霸水又北,入於渭水。
渭水又東會成國故渠。渠,魏尚書左僕射衛臻征蜀所開也。號成國渠,引以
澆田。其瀆水上承汧水於陳倉東。東逕郿及武功、槐里縣北。渠左有安定梁嚴
冢。碑碣尚存。又東逕漢武帝茂陵南,故槐里之茂鄉也。應劭曰:武帝自為陵,
在長安西北八十餘里。《漢武帝故事》曰:帝崩後,見形謂陵令薛平曰:吾雖失
勢,猶為汝君,奈保令吏卒上吾陵磨刀劍乎?自今以後可禁之。平頓首謝,因不
見。推問陵旁,果有方石,可以為礪,吏卒常盜磨刀劍。霍光欲斬之。張安世曰:
神道茫昧,不宜為法。乃止。故阮公《詠懷詩》曰:失勢在須臾,帶劍上吾邱。
陵之西如北一里,即李夫人冢。冢形三成,世謂之英陵。夫人兄延年知音,尤善
歌舞,帝愛之。每為新聲變曲,聞者莫不感動。常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
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復傾國,佳人難再得!
上曰:世豈有此人乎?平陽主曰:延年女弟。上召見之,妖麗,善歌舞,得幸,
早卒。上憫念之,以後禮葬,悲思不已,賦詩悼傷。故渠又東逕茂陵縣故城南,
武帝建元二年置。《地理志》曰:宣帝縣焉。王莽之宣成也。故渠又東逕龍泉北,
今人謂之溫泉,非也。渠北故坂北即龍淵廟。如淳曰:《三輔黃圖》有龍淵宮,
今長安城西有其廟處,蓋宮之遺也。故渠又東逕姜原北,渠北有漢昭帝平陵,東
南去長安七十里。又東逕平陵縣故城南,《地理志》曰:昭帝置。王莽之廣利也。
故渠之南有竇氏泉,北有徘徊廟。又東逕漢大將軍魏其侯竇嬰冢南,又東逕成帝
延陵南,陵之東北五里,即平帝康陵坂也。故渠又東,逕渭陵南。元帝永光四年,
以渭城壽陵亭原上為初陵,詔不立縣邑。又東逕哀帝義陵南。又東逕惠帝安陵南,
陵北有安陵縣故城,《地理志》曰:惠帝置,王莽之嘉平也。渠側有杜郵亭。又
東,逕渭城北。《地理志》曰:縣有蘭池宮。秦始皇微行,逢盜於蘭池,今不知
所在也。又東逕長陵南,亦曰長山也。《三秦記》曰:長安城北有平原,廣數百
里。民井汲巢居,井深五十丈。秦名天子冢曰山,漢曰陵,故通曰山陵矣。《風
俗通》曰:陵者,天生自然者也,今王公墳壠稱陵。《春秋左傳》曰:南陵,夏
後皋之墓也。《春秋說題辭》曰:丘者墓也;冢者,種也,種墓也。羅倚于山,
分卑尊之名者也。故渠又東逕漢丞相周勃冢南,冢北有弱夫冢,故渠東南謂之周
氏曲。又東南逕漢景帝陽陵南,又東南注於渭,今無水。
渭水又東,逕霸城縣北,與高陵分水,水南有定陶恭王廟,傳太后陵。元帝
崩,傅昭儀隨王歸國,稱定陶太后。後十年,恭王薨,子代為王。征為太子,太
子即帝位,立恭王寢廟於京師,比宣帝父悼皇故事。元壽元年,傅後崩,合葬渭
陵。潘岳《關中記》,漢帝後同塋則為合葬,不共陵也,諸侯皆如之。恭王廟在
霸城西北,廟西北即傅太后陵。不與元帝同塋,渭陵非謂元帝陵也,蓋在渭水之
南,故曰渭陵也。陵與元帝齊者,謂同十二丈也。王莽奏毀傅太后冢,冢崩,壓
殺數百人。開棺,臭聞數里。公卿在位,皆阿莽旨,入錢帛,遺子弟,及諸生四
夷凡十餘萬人,操持作具,助將作掘傅後冢,二旬皆平,周棘其處,以為世戒。
今其處積土猶高,世謂之增墀,又亦謂之增阜,俗亦謂之成帝初陵處,所未詳也。
渭水又逕平阿侯王譚墓北,冢次有碑。左則涇水注之。渭水又東,逕鄣縣西,蓋
隴西郡之鄣徙也。渭水又東,得白渠枝口,又東與五丈渠合,水出雲陽縣石門山,
謂之清水。東南流,逕黃嶔山西,又南入礻殳祤縣,歷原南出,謂之清水口。
東南流,絕鄭渠,又東南,入高陵縣逕黃白城西,本曲梁宮也。南絕白渠,屈而
東流,謂之曲梁水。又東南,逕高陵縣故城北,東南絕白渠枝瀆,又東南,入萬
年縣,謂之五丈渠。又逕藕原東,東南流,注於渭。渭水右逕新豐縣故城北,東
與魚池水會。水出麗山東北,本導源北流,後秦始皇葬於山北,水過而曲行,東
注北轉。始皇造陵取土,其池污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池在秦皇陵東北五里,
周圍四里。池水西北流,逕始皇冢北。秦始皇大興厚葬,建設冢壙於麗戎之山,
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斬山鑿石,下錮三
泉,以銅為槨,旁行周回三十餘里。上畫天文星宿之象,下以水銀為四瀆百川,
五獄九州,具地理之勢。宮觀百官,奇器珍寶,充滿其中。令匠作機弩,有所穿
近,輒射之。以人魚膏為燈燭,取其不滅者,久之,後宮無子者,皆使殉葬,甚
眾。墳高五十丈,周回五里餘。作者七十萬人,積年方成。而周章百萬之師已至
其下,乃使章邯領作者以御難,弗能禁。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
運物不能窮。關東盜賊,銷槨取銅。牧人尋羊,燒之,火延九十日,不能滅。北
對鴻門十里。池水又西北流,水之西南有溫泉,世以療疾。《三秦記》曰:麗山
西北有溫水,祭則得入,不祭則爛人肉。俗雲,始皇與神女游而忤其旨,神女唾
之生瘡,始皇謝之,神女為出溫水,後人因以澆洗瘡。張衡《溫泉賦·序》曰:
余出麗山,觀溫泉,浴神井,嘉洪澤之普施,乃為之賦雲。此湯也,不使灼人形
體矣。池水又逕鴻門西,又逕新豐縣故城東,故麗戎地也。高祖王關中,太上皇
思東歸,故象舊里,制茲新邑,立城社,樹枌榆,令街庭若一,分置豐民,以實
茲邑,故名之為新豐也。漢靈帝建寧三年,改為都鄉,封段熲為侯國。後立陰槃
城。其水際城北出,世謂是水為陰槃水,又北絕漕渠,北注於渭。渭水又東,逕
鴻門北,舊大道北下坂口名也。古有鴻門亭。《漢書》:高祖將見項羽。《楚漢
春秋》曰:項王在鴻門。亞父曰:吾使人望沛公,其氣沖天,五色相繆,或似龍,
或似雲,非人臣之氣,可誅之。高祖會項羽,范增目羽,羽不應。樊噲杖盾撞人
入,食豕肩於此,羽壯之。《郡國志》曰:新豐縣東有鴻門亭者也。郭緣生《述
征記》曰:或雲,霸城南門曰鴻門也。項羽將因會危高祖,羽仁而弗斷。范增謀
而不納,項伯終護高祖以獲免。既抵霸上,遂封漢王。按《漢書·注》,鴻門在
新豐東十七里,則霸上應百里。按《史記》,項伯夜馳告張良,良與俱見高祖,
仍使夜返,考其道里,不容得爾。今父老傳其霸城南門數十里,於理為得。按緣
生此記,雖歷覽《史》、《漢》,述行塗逕見,可謂學而不思矣。今新豐縣故城
東三里有坂,長二里餘,塹原通道,南北洞開,有同門狀,謂之鴻門。孟康言在
新豐東十七里,無之。蓋指縣治而言,非謂城也。自新豐故城西,至霸城五十里,
霸城西十里,則霸水,西二十里則長安城。應劭曰:霸水上地名,在長安東三十
里,即霸城是也。高祖舊停軍處,東去新豐既遠,何由項伯夜與張良共見高祖乎?
推此言之,知緣生此記乖矣!
渭水又東,石川水南注焉。渭水又東,戲水注之,水出麗山馮公谷。東北流,
又北逕麗戎城東。《春秋·晉獻公五年》,伐之,獲麗姬於是邑。麗戎,男國也,
姬姓。秦之麗邑矣。又北右總三川,逕鴻門東,又北逕戲亭東。應劭曰:戲,宏
農湖縣西界也。地隔諸縣,不得為湖縣西。蘇林曰:戲,邑名,在新豐東南三十
里。孟康曰:乃水名也,今戲亭是也。昔周幽王悅袤姒,姒不笑,王乃擊鼓舉烽,
以征諸侯。至,無寇,袤姒乃笑,王甚悅之。及犬戎至,王又舉烽以征諸侯,諸
侯不至,遂敗幽王於戲水之上,身死於麗山之北。故《國語》曰幽滅者也。漢成
帝建始二年,造延陵為初陵,以為非吉,於霸陵曲亭南更營之。鴻嘉元年,於新
豐戲鄉為昌陵縣,以奉初陵。永始元年,詔以昌陵卑下,客土疏惡,不可為萬歲
居,其罷陵作,令吏民反故,徙將作大匠解萬年敦煌。《關中記》曰:昌陵在霸
城東二十里,取土東山,與粟同價,所費巨萬,積年無成。即此處也。戲水又北
分為二水,並注渭水。
渭水又東,冷水入焉。水南出胏浮山,蓋麗山連麓而異名也。北會三川,統
歸一壑,歷陰槃、新豐兩原之間,北流注於渭。渭水又東,首水南出倒虎山,西
總五水,單流逕秦步高宮東,世名市邱城。歷新豐原東,而北逕步壽宮西,又北
入渭。
渭水又東得西陽水,又東得東陽水,並南出廣鄉原北垂,俱北入渭。
渭水又東逕下邽縣故城南,秦伐邽,置邽戎於此,有上邽,故加下也。
渭水又東與竹水合。水南出竹山,北逕媚加谷,歷廣鄉原東,俗謂之大赤水,
北流注於渭。
渭水又東得白渠口。大始二年,趙國中大夫白公,秦穿渠。引涇水,首起谷
口,出於鄭渠南,名曰白渠。民歌之曰:田於何所,池陽穀口。鄭國在前,白渠
起後。即水所始也。東逕宜春城南,又東南逕池陽城北,枝瀆出焉。東南逕藕原
下,又東逕鄣縣故城北,東南入渭。今無水。白渠又東,枝渠出焉。東南逕高陵
縣故城北。《地理志》曰:左輔都尉治,王莽之千春也。《太康地記》謂之曰高
陸也。車頻《秦書》曰:苻堅建元十二年,高陸縣民穿井,得龜,大二尺六寸,
背文負八卦古字,堅以石為池,養之,十六年而死,取其骨以問吉凶,名為客龜。
大卜佐高虜夢客龜言,我將歸江南,不遇,死於秦。虜於夢中自解曰:龜三萬六
千歲而終,終必亡國之徵也。為謝玄破於淮肥,自縊新城浮圖中。秦祚因即淪矣。
又東逕櫟陽城北。《史記》秦獻公二年,城櫟陽,自雍徙居之。十八年雨金於是
處也。項羽以封司馬欣為塞王。按《漢書》,高帝定關中,始都之,王莽之師亭
也。後漢建武二年,封驃騎大將軍景丹為侯國。丹讓,世祖曰:富貴不還故鄉,
如衣錦夜行,故以封卿。又東南注石川水。白渠又東,逕秦孝公陵北,又東南逕
居陵城北,蓮芍城南,又東注金氏陂,又東南注於渭。故《漢書·溝洫志》曰:
白渠首起谷口,尾入櫟陽,是也。今無水。
△又東過鄭縣北。
渭水又東逕巒都城北,故蕃邑,殷契之所居。《世本》曰:契居蕃。闞駰曰:
蕃在鄭西。然則今巒城是矣,俗名之赤城,水曰赤水,非也。苻健入秦,據此城
以抗杜洪。小赤水即《山海經》之灌水也,水出石脆之山,北逕蕭加谷於孤柏原
西,東北流與禺水谷,水出英山,北流與招水相得,亂流西北注於灌。灌水又北
注於渭,渭水又東合沙溝水,水即符禺之水也,南出符禺之山,北流入於渭。渭
水又東,西石橋水南出馬嶺山,積石據其東,麗山距其西,源泉上通,懸流數十
丈,與華岳同體。其水北逕鄭城西,水上有橋,橋雖崩褫,舊跡猶存,東去鄭城
十里,故世以橋名水也。而北流注於渭,闞駰謂之新鄭水。渭水又東逕鄭縣故城
北。《史記》,秦武公十一年,縣之。鄭桓公友之故邑也。《漢書》薛瓚《注》
言,周自穆王已下,都於西鄭,不得以封桓公也。幽王既敗,虢、儈又滅,遷居
其地,國於鄭父之邱,是為鄭桓公。無封京兆之文。餘按遷《史記》,《世本》
言,周宣王二十二年,封庶弟友於鄭。又《春秋》、《國語》並言桓公為周司徒,
又王室將亂,謀於史伯而寄帑與賄於虢、儈之間。幽王霣於戲,鄭桓公死之。平
王東遷,鄭武公輔王室,滅虢、儈而兼其土。故周桓公言於王曰:我周之東遷,
晉、鄭是依。乃遷封於彼。《左傳·隱公十一年》,鄭伯謂公孫獲曰:吾先君新
邑於此,其能與許爭乎?是指新鄭為言矣。然班固、應劭、鄭玄、皇甫謐、裴頠、
王隱、闞駰之諸述作者,鹹以西鄭為友之始封,賢於薛瓚之單說也,無宜違正經
而從逸錄矣。赤眉樊崇於鄭北設壇,祀城陽景王,而尊右挍卒史劉俠卿牧牛兒
盆子為帝。年十五,被發徒跣,為具絳單衣,半頭赤幘,直綦履。顧見眾人拜,
恐畏欲啼。號年建世。後月餘,乘白蓋小車,與崇及尚書一人相隨,向鄭,北渡
渭水,即此處也。城南山北有五部神廟,東南向華岳。廟前有碑,後漢光和四年
鄭縣令河東裴畢字君先立。渭水又東與東石橋水會,故瀋水也。水南出馬嶺山,
北流逕武平城東。按《地理志》,左馮翊有武城縣,王莽之桓城也。石橋水又逕
鄭城東,水有故石樑。《述征記》曰:鄭城東西十四里,各有石樑者也。又北逕
沈城北,注於渭。《漢書·地理志》,左馮翊有瀋陽縣,王莽更之曰制昌也,蓋
藉水以取稱矣。渭水又東,敷水注之。水南出石山之敷谷。北逕告平城東。耆舊
所傳,言武王伐紂,告太平於此,故城得厥名,非所詳也。敷水又北逕集靈宮西。
《地理志》曰:華陰縣有集靈宮,武帝起。故張昶《華獄碑》稱漢武慕其靈,築
宮在其後,而北流注於渭。渭水又東,餘水注之。水南出良餘山之陰,北流入於
渭,俗謂之宣水也。渭水又東,合黃酸之水,世名之為千渠水。水南出升山,北
流注於渭。渭水又東逕平舒城北。城側枕渭濱,半破淪水,南面通衢。昔秦始皇
之將亡也,江神素車白馬,道華山下,返璧於華陰平舒道,曰:為遺鎬池君。使
者致之,乃二十八年渡江所沈璧也。即江神返璧處也。渭水之陽,即懷德縣界也。
城在渭水之北,沙苑之南,懷德縣故城也,世謂之高陽城,非也。《地理志》曰:
《禹貢》北條荊山,在南,山下有荊渠。即夏後鑄九鼎處也。王莽更縣曰德驩。
渭水又東,逕長城北,長澗水注之。水南出太華之山,側長城東而北流,注於渭
水。《史記》,秦孝公元年,楚、魏與秦接界。魏築長城,自鄭濱洛者也。
△又東過華陰縣北。
洛水入焉,闞駰以為漆沮之水也。《曹瞞傳》曰:操與馬超隔渭水,每渡渭,
輒為超騎所衝突。地多沙,不可築城。婁子伯說:今寒,可起沙為城,以水灌之,
一宿而成。操乃多作縑囊以摙水,夜汲作城,比明,城立於是水之次也。渭水
逕華陰縣故城北,《春秋》之陰晉也。秦惠文王五年,改曰寧秦。漢高帝八年,
更名華陰。王莽之華壇也。縣有華山。《山海經》曰:其高五千仞,削成而四方,
遠而望之,又若華狀,西南有小華山也。韓子曰:秦昭王令工施鉤梯,上華山,
以松柏之心為博箭,長八尺棋,長八寸,而勒之曰:昭王嘗與天神博於是。《神
仙傳》曰:中山衛叔卿嘗乘雲車:駕白鹿,見漢武帝,帝將臣之,叔卿不言而去。
武帝悔,求得其子度世,令追其父。度世登華山,見父與數人博於石上,敕度世
令還。山層雲秀,故能懷靈抱異耳。山上有二泉,東西分流,至若山雨滂湃,洪
津泛灑,掛溜騰虛,直瀉山下。有漢文帝三廟,廟有石闕數碑。一碑是建安中立,
漢鎮遠將軍段煨更修祠堂。碑文,漢給事黃門侍郎張昶造,昶自書之,魏文帝又
刊其碑陰二十餘字,二書有重名於海內,又刊侍中、司錄校尉鍾繇,宏農太守毌
丘儉姓名,廣六行,郁然修平。是太康八年,宏農太守河東衛叔始為華陰令,河
東裴仲恂,役其逸力,修立壇廟,夾道樹柏,迄于山陰,事見永興元年華百石所
造碑。渭水又東,沙渠水注之。水出南山,北流,西北入長城。城自華山,北達
於河。《華獄銘》曰:秦、晉爭其祠,立城建其左者也。郭著《述征記》,指證
魏之立長城,長城在後,不得在斯,斯為非矣。渠水又北注於渭。渭水又東,逕
定城北。《西征記》曰:城因原立。《述征記》曰:定城去潼關三十里,夾道各
一城。渭水又東,泥泉水注之。水出南山靈谷,而北流注於渭水也。東入於河。
《春秋》之渭汭也。《左傳·閔公二年》,虢公敗犬戎於渭隊。服虔曰:隊謂汭
也。杜預曰:水之隈曲曰汭。王肅云:汭,入也。呂忱云:汭者,水相入也。水
會即船司空所在矣。《地理志》曰:渭水東至船司空入河。服虔曰:縣名,都官。
《三輔黃圖》有船庫官,後改為縣。王莽之船利者也。豐水。宋敏求《長安志》
長安縣下,引《水經注》曰:豐水出豐溪,西北流,分為二水。一水東北流,又
北,交水自東入焉,又北,昆明池水注之,又北,逕靈台西,又北至石堨,注
於渭。萬年縣下雲,福水即交水也。《水經注》曰。
上一篇:卷十八
下一篇:卷二十
目錄:水經注
卷十九_水經注原文_國學 史部0

猜你喜歡

卷十九_水經注原文_國學 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