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師川偶行(鮑校本、丁本、朱本作作)

作者:洪朋 朝代:宋代

原文

伊昔袁陟居,只今徐郎宅。

少作與渠雙,老氣想君只。

茲理亦何有,訂之在今昔。

吾廬城北頭,捷徑實咫尺。

欻思論五字,聊復訪三益。

高尋風雅源,洞入屈宋域。

波瀾到蘇李,光焰及元白。

自來磊落人,聞見資博極。

詩詞問答

問:《過師川偶行(鮑校本、丁本、朱本作作)》的作者是誰?答:洪朋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洪朋的名句有哪些?答:洪朋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十七部

2. 鮑校本、丁本、朱本作作

參考注釋

伊昔

從前。《文選·陸機<答賈長淵>詩》:“伊昔有皇,肇濟黎蒸。” 李善 註:“《爾雅》曰:‘伊,惟也。’ 郭璞 曰:‘發語辭也。’” 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王侍中》:“伊昔值世亂,秣馬辭帝京。” 唐 劉希夷 《相和歌辭·白頭吟》:“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只今

如今;現在。 唐 李白 《蘇台覽古》詩:“只今惟有 西江月 ,曾照 吳王 宮裡人。” 宋 陳師道 《春懷示鄰里》詩:“屢失南鄰春事約,只今容有未開花。” 清 李國宋 《朝天宮感懷》詩:“自昔鼎成龍已去,只今松老鶴還飛。” 郭沫若 《雄師百萬挽狂瀾》詩:“只今雙喜大臨門,‘七一’佳期水庫成。”

少作

年輕時的作品。《文學報》1986.3.27:“在舊檔案里發現了這刊物的殘本,其中收載有 王先生 的少作,計舊體詩六首,文言小說一篇和這篇《秋夜賦》。”

老氣

(1) 老練;沉著穩重

那位女士顯得很老氣

(2) 形容服裝等的顏色深暗、樣式陳舊

何有

(1).有什麼。《詩·邶風·谷風》:“何有何亡,黽勉求之。” 鄭玄 箋:“君子何所有乎?何所亡乎?” 晉 潘尼 《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 崐山 何有?有瑤有珉。”

(2).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難。《論語·里仁》:“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 何晏 集解:“何有者,言不難。”《孟子·梁惠王下》:“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漢 袁康 《越絕書·計倪內經》:“王審用臣之議,大則可以王,小則可以霸,於何有哉?” 晉 陶潛 《擬古》詩之一:“意氣傾人命,離隔復何有?”

(3).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憐惜、不愛重等。《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除君之惡,唯力是視, 蒲 人、 狄 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無 蒲 狄 乎!” 楊伯峻 註:“何有,古人習語,意義隨所施而異,此謂心目中無之也。”《呂氏春秋·知接》:“人之情,非不愛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將何有於君?” 清 侯方域 《重修顏魯公碑亭記》:“其視卿相王侯與其國封邸第,曾不若脫屣,而何有於亭?”

(4).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關。《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祁氏 私有討,國何有焉?” 杜預 註:“言討家臣,無與國事。”《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若利本之顛, 瑤 何有焉?” 宋 曾鞏 《寄歐陽舍人書》:“苟其人之惡,則於銘乎何有?”

(5).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顧慮、不在乎。《左傳·昭公元年》:“ 吉 若獲戾,子將行之,何有於諸 游 ?” 楊伯峻 註:“言不必顧慮 游氏 諸人。” 明 李贄 《與周友山》:“士為知己者死,死且甘焉,又何有於廢棄歟?” 魯迅 《熱風·反對“含淚”的批評家》:“然而一切青年的心,卻未必都如此不淨;倘竟如此不淨,則即使‘授受不親’後來也就會‘瞟’,以至於瞟以上的等等事,那時便是一部《禮記》,也即等於《 * 》了,又何有於《蕙的風》?”

(6).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得。《左傳·僖公十五年》:“獲 晉侯 ,以厚歸也;既而喪歸,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 杜預 註:“何有猶何得。”

(7).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不有。《文選·木華<海賦>》:“弘往納來,以宗以都。品物類生,何有何無?” 李善 註:“言諸品物以類相生,何所不有?何者而無?言其多也。”

(8).哪裡有,豈有。 漢 張衡 《西京賦》:“澤虞是濫,何有春秋?”《後漢書·賈琮傳》:“刺史當遠視廣聽,糾察美惡,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 唐 韓愈 《與孟尚書書》:“凡君子行己立身,自有法度……何有去聖人之道,捨先王之法,而從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 明 吳承恩 《贈邑侯念吾高公擢南曹序》:“自仍歲之水也,洪濤冒夫城郭,而何有於田,何有於食,何有於租與賦哉!”

今昔

現在和過去

不知今昔是何年

今昔對比

吾廬

我的屋舍。 晉 陶潛 《讀山海經》詩之一:“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 唐 白居易 《吾廬》詩:“吾廬不獨貯妻兒,自覺年來侵身衰。” 元 張可久 《人月圓·三衢道中有懷會稽》曲:“不如歸去, 香爐峰 下,吾愛吾廬。”

捷徑

近便的小路;喻不循正軌,貪便圖快的做法;喻速成的方法或手段

終南捷徑

咫尺

(1) 比喻相距很近

天威不違顏咫尺。——《左傳·僖公九年》

咫尺之遙

(2) 比喻微小

無咫尺之功

五字

(1).五個字。多指詩文中五字句。《漢書·藝文志》:“説五字之文,至於二三萬言。”《南史·陸厥傳》:“ 約 等文皆用宮商……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內,角徵不同。”

(2). 晉 郭頒 《魏晉世語》:“ 司馬景王 命中書郎 虞松 作表,再呈不可,意令 松 更定之,經時竭思不能改,心有憂色…… 會 ( 鍾會 )取草視,為定五字。 松 悅服,以呈 景王 。 景王 曰:‘不當爾耶?’ 松 曰:‘ 鍾會 也。’王曰:‘如此可大用,真王佐才也。’”後因以“五字”指好的表章。 唐 沉佺期 《同韋舍人早朝》詩:“一經傳舊德,五字擢英材。”

(3).泛指表章。 唐 常袞 《謝除知制誥表》:“得以文墨侍於軒墀,五字非工,四年侍罪。”

(4).指五言詩。 五代 齊己 《秋夕書懷》詩:“平生樂道心常切,五字逢人價合高。” 金 元好問 《論詩》詩之二九:“池塘春草 謝 家春,萬古千秋五字新。” 明 王鏊 《震澤長語·文章》:“ 唐 人用一生心於五字,故能巧奪天工。”

三益

(1).謂直、諒、多聞。語本《論語·季氏》:“ 孔子 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後漢書·馮衍傳下》:“臣自惟無三益之才,不敢處三損之地。” 晉 慧遠 《廬山東林雜詩》:“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宋 蘇軾 《除呂公著守司空同平章軍國事制》:“朕重失此三益之友,而閔勞以萬幾之煩。”

(2).借指良友。 晉 摯虞 《答杜育》詩:“賴茲三益,如琢如切。” 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之二二:“素心正如此,開徑望三益。” 宋 梅堯臣 《觀王介夫蒙亭記因記題蒙亭》詩:“風物稍佳時,把酒會三益。”

(3).指梅、竹、石。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五:“ 東坡 贊 文與可 梅竹石云:‘梅寒而秀,竹瘦而壽,石醜而文,是為三益之友。’”

風雅

(1) 文雅。端莊的或高雅的,尤指外貌或舉止端莊的或高雅的

舉止風雅

(2) 《詩經》有《國風》、《大雅》、《小雅》等部分,後世用風雅泛指詩文方面的事

洞入

(1) 深入觀察

(2) 從洞裡進入

屈宋

戰國 時 楚 辭賦家 屈原 、 宋玉 的並稱。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辨騷》:“ 屈 宋 逸步,莫之能追。” 唐 李陽冰 《<草堂集>序》:“馳驅 屈 宋 ,鞭撻 揚 馬 ,千載獨步,唯公一人。” 清 趙翼 《翰林苑有土地祠相傳祀韓昌黎》詩:“ 屈 宋 詎稱衙官職, 欒 卻 翻充皂隸戶。”

波瀾

(1) * 浪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起)。——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2) 多用於比喻

文章波瀾起伏

蘇李

(1). 漢 蘇武 與 李陵 的並稱。 唐 韓愈 《薦士》詩:“五言出 漢 時, 蘇 李 首更號。”《新唐書·文藝傳中·宋之問》:“語曰‘ 蘇 李 居前, 沉 宋 比肩’,謂 蘇武 、 李陵 也。” 清 周亮工 《何省齋太史詩序》:“ 蘇 李 屬和之篇, 鮑 謝 酣吟之響。”

(2). 唐 蘇味道 、 李嶠 及 蘇頲 、 李乂 的並稱。《新唐書·蘇味道傳》:“ 蘇味道 , 趙州 欒城 人。九歲能屬辭,與里人 李嶠 俱以文翰顯,時號 蘇 李 。”《新唐書·蘇頲傳》:“時 李乂 對掌書命,帝曰:‘前世 李嶠 、 蘇味道 文擅當時,號 蘇 李 ;今朕得 頲 及 乂 ,何愧前人哉!’” 清 趙翼 《陔餘叢考·蘇李》:“ 漢 時 蘇武 、 李陵 稱‘ 蘇 李 ’; 唐 時 蘇味道 、 李嶠 亦稱‘ 蘇 李 ’; 明皇 時, 蘇頲 、 李乂 對掌文翰, 明皇 亦稱為‘ 蘇 李 ’。”

光焰

(1) 火焰;火光

桌上的油燈只有黃豆大小的一粒光焰

(2) 光輝;光芒

一個紅彤彤的新中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全人類都以驚喜的目光注視著這輝煌的光焰。——《我們愛韶山的紅杜鶻》

元白

(1). 唐 代詩人 元稹 、 白居易 的並稱。《舊唐書·元稹傳》:“ 稹 聰警絶人,年少有才名,與 太原 白居易 友善,工為詩,善狀詠風態物色,當時言詩者稱 元 白 焉。”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白居易》:“﹝ 白居易 ﹞與 元稹 極善膠漆,音韻亦同,天下曰 元 白 。” 明 許時泉 《同甲會》:“雖文如 元 白 ,武若 李 郭 ,亦不能忘此胭脂氣味。”

(2).泛指詩友。 駱鵬 《寄懷師農》詩:“ 元 白 卜鄰曾有約,太平身世渺難期。”

(3). 金 代詩人 元好問 、 白君舉 的並稱。 清 趙翼 《陔餘叢考·六李杜兩元白》:“ 金 末 元遺山 為一代文人之冠。其時有 白君舉 ,字 寓齋 , 隩州 人,以進士官 岐山 令,詩名與 遺山 相頡頏。 元 白 本世契,兩家子弟每舉 長慶 故事相往來,時又亦謂 元 白 。”

自來

從來;原來

磊落

(1) 壯大的樣子

稱為混世魔,磊落凶模樣。——《西遊記》

(2) 光明正大,是非分明的態度和堅決遵循很高的道德標準行事

胸懷磊落

光明磊落

聞見

(1).聽到和看見。《戰國策·秦策二》:“羣臣聞見者畢賀, 陳軫 後見,獨不賀。” 宋 洪邁 《夷堅丙志·黃法師醮》:“自寢至覺僅數刻,而所經歷聞見,連日言之不能盡。” 魯迅 《書信集·致姚克》:“這一定是原已在別處見過,或聽過的,既經先已聞見,就可知此等字別處已有,何必《文選》?”

(2).所聞所見;知識。《荀子·非十二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 唐 牛僧孺 《玄怪錄·張左》:“小生寡昧,願先生賜言以廣聞見,然豐所敢望。” 明 李贄 《賈誼》:“立論則不免攙雜別項經史聞見,反成穢物矣。”

(3).嗅到。 冰心 《晚晴集·空巢》:“你又偷偷抽菸了!媽媽和姥姥在廚房裡都聞見煙味了。” 楊朔 《海市》:“涼風一起,蟋蟀叫了,你就該聞見野菊花那股極濃極濃的藥香。”

博極

猶言博通。謂遍覽群書,知識淵博。 宋 王安石 《孫君墓碑》:“蓋數年而具眾經,後遂博極天下之書。”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二》:“今博極之士,罕能知其略者。” 清 薛福成 《庸庵筆記·桃花夫人示夢》:“某生因思 劉向 博極羣書,其言必有根據。”

詩詞推薦

  • 和曾端伯安撫勸道歌

    郭印宋代〕保形保生保命,戒色戒酒戒茶。夜氣若要長在,晚食尤宜減些。養心莫如寡慾,存誠唯是閑邪。辨得天清地濁,吞
  • 扇子詩

    李石宋代〕顏子見善則遷,子路有過則改。懶則鮎魚上竿,勤則大鵬跨海。
    過師川偶行(鮑校本、丁本、朱本作作)原文_過師川偶行(鮑校本、丁本、朱本作作)的賞析_古詩文
  • 南鄉子·洪邁被拘留

    太學諸生宋代〕洪邁被拘留,稽首垂哀告敵仇。一日忍飢猶不耐,堪羞!蘇武爭禁十九秋。厥父既無謀,厥子安能解國憂。萬里歸
    過師川偶行(鮑校本、丁本、朱本作作)原文_過師川偶行(鮑校本、丁本、朱本作作)的賞析_古詩文
  • 梅堯臣宋代〕亞夫金鼓從天落,韓信旌旗背水陳。
    過師川偶行(鮑校本、丁本、朱本作作)原文_過師川偶行(鮑校本、丁本、朱本作作)的賞析_古詩文
  • 至杭州行宮駐蹕八韻

    乾隆清代〕塘棲朝啟蹕,寶慶午維舟。策馬武林入,觀民文教修。湖山重到識,衣食永圖求。曰庶誠堪喜,思艱轉益愁。遇災
  • 陝西巡撫巴延三奏報得雪詩以志慰

    乾隆清代〕四省雪沾一律同,西安被否念廑中。奏來時玉五寸積,且報連朝各屬通。計日雖遲原得渥,潤田惟普可占豐。悠哉
  • 連朝

    乾隆清代〕連朝雲重宇,傍午霰霏春。作勢才輕點,徐停復暗淪。再堅寒浦凍,未改遠山皴。佇覽攢團意,優沾冀厚仁。
  • 寒雨

    蘇轍宋代〕江南殊氣候,冬雨作春寒。冰雪期方遠,蕉絺意始闌。未妨溪草綠,先恐嶺梅殘。忽發中原念,貂裘據錦鞍。
  • 城西別墅為素軒錢公作

    呂淵明代〕滇南城外路西分,水繞山回秀作紋。楊柳四堤張翠幄,稻梁千頃布黃雲。渠通澤國鷗頻入,地近仙家犬不聞。幾度
  • 禪人寫真求贊

    釋正覺宋代〕畫得幾成,精神許清。秋高月轉,天淡河橫。出家如有以,處世似無情。而今鬧里相將去,撥動眉毛眼更明。
    過師川偶行(鮑校本、丁本、朱本作作)原文_過師川偶行(鮑校本、丁本、朱本作作)的賞析_古詩文
  • 馬周

    張耒宋代〕馬周未遇虬須公,布衣落魄來新豐。一樽獨酌豈無意,俗子不解知英雄。賢豪相逢自相得,一語君王見胸臆。當時
  • 春莊凝思

    張玉孃宋代〕春來常是見花羞,終日簾垂懶上鉤。淑氣熏人鐃舊夢,柳條縈帶綰新愁。情歸野草泥寒雨,目斷長江送去舟。笑比
  • 菩薩蠻

    辛棄疾宋代〕看燈元是菩提葉。依然會說菩提法。法似一燈明。須叟千萬燈。燈邊花更滿。誰把空花散。說與病維摩。而今天女
    過師川偶行(鮑校本、丁本、朱本作作)原文_過師川偶行(鮑校本、丁本、朱本作作)的賞析_古詩文
  • 王安石宋代〕隱几先生未忘物,葛陂猶問化龍身。
    過師川偶行(鮑校本、丁本、朱本作作)原文_過師川偶行(鮑校本、丁本、朱本作作)的賞析_古詩文
  • 祇林

    乾隆清代〕重看兩字由誰起,橫嶺豎峰總郁森。會得文殊採藥語,不妨隨地入祇林。
  • 偈頌一百六十首

    釋宗杲宋代〕庭前柏樹子,今日重新舉。打破趙州關,特地尋言語。
    過師川偶行(鮑校本、丁本、朱本作作)原文_過師川偶行(鮑校本、丁本、朱本作作)的賞析_古詩文
  • 減字木蘭花

    朱敦儒宋代〕尋花攜李。紅漾輕舟汀柳外。小簇春山。溪雨岩雲不飽帆。相逢心醉。容易堆盤銀燭淚。痛飲何言。犀箸敲殘玉酒
  • 瑩心堂

    乾隆清代〕石上流泉座下披,含虛朗可鑑鬚眉。瑩心設不關實政,便是循名有底宜。
  • 西湖十詠·其四·保叔寺

    王漸逵明代〕寺名保叔瞰西湖,北望臨安憶故都。錢氏只今何處覓,闍梨空整舊浮圖。
  • 偈頌六十八首

    釋法薰宋代〕直如弦,曲如鉤。易見難識,老倒趙州。世事但將公道斷,人心難似水長流。
    過師川偶行(鮑校本、丁本、朱本作作)原文_過師川偶行(鮑校本、丁本、朱本作作)的賞析_古詩文
過師川偶行(鮑校本、丁本、朱本作作)原文_過師川偶行(鮑校本、丁本、朱本作作)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