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李中的《獻中書潘舍人》
全文:
運葉琴半千數,琴天鍾許國琴臣。
鵬霄開羽翼,鳳闕演絲綸。
顧問當清夜,從容向紫宸。
立言成雅誥,正意敘彝倫。
樸素偕前哲,馨香越搢紳。
褒辭光萬代,優旨重千鈞。
公退誰堪接,清閒道是鄰。
世間身屬幻,物外意通津。
吊往兼春夢,文高賦復新。
琴彈三峽水,屏畫十洲春。
庭冷鋪苔色,池寒浸月輪。
竹風來琴簟,藥氣上衣巾。
茶譜傳溪叟,棋經受羽人。
清虛雖得趣,獻替不妨陳。
杞梓呈才後,神仙入侍頻。
孤寒皆有賴,中外亦同忻。
有士曾多難,無門得望塵。
忙忙罹險阻,往往耗精神。
尋果巢枝願,終全負米身。
遭逢敦孝治,蹇塞值通津。
最慶清朝祿,還沾白髮親。
甘柔心既遂,虛薄報何因。
遠宦聯綿歷,卑棲夙夜勤。
良時空愛惜,末路每悲辛。
骨立駒猶病,顏凋女尚貧。
而今諧顧遇,尺蠖願求伸。
參考注釋
立言
樹立精要可傳的言論;亦指著書立說
雅誥
雅正的文告、訓誡。《書序》:“至於 夏 、 商 、 周 之書,雖設教不倫,雅誥奧義,其歸一揆。” 孔穎達 疏:“至於 夏 、 商 、 周 三代之書,雖復當時所設之教,與皇及帝墳典之等不相倫類,要其言皆是雅正辭誥,有深奧之義,其所歸趣,與墳、典一揆。”《晉書·儒林傳贊》:“雅誥弗論,微言復顯。” 唐 杜甫 《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之四:“足食足兵,先哲雅誥,蓋有兵無食,是謂棄之。”
正意
(1).純正的心志。 漢 劉向 《說苑·修文》:“檢其邪心,守其正意。” 漢 應劭 《風俗通·聲音·琴》:“夫以正雅之聲,動感正意,故善心勝,邪*惡禁。”
(2).原意;本意。 宋 朱熹 《答黃直卿書》:“為學直是先要立本,文義卻可且與説出正意。” 元 無名氏 《劉弘嫁婢》第一折:“ 王秀才 近前來,我問你,我當初開這解典庫,我正意是怎生來。”
(3).主要的意思。 明 李贄 《四書評·孟子·告子上》:“正意盡見於客,故到主處,不費一毫氣力,而道理躍然。”
彝倫
(1).常理;常道。《書·洪範》:“王乃言曰:‘嗚呼, 箕子 !惟天陰騭下民,相協厥居,我不知其彝倫攸敘。’” 蔡沉 集傳:“彝,常也;倫,理也。” 晉 葛洪 《抱朴子·名實》:“放斧斤而欲雙巧於 班 墨 ,忽良才而欲彝倫之攸敍,不亦難乎!” 宋 朱熹 《<大學章句>序》:“夫以學校之設,其廣如此,教之之術,其次第節目之詳又如此,而其所以為教,則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餘,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倫之外,是以當世之人,無不學。” 清 顧炎武 《日知錄·彝倫》:“彝倫者,天地人之常道……不止 孟子 之言人倫而已。能盡其性,以至能盡人之性,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而彝倫敘矣。”
(2).指倫常。 陳獨秀 《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道德彝倫,又焉能外?”
(3).謂成為表率、成為典範。《魏書·彭城王勰傳》:“自古統天位主,曷常不賴明師,仗賢輔,而後燮和陰陽,彝倫民物者哉?” 唐 楊炯 《庭菊賦》:“ 鐘太傅 之家聲,彝倫 魏 室,道合鹽梅,功成輔弼。”
(4).指銓選官吏。《北史·魏紀四·世宗宣武帝》:“中正所銓,但為門第,吏部彝倫,仍不才舉。八坐可審議往代擢賢之體,以令才學並申,資望兼致。”
李中名句,獻中書潘舍人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