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

○漾水丹水
△漾水出隴西氐道縣嶓冢山,東至武都沮縣為漢水。
常璩《華陽國志》曰:漢水有二源,東源出武都氐道縣漾山,為漾水。《禹
貢》導漾東流為漢是也。西源出隴西西縣嶓冢山,會白水,逕葭萌入漢。始源曰
沔。按沔水出東狼谷,逕沮縣入漢。《漢中記》曰:嶓冢以東,水皆東流,嶓冢
以西,水皆西流。即其地勢源流所歸,故俗以嶓冢為分水嶺。即此推沔水無西入
之理。劉澄之雲,有水從沔陽縣,南至梓潼漢壽,入大穴,暗通岡山。郭景純亦
言是也。岡山穴小,本不容水,水成大澤而流,與漢合。庾仲雍又言,漢水自武
遂川,南入蔓葛谷,越野牛,逕至關城合西漢水。故諸言漢者,多言西漢水至葭
萌入漢。又曰:始源曰沔,是以《經》雲漾水出氐道縣東至沮縣為漢水。東南至
廣漢白水。診其沿注,似與三說相符,而未極西漢之源矣。然東西兩川,俱受沔、
漢之名者,義或在茲矣。班固《地理志》、司馬彪、袁山松《郡國志》,並言漢
有二源,東出氐道,西出西縣之嶓冢山。闞駰云:漢或為漾。漾水出崑崙西北隅,
至氐道,重源顯發,而為漾水。又言,隴西西縣嶓冢山,西漢水所出,南入廣魏
白水。又云:漾水出獂道,東至武都入漢。許慎、呂忱並言漾水出隴西獂道,
東至武都為漢水,不言氐道。然獂道在冀之西北,又隔諸川,無水南入,疑出
獂道之為謬矣。又云:漢,漾也,東為滄浪水。《山海經》曰:嶓冢之山,漢
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江。然東西兩川,俱出嶓冢而同為漢水者也。孔安國曰:
泉始出為漾。其猶濛耳。而常璩專為漾山漾水,當是作者附而為山水之殊目矣。
余按《山海經》漾水出崑崙西北隅,而南流注於醜塗之水。《穆天子傳》曰:天
子自舂山西征,至於赤烏氏。己卯,北征,庚辰,濟于洋水,辛巳,入於曹奴。
曹奴之人戲,觴天子于洋水之上,乃獻良馬九百,牛羊七千。天子使逢固受之。
天子乃賜之黃金之鹿,戲乃膜拜而受。余以太和中從高祖北巡,狄人猶有此獻。
雖古今世殊,而所貢不異。然川流隱伏,卒難詳照,地理潛閟,變通無方,復不
可全言闞氏之非也。雖津流派別,枝渠勢懸,原始要終,潛流或一,故俱受漢、
漾之名,納方土之稱,是其有漢川、漢陽、廣漢、漢壽之號,或因其始,或據其
終,縱異名互見,猶為漢、漾矣。川共目殊,或亦在斯。今西縣嶓冢山,西漢水
所導也,然微涓細注,若通幕歷,津注而已。西流與馬池水合,水出上邽西南六
十餘里,謂之龍淵水,言神馬出水,事同徐吾來淵之異,故因名焉。《開山圖》
曰:隴西神馬山有淵池,龍馬所生。即是水也。其水西流,謂之馬池川。又西流
入西漢水。西漢水又西南流,左得蘭渠溪水,次西有山黎谷水,次西有鐵谷水,
次西有石耽谷水,次西有南谷水,並出南山,揚湍北注。右得高望谷水,次西得
西溪水,次西得黃花谷水,鹹出北山,飛波南入西漢水。又西南,資水注之。水
北出資川,導源四壑,南至資峽,總為一水,出峽西南流,注西漢水。西漢水又
西南得峽石水口,水出苑亭西草黑谷。三溪西南至峽石口,合為一瀆,東南流,
屈而南注西漢水。西漢水又西南,合楊廉川水,水出西谷,眾川瀉流,合成一川。
東南流,逕西縣故城北。秦莊公伐西戎,破之。周宣王與其先大駱犬邱之地,為
西垂大夫,亦西垂宮也,王莽之西治矣。建武八年,世祖至阿陽,竇融等悉會。
天水震動,隗囂將妻子奔西城,從楊廣。廣死,囂愁窮城守。時潁川賊起,車駕
東歸,留吳漢、岑彭圍囂。岑等壅西谷水,以縑幔盛土為堤,灌城。城未沒丈餘。
水穿壅不行,地中數丈湧出,故城不壞。王元請蜀救至,漢等退還上邽。但廣、
廉字相狀,後人因以人名名之,故習訛為楊廉也,置楊廉縣焉。又東南流,右
會茅川水,水出西南戎溪,東北流,逕戎邱城南。吳漢之圍西城,王捷登城,向
漢軍曰:為隗王城守者,皆必死,無二心,願諸將亟罷,請zi6*殺以明之。遂刎頸
而死。又東北流,注西谷水,亂流東南,入於西漢水。西漢水又西南,逕始昌峽,
《晉書地道記》曰:天水始昌縣,故西城也。亦曰清崖峽。西漢水又西南,逕嚴
備戍南,左則嚴備水自東南,西北注之。右則鹽官水南入焉。水北有鹽官,在嶓
冢西五十許里,相承營煮不輟,味與海鹽同。故《地理志》云:西縣有鹽官是也。
其水東南逕嚴備戍西,東南入漢水。漢水又西南,合左谷水,水出南山窮溪,北
注漢水。又西南,蘭皋水出西北五交谷,東南歷祁山軍,東南入漢水。漢水又西
南,逕祁山軍南,雞水出南雞谷,北逕水南縣西,北流注於漢。漢水又西,建安
川水入焉。其水導源建威西北山,白石戍東南,二源合注。東逕建威城南。又東
與蘭坑水會,水出西南近溪,東北逕蘭坑城西,東北流注建安水。建安水又東逕
蘭坑城北,建安城南,其地故西縣之歷城也。楊定自隴右徙治歷城,即此處也,
去仇池一百二十里,後改為建安城。其水又東合錯水,水出錯水戍東南,而東北
入建安水。建安水又東北,有雉尾谷水,又東北,有太谷水,又北,有小祁山水,
並出東溪,揚波西注。又北,左會胡谷水,水西出胡谷,東逕金盤、歷城二軍北,
軍在水南層山上。其水又東注建安水。建安水又東北,逕塞峽。元嘉十九年,宋
太祖遣龍驤將軍裴方明伐楊難當,難當將妻子北奔,安西參軍魯尚期追出塞峽,
即是峽矣。左山側有石穴洞,人言潛通下辨,所未詳也。其水出峽西北流,注漢
水。漢水北,連山秀舉,羅峰競峙。祁山在嶓冢之西七十許里,山上有城,極為
嚴固,昔諸葛亮攻祁山,即斯城也,漢水逕其南。城南三里,有亮故壘,壘之左
右,猶豐茂宿草,蓋亮所植也,在上邽西南二百四十里。《開山圖》曰:漢陽西
南有祁山,蹊徑逶迤,山高嚴險,九州之名岨,天下之奇峻。今此山於眾阜之中,
亦非為佶矣。漢水又西南,與甲谷水合,水出西南甲谷,東北流注漢水。漢水又
西,逕南岈北岈之中,上下有二城相對,左右墳壠低昂,亘山被阜。古諺云:南
岈北岈,萬有餘家。諸葛亮《表》言:祁山去沮縣五百里,有民萬戶,矚其邱墟,
信為殷矣。漢水西南逕武植戍南。武植戍水發北山,二源奇發,合於安民戍南,
又南逕武植戍西,而西南流,注於漢水。漢水又西南,逕平夷戍南,又西南,夷
水注之。水出北山,南逕其戍,西南入漢水。漢水又西逕蘭倉城南,又南,右會
兩溪,俱出西山,東流注於漢水。張華《博物志》云:溫水出鳥鼠山,xia6*注漢水。
疑是此水,而非所詳也。漢水又南入嘉陵道,而為嘉陵水。世俗名之為階陵水,
非也。漢水又東南,得北谷水,又東南得城階水,又東南得倉谷水,右三水並出
西溪,東流注漢水。漢水又東南逕瞿堆西,又屈逕瞿堆南,絕壁峭峙,孤險雲高,
望之形若覆壺。高平地方二十餘里,羊腸蟠道三十六回,《開山圖》謂之仇夷,
所謂積石嵯峨,嶔岑隱阿,者也。上有平田百頃,煮土成鹽,因以百頃為號。山
上豐水泉,所謂清泉涌沸,潤氣上流者也。漢武帝元鼎六年開,以為武都郡。天
池大澤在西,故以都為目矣。王莽更名樂平郡,縣曰循虜。常琚、范曄云:郡居
河池,一名仇池,地方百頃,即指此也。左右悉白馬氐矣。漢獻帝建安中,有天
水氐楊騰者,世居隴右,為氐大帥。子駒,勇健多計,徙居仇池。魏拜為百頃氐
王。漢水又東合洛谷水,水有二源,同注一壑於神蛇戍西。左右山溪多五色蛇,
性馴良,不為物毒。洛谷水又南逕虎馗戍東,又南逕仇池郡西,瞿堆東,西南入
漢水。漢水又東合洛溪水,水北發洛谷,南逕威武戍南,又西南與龍門水合,水
出西北龍門谷,東流與橫水會,東北窮溪,即水源也。又南逕龍門戍東,又東南
入洛溪水,又東南逕上祿縣故城西,修源濬導,逕引北溪,南總兩川,單流納漢。
漢水又東南逕濁水城南,又東南會平樂水,水出武階東北四十五里,更馳。南溪
導源東北流,山側有甘泉,涌波飛清,xia6*注平洛水。又逕甘泉戍南,又東逕平洛
戍南,又東入漢,謂之會口。漢水東南逕修城道南。與修水合。水總二源,東北
合漢。漢水又東南於盤頭郡南,與濁水合。水出濁城北,東流與丁令溪水會。其
水北出丁令谷,南逕武街城西,東南入濁水。濁水又東逕武街城南,故下辨縣治
也。李琀、李稚以氐王楊難敵妻死,葬陰平。襲武街,為氐所殺於此矣,今廣
業郡治。濁水又東,宏休水注之,水出北溪,南逕武街城東,而南流注於濁水。
濁水又東逕白石縣南。《續漢書》曰:虞詡為武都太守,下辨東三十餘里有峽,
峽中白水生大石,障塞水流,春夏輒溢,敗壞城郭。詡使人燒石,以醋灌之。石
皆碎裂,因鐫去焉。遂無泛溢之害。濁水即白水之異名也。濁水又東南,泥陽水
北出泥谷,南逕白石縣東,而南入濁水。濁水又東南與仇鳩水合,水發鳩溪,南
逕河池縣故城西,王莽之樂平亭也。其水西南流注濁水。濁水又東南與河池水合,
水出河池北谷,南逕河池戍東,西南入濁水。濁水又東南,兩當水注之。水出陳
倉縣之大散嶺,西南流入故道川,謂之故道水。西南逕故道城東,魏徵仇池,築
以置戍。與馬鞍山水合。水東出馬鞍山,歷谷西流,至故道城東,西入故道水。
西南流,北川水注之,水出北洛<木煎>山南。南流逕唐倉城下。南至困冢川,入故
道水。故道水又西南歷廣香交,合廣香川水,水出南由縣利喬山,南流至廣香川,
謂之廣香川水。又南注故道水,謂之廣香交。故道水又西南,入秦岡山,尚婆水
注之。山高入雲,遠望增狀,若嶺紆曦軒,峰枉月駕矣。懸崖之側,列壁之上,
有神象若圖,指狀婦人之容。其形上赤下白,世名之曰聖女神,至於福應衍違,
方俗是祈。水源北出利喬山,南逕尚婆川,謂之尚婆水。歷兩當縣之尚婆城南,
魏故道郡治也。西南至秦岡山,入故道水。故道水又右合黃盧山水,水出西北天
水郡黃盧山腹,歷谷南流,交注故道水。故道水南入東益州之廣業郡界,與沮水
枝津合,謂之兩當溪,水上承武都沮縣之沮水瀆,西南流,注於兩當溪。虞翊為
郡漕谷布在沮,從沮縣至下辨,山道險絕,水中多石,舟車不通,驢馬負運,僦
五致一。詡乃於沮受僦直,約自致之。即將吏民按行,皆燒石<木煎>木,開漕船道。
水運通利,歲省萬計,以其僦廩與吏士,年四十餘萬也。又西南,注於濁水,濁
水南逕盤頭郡東,而南合鳳溪水,水上承濁水於廣業郡,南逕鳳溪,中有二石雙
高,其形若闕,漢世有鳳凰止焉,故謂之鳳凰台,北去郡三里。水chu6*台下東南流,
左注濁水。濁水又南注漢水。漢水又東南歷漢曲,逕挾崖,與挾崖水合。水西出
擔潭交,東流入漢水。漢水又東,逕武興城南,又東南與北谷水合,水出武興東
北,而西南逕武興城北,謂之北谷水。南轉逕其城東,而南與一水合,水出東溪,
西流注北谷水。又南流,注漢水。漢水又西南,逕關城北,除水出西北除溪,東
南流入於漢。漢水又西南,逕通谷,通谷水出東北通溪,上承漾水,西南流,為
西漢水。漢水又西南,寒水注之,水東出寒川,西流入漢。漢水又西,逕石亭戍,
廣平水西出百頃川,東南流注漢。又有平阿水,出東山,西流注漢水。漢水又逕
晉壽城西,而南合漢壽水。水源出東山,西逕東晉壽故城南,而西南入於漢水也。
△又東南至廣魏白水縣西。又東南至葭萌縣東北,與羌水合。
白水西北出於臨洮縣西南西傾山,水色白濁,東南流與黑水合,水出羌中,
西南逕黑水城西,又西南入白水。白水又東逕洛和城南,洛和水西南出和溪,東
北流,逕南黑水城西,而北注白水。白水又東南逕鄧至城南。又東南與大夷祝水
合,水出夷祝城西南,窮溪,北注夷水。又東北合羊洪水,水出東南羊溪,西北
逕夷祝城東,又西北流,屈而東北,注於夷水。夷水又東北入白水,白水又東,
與安昌水會,水源發衛大西溪,東南逕鄧至安昌郡南,又東南,合無累水,無累
水出東北近溪,西南入安昌水。安昌水又東南入白水,白水又東南,入陰平,得
東維水,水出西北維谷,東南逕維城西,東南入白水。白水又東南,逕陰平道故
城南,王莽更名摧虜矣,即廣漢之北部也。廣漢屬國都尉治,漢安帝永初三年分
廣漢蠻夷置。有白馬水,出長松縣西南白馬溪,東北逕長松縣北,而東北注白水。
白水又東,逕陰平大城北,蓋其渠帥自故城徙居也。白水又東,偃溪水出西南偃
溪,東北流逕偃城西,而東北流入白水。白水又東,逕偃城北,又東北,逕橋頭。
昔姜維之將還蜀也,雍州刺史諸葛緒邀之於此,後期不及,故維得保劍閣,而鍾
會不能入也。白水又與羌水合,自下羌水又得其通稱矣。白水又東,逕郭公城南。
昔郭淮之攻廖化於陰平也,築之,故因名焉。白水又東,雍川水出西南雍溪,東
北注白水。白水又東,合空泠水,傍溪西南,窮谷,即川源也。白水又東南與南
五部水會。水有二源,西源出五部溪,東南流,東源出郎谷,西南,合注白水。
白水又東南,逕建陽郡東,而北與一水合,二源同注,共成一溪,西南流入於白
水。白水又東南,逕白水縣故城東,即白水郡治也。《經》云:漢水出其西,非
也。白水又東南,與西谷水相得,水出西溪,東流逕白水城南,東南入白水。白
水又南,左會東流水,東入,極溪,便即水源也。白水又南逕興城東,又東南,
左得刺稽水口,溪東北出,便水源矣。白水又東南,清水左注之。庚仲雍曰:清
水自祁山來,合白水,斯為孟浪也。水出於平武郡東北,矚累亘下,南逕平武城
東,屈逕其城南,又西曆平洛郡東南,屈而南,逕南陽僑郡東北,又東南,逕新
巴縣東北,又東南逕始平僑郡南,又東南逕小劍戍北,西去大劍三十里,連山絕
險,飛閣通衢,故謂之劍閣也。張載銘曰:一人守險,萬夫趑趄。信然。故李特
至劍閣而嘆曰:劍氏有如此地,而面縛於人,豈不奴才也?小劍水西南出劍谷,
東北流逕其戍下,入清水。清水又東南,注白水。白水又東南,逕吐費城南,即
西晉壽之東北也。東南流,注漢水。西晉壽,即蜀王弟葭萌所封,為苴侯邑,故
遂名城為葭萌矣。劉備改曰漢壽,太康中又曰晉壽。水有津關。善風角,弟子歸,
元章封筒藥授之,曰:路有急難,開之,生到葭萌,從者與津吏諍,打傷,開筒
得書,言其破頭者,可以此藥裹之。生乃歡服,還卒業焉。亦廉叔度抱父柩自沈
處也。
△又東南過巴郡閬中縣。
闞駰曰:強水出陰平西北強山,一曰強川。姜維之還也,鄧艾遣天水太守王
頎敗之於強川,即是水也。其水東北,逕武都、陰平、梓潼、南安入漢水。漢水
又東南,逕津渠戍東,又南逕閬中縣東,巴西郡治也。劉璋之分三巴,此其一焉。
閬水出閬陽縣,而東逕其縣南,又東注漢水。昔劉璋之攻霍峻於葭萌也,自此水
上。張達、范強害張飛於此縣。漢水又東南,得東水口,水出巴嶺,南歷獠中,
謂之東遊水。李壽之時,獠自牂柯北入,所在諸郡,布滿山谷。其水西南,逕宋
熙郡東,又東南逕平城東,又東南,逕巴西郡東,又東入漢水。漢水又東,與濩
溪水合,水出獠中,世亦謂之為清水也。東南流,注漢水。漢水又東南,逕宕渠
縣西,又東南,合宕渠水,水西北出南鄭縣巴嶺,與盤余水同源派注,南流,謂
之北水,東南流,與難水合,水出東北小巴山,西南注之。又東南流,逕宕渠縣,
謂之宕渠水,又東南,入於漢。
△又東南過江州縣東,南入於江。
涪水注之。庚仲雍所謂涪內水者也。
△丹水出京兆上洛縣西北冢領山,
一名高豬山也。丹水東南流,與清池水合,水源東北出清池山,西南流,入
于丹水。
△東南過其縣南。
縣故屬京兆,晉分為郡。《地道記》曰:郡在洛上,故以為名。《竹書紀年》,
晉烈公三年,楚人伐我南鄙,至於上洛。楚水注之,水源出上洛縣西南楚山,昔
四皓隱於楚山,即此山也。其水兩源,合舍於四皓廟東,又東逕高車領南,翼帶
眾流,北轉入丹水,領上有四皓廟。丹水自蒼野,又東歷兔和山,即春秋所謂左
師軍於兔和,右師軍於蒼野者也。
△又東南過商縣南,又東南至於丹水縣,入於均。
契始封商。《魯連子》曰:在太華之陽。皇甫謐、闞駰並以為上洛商縣也。
殷商之名,起於此矣。丹水自商縣東南流注,歷少習,出武關。應劭曰:秦之南
關也,通南陽郡。《春秋左傳·哀公四年》,楚左司馬使謂陰地之命大夫士蔑曰:
晉、楚之盟,好惡同之,不然,將通於少習以聽命者也。京相璠曰:楚通上洛
阨道也。漢祖下析、酈,攻武關。文穎曰:武關在析縣西一百七十里,宏農界
也。丹水又東南流入臼口,歷其戍下。又東南,析水出析縣西北,宏農盧氏縣大
蒿山。南流逕修陽縣故城北,縣即析之北鄉也。又東入析縣,流結成潭,謂之龍
淵,清深神異。耆舊傳云:漢祖入關,逕觀是潭,其下若有府舍焉。事既非恆,
難以詳矣。其水又東逕其縣故城北,蓋《春秋》之白羽也。《左傳·昭公十八年》,
楚使王子勝遷許於析,是也。郭仲產云:相承言此城漢高所築,非也。餘按《史
記》楚襄王元年,秦出武關,斬眾五萬,取析一十五城。漢祖入關,亦言下析、
酈,非無城之言,修之則可矣。析水又歷其縣東,王莽更名縣為古亭也。而南流
入丹水縣,注于丹水,故丹水會均,有析口之稱。丹水又東南,逕一故城南,名
曰三戶城。昔漢祖入關,王陵起兵丹水,以歸漢祖,此城,疑陵所築也。丹水又
逕丹水縣故城西南,縣有密陽鄉,古商密之地,昔楚申息之師所戍也,《春秋》
之三戶矣。杜預曰:縣北有三戶亭。《竹書紀年》曰:壬寅,孫何侵楚入三戶郛
者是也。水出丹魚,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魚浮水側,赤光上照如火,綱而取之,
割其血以塗足,可以步行水上,長居淵中。丹水東南流,至其縣南。黃水北出予
山黃谷,南逕丹水縣,南注于丹水。黃水北有墨山,山石悉黑,繢彩奮發,黝焉
若墨,故謂之墨山。今河南新安縣有石墨山,斯其類也。丹水南有丹崖山,山悉
赬壁霞舉,若紅雲秀天,二岫更為殊觀矣。丹水又南,逕南鄉縣故城東北。漢建
安中,割南陽右壤為南鄉郡。逮晉封宣帝孫暢為順陽王,因立為順陽郡。而南鄉
為縣,舊治酇城。永嘉中,丹水浸沒,至永和中,徙治南鄉故城。城南門外,舊
有郡社柏樹,大三十圍。蕭欣為郡,伐之,言有大蛇從樹腹中墜下,大數圍,長
三丈,群小蛇數十,隨入南山,聲如風雨。伐樹之前,見夢于欣,欣不以厝意,
及伐之,更少日,果死。丹水又東,逕南鄉縣北。興寧末,太守王靡之改築今城。
城北半據在水中,左右夾澗深長。及春夏水漲,望若孤洲矣。城前有晉順陽太守
丁穆碑,郡民范甯立之。丹水逕流兩縣之間,歷於中之北,所謂商於者也。故張
儀說楚絕齊,許以商於之地六百里。謂以此矣。《呂氏春秋》曰:堯有丹水之戰,
以服南蠻。即此水也。又南合均水,謂之析口。
上一篇:卷十九
下一篇:卷二十一
目錄:水經注
卷二十_水經注原文_國學 史部0

猜你喜歡

卷二十_水經注原文_國學 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