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陳慎登不繫舟軒
作者:方守敦 朝代:清代題陳慎登不繫舟軒原文
陳子實經師,六藝學深造。
窮年坐講席,諸生喜前繞。
懇懇君子懷,默默秋心抱。
餘事琢篇掌,風騷韻幽窈。
長沙幾千里,作客人易老。
豺虎復縱橫,室家不成好。
感彼虛舟意,名軒已聞道。
漫擬銀漢游,將同沙鷗杳。
吾儕三數子,飛集嚶鳴鳥。
攀追若同情,題贈紛投稿。
予觀莊叟書,寓言只自擾。
太虛何有哉,空明秋月皎。
更欲去君舟,無軒亦無惱。
淨掃文字緣,金樽相與倒。
詩詞問答
問:題陳慎登不繫舟軒的作者是誰?答:方守敦
問:題陳慎登不繫舟軒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八部
參考注釋
子實
稻、麥、穀子、高梁等農作物穗上的種子;大豆、小豆、綠豆等豆類作物豆莢內的豆粒。也叫“子粒”
經師
(1) 舊時講授經書的教師
(2) 佛教講經誦經的師父
藝學
(1).指經學;文章典籍之學。 南朝 梁簡文帝 《三日侍皇太子曲水宴》詩:“藝學未優,聲績不樹。” 唐 韓愈 《唐故相權公墓碑》:“ 平涼 曾孫諱 倕 ,贈尚書禮部郎中,以藝學與 蘇源明 相善。” 宋 曾鞏 《應舉啟》:“伏念 鞏 材質淺陋,藝學荒蕪。”
(2).指技藝之學。如套用科學、自然科學等。 清 馬建忠 《富民說》:“凡此皆我 中國 蠶書蠶説諸家所未之前聞,而彼皆創立藝學以教導民。” 鄭觀應 《盛世危言·考試下》:“一為藝學科。凡天文、地理、測算、製造之類皆屬焉。”
深造
進一步學習和鑽研,使達到精深的程度
送他到體育學院深造
窮年
(1).終其天年;畢生。《戰國策·齊策六》:“使 管仲 終窮抑,幽囚而不出,慚恥而不見,窮年沒壽,不免為辱人賤行矣。”《莊子·齊物論》:“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窮年也。”《荀子·解蔽》:“以可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無所疑止之,沒世窮年,不能徧也。” 漢 徐幹 《中論·審大臣》:“高下之分,貴賤之賈,一由彼口。是以沒齒窮年,不免於匹夫。”
(2).全年;一年到頭。 晉 陶潛 《讀史述九章·張長公》:“寢跡窮年,誰知斯意。” 南朝 宋 謝靈運 《君子有所思行》:“長夜恣酣飲,窮年弄音徽。” 唐 韓愈 《進學解》:“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 明 王蒙 《暮宿田家作》詩:“窮年滯草莽,裋褐被霜露。”
(3).貧困之時。 明 高啟 《送賈二文學》詩:“窮年自多感,況復送良儔。”
講席
高僧、儒師講經講學的席位。亦用作對師長、學者的尊稱。 南朝 梁 沉約 《為齊竟陵王發講疏》:“置講席於上邸,集名僧於帝畿。” 唐 戴叔倫 《寄禪師寺華上人次韻》之三:“近聞離講席,聽雨半山眠。” 清 唐孫華 《壽王冰庵太守五十韻》:“講席儒氊冷,籬門窟室卑。”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七章第八節:“遣 唐 留學生學成歸國,往往擔任經史的講席,傳授弟子。”
諸生
明代稱考取秀才入學的生員為諸生
諸生學於太學。——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諸生許用德。——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懇懇
(1).誠摯殷切貌。 漢 揚雄 《劇秦美新》:“夫不勤勤,則前人不當;不懇懇,則覺德不愷。”《三國志·魏志·武帝紀》“省昌 慮郡 ” 裴松之 注引 晉 王沉 《魏書》:“斯實君臣懇懇之求也。”《新唐書·趙憬傳》:“ 憬 精治道,常以國本在選賢、節用、薄賦斂、寬刑罰,懇懇為天子言之。” 明 歸有光 《祭外舅魏光祿文》:“公慰藉懇懇,未嘗不以遠大為期。”
(2).急切貌。《後漢書·王暢傳》:“愚以為懇懇用刑,不如行恩;孳孳求姦,未若禮賢。”
君子
(1) 對統治者和貴族男子的通稱
彼君子兮。——《詩·魏風·伐檀》
君子不齒。——唐· 韓愈《師說》
君子寡慾。——司馬光《訓儉示康》
君子多欲。
(2) 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後來指人格高尚的人
不亦君子乎。——《論語》
君子有不戰。——《孟子·公孫丑下》
君子博學。——《荀子·勸學》
花之君子。——清· 周容《芋老人傳》
(3) 對別人的尊稱
君子書敘。——唐· 李朝威《柳毅傳》
君子登山。——明· 顧炎武《復庵記》
同社諸君子。——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君子之後。——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默默
不說話、不出聲的樣子
秋心
秋日的心緒。多指因秋來而引起的悲愁心情。 唐 鮑溶 《怨詩》:“秋心還遺愛,春貌無歸妍。” 宋 張耒 《夏日五言》之十一:“庭除延夜色,砧杵發秋心。”
幽窈
(1).幽深。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盧師山》:“寺後躡山而上,可里許,為 寳珠洞 。亦不及 祕魔巖 幽窈可喜。” 清 李斗 《揚州畫舫錄·虹橋錄上》:“竹木蓊鬱,人家多因水為園亭溪塘,幽窈明瑟,頗盡四時之美。”參見“ 幽深 ”。
(2).暗淡。 清 龔自珍 《題鷺津上人書冊》詩:“愁容雖然亦幽窈,夢雨何似皎月瑩。”
長沙
中國湖南省省會,城市面積53平方公里,人口245.9萬(1982),其中市區人口107萬,位於湖南省中部,湘江下游,京廣鐵路線上。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機械、紡織和食品加工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城市,湘繡聞名中外
千里
指千里馬
先王之千里。——《呂氏春秋·察今》
客人
(1) 前來拜訪或作客的人
(2) 旅客,旅行的人
(3) 客商
豺虎
(1).豺與虎。泛指猛獸。《詩·小雅·巷伯》:“取彼譖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 晉 張載 《七哀詩》:“季世喪亂起,賊盜如豺虎。” 明 李東陽 《風雨嘆》詩:“山豗谷洶豺虎嘷,萬木盡拔乘波濤。” 清 陳鵬年 《新春雜感次韻和中山》:“蛟螭蟠地軸、豺虎踞天關。”
(2).喻兇狠 * 的寇盜、異族入侵者。 漢 王粲 《七哀詩》:“ 西京 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唐 杜甫 《久客》詩:“狐狸何足道,豺虎正縱橫。” 明 王鏊 《震澤長語·國猷》:“當時 燕 薊 淪於 契丹 不能取,是中國與豺虎雜此土以處也。” 清 徐昂發 《鐵嶺關》詩:“緬昔豺虎鬭,百戰爭要害。” 鄧中夏 《過洞庭》詩:“問今為何世?豺虎滿道路。”
縱橫
(1) 豎和橫互相交錯
眾壑縱橫。——《徐霞客遊記·游黃山記》
猶有曲挺縱橫者。
刀戟縱橫。——《廣東軍務記》
(2) 奔放自如
筆意縱橫
(3) 賓士無阻
縱橫四海
(4) 放肆;無所顧忌
(5) 指合縱連橫
室家
(1).房舍;宅院。《書·梓材》:“若作室家,既勤垣墉,惟其塗塈茨。” 曾運乾 正讀:“言為國如作室,既高其垣墉,以防大寇,亦當塞向墐戶,以防宵小。”《論語·子張》:“譬之宮牆, 賜 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 明 唐順之 《吳氏墓記》:“ 吳翁 乃於生時預為葬地,其營壙也如營其室家,其植木於墓也,如植於園圃。”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國民皆詩,亦皆詩人之具,而 德 卒以不亡。此豈篤守功利,擯斥詩歌,或抱異域之朽兵敗甲,冀自衛其衣食室家者,意料之所能至哉?”
(2).夫婦。《詩·周南·桃夭》:“ * ,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孔穎達 疏:“《左傳》曰:‘女有家,男有室。’室家,謂夫婦也。” 朱熹 集傳:“室謂夫婦所居,家謂一門之內。”《漢書·匡衡傳》:“臣又聞室家之道修,則天下之理得。故《詩》始國風,《禮》本冠婚。”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惑溺》:“ 孫秀 降 晉 , 晉武帝 厚存寵之,妻以姨妹 蒯氏 ,室家甚篤。” 宋 蘇軾 《代侯公說項羽辭》:“今 秦 氏已誅,天下且定,民之父子室家,皆得保完以相守也。”
(3).妻子。《後漢書·列女傳·皇甫規妻》:“ 安定 皇甫規 妻者,不知何氏女也。 規 初喪室家,後更娶之。” 宋 莊季裕 《雞肋篇》卷中:“ 廣南 風俗,市井坐估多僧人為之,率皆致富,又例有室家,故其婦女多嫁於僧。”《剪燈新話·愛卿傳》:“﹝ 愛卿 ﹞乃收淚自敘曰:‘妾本娼流……幸蒙君子求為室家。’” 清 洪楝園 《後南柯·情引》:“我 淳于毅 年逾弱冠,未有室家,假如得配如此,方不負歷年擇配之苦心呢。” 郭沫若 《<虎符>後話》:“ 信陵君 沒有後,可以作為他本沒室家的一個旁證。”
(4).泛指家庭或家庭中的人,如父母、兄弟、妻子等。《詩·小雅·常棣》:“宜爾室家,樂爾妻帑。”《楚辭·大招》:“室家盈庭,爵祿盛只。”《漢書·高帝紀上》:“﹝ 漢王 ﹞過 沛 ,使人求室家,室家亦已亡,不相得。” 宋 曾鞏 《洪州諸寺觀祈晴文》:“蓋茲疲隆之民,已出旱菑之後,室家凋弊,閭里愁嗟。” 清 顧炎武 《梓潼篇贈李中孚》詩:“篤論尊 尼父 ,清裁企 仲由 。當追君子躅,不與室家謀。” 馬君武 《從軍行》:“軍人別慈母,整裝赴前敵……生兒奉祖國,豈為室家謀。”
(5).家家,家家戶戶。《書·仲虺之誥》:“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曰:‘奚獨後予。攸徂之民,室家相慶。’” 宋 蘇軾 《賀時宰啟》:“惟民罔知,合語則聖。凡有詔令,率先惠慈,固已遐邇爭傳,室家胥慶。”
不成
——作語氣詞用在句末,表示反問或揣度的語氣,常與“難道”、“莫非”等詞相呼應
老五不在這兒,莫非又下廠去了不成
虛舟
(1).無人駕御的船隻。語本《莊子·山木》:“方舟而濟於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 宋 司馬光 《酬王安之聞罷真率會》詩:“虛舟非有意,飄瓦不須嗔。” 明 何景明 《內篇》之一:“故陗壑之阻,盜賊弗怨;虛舟之觸,褊心弗怒:無意也。”
(2).比喻胸懷恬淡曠達。 唐 駱賓王 《秋日於益州李長史宅宴序》:“長史公玄牝凝神,虛舟應物。” 清 錢謙益 《吏部文選清吏司員外郎張振秀授奉直大夫》:“朗鑑在心,虛舟應物。”
(3).謂任其漂流的舟楫。常比喻人事飄忽,播遷無定。 唐 高適 《同薛司直諸公秋霽曲江俯見南山作》詩:“片雲對漁父,獨鳥隨虛舟。” 金 盧摯 《折桂令·武昌懷古》曲:“身世虛舟,千載悠悠,一笑休休。” 清 劉荻 《題陳世長舫齋》詩:“想到虛舟百事慵,當窗端只愛雲峰。”
(4).輕捷之舟。《文選·謝靈運<游赤石進帆海>詩》:“溟漲無端倪,虛舟有超越。” 李周翰 註:“輕舟而進曰虛舟。”
聞道
(1).領會某種道理。《論語·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 唐 韓愈 《師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明 李贄 《卓吾論略》:“吾父子儻亦聞道於此,雖萬里可也。”
(2).聽說。 唐 杜甫 《秋興》詩之四:“聞道 長安 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 元 秦簡夫 《趙禮讓肥》第二折:“豈不聞道是哀哀父母劬勞。” 李木庵 《東山吟》:“聞道時危黨錮急,傷心不許問家國。”
銀漢
見“銀河”
銀漢橫空
沙鷗
指棲息沙洲的鷗一類的水鳥
吾儕
我輩;我們這類人
吾儕同說書者。——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吾儕悶來村店飲村酒
三數
表示為數不多。 唐 竇庠 《太原送穆質南遊》詩:“露葉離披處,風蟬三數聲。” 金 王若虛 《五經辨惑》:“然見於史者才三數人。” 明 楊慎 《封君樂隱李公墓志銘》:“日與同庚三數鵬耆為逸樂之會。”
鳴鳥
(1).指鳳凰。《書·君奭》:“耇造德不降,我則鳴鳥不聞。” 孫星衍 注引 馬融 曰:“鳴鳥,謂鳳皇也。”《文選·任昉<天監三年策秀才文>》:“鳴鳥蔑聞,《子衿》不作。” 呂延濟 註:“鳴鳥,鳳也。”
(2).鳴啼的鳥。 南朝 宋 謝惠連 《悲哉行》:“翩翩翔禽羅,關關鳴鳥列。” 明 夏完淳 《李都尉從軍》詩:“流泉清在山,鳴鳥聲在林。”
攀追
攀比追隨;攀高追遠。 唐 李商隱 《韓碑》詩:“公之斯文不示後,曷與三五相攀追?” 清 薛福成 《<合肥蘇氏族譜>序》:“夫攀追先民於曠遠之世,於實無徵,於義無取。”
同情
(1) 在感情上對別人的遭遇產生共鳴
同情朋友的困境
(2) 同一性質;實質相同
參名異事,通一同情。——《韓非子》
(3) 同心,一心
四海已定,兆民同情。——《後漢書》
(4) 同謀;亦指同謀者,同夥
執作同情
投稿
向出版部門、報社、廣播電台等寄準備發表或播出的稿件
向雜誌社投稿
寓言
(1)
(2) 有所隱含的語言
(3) 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用假託的故事或擬人手法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
自擾
(1).猶自亂。《宋史·折克行傳》:“城成,諜言寇至,軍中皆戒嚴, 克行 止之曰:‘彼自擾耳。’已而果然。”
(2).猶自馴。《文選·左思<魏都賦>》:“莫黑匪烏,三趾而來儀。莫 * 狐,九尾而自擾。” 李善 注引 應劭 曰:“《漢書》曰:擾音擾,馴也。”
太虛
(1) 天,天空
(2) 古代哲學概念,指宇宙的原始的實體氣
何有
(1).有什麼。《詩·邶風·谷風》:“何有何亡,黽勉求之。” 鄭玄 箋:“君子何所有乎?何所亡乎?” 晉 潘尼 《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 崐山 何有?有瑤有珉。”
(2).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難。《論語·里仁》:“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 何晏 集解:“何有者,言不難。”《孟子·梁惠王下》:“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漢 袁康 《越絕書·計倪內經》:“王審用臣之議,大則可以王,小則可以霸,於何有哉?” 晉 陶潛 《擬古》詩之一:“意氣傾人命,離隔復何有?”
(3).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憐惜、不愛重等。《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除君之惡,唯力是視, 蒲 人、 狄 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無 蒲 狄 乎!” 楊伯峻 註:“何有,古人習語,意義隨所施而異,此謂心目中無之也。”《呂氏春秋·知接》:“人之情,非不愛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將何有於君?” 清 侯方域 《重修顏魯公碑亭記》:“其視卿相王侯與其國封邸第,曾不若脫屣,而何有於亭?”
(4).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關。《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祁氏 私有討,國何有焉?” 杜預 註:“言討家臣,無與國事。”《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若利本之顛, 瑤 何有焉?” 宋 曾鞏 《寄歐陽舍人書》:“苟其人之惡,則於銘乎何有?”
(5).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顧慮、不在乎。《左傳·昭公元年》:“ 吉 若獲戾,子將行之,何有於諸 游 ?” 楊伯峻 註:“言不必顧慮 游氏 諸人。” 明 李贄 《與周友山》:“士為知己者死,死且甘焉,又何有於廢棄歟?” 魯迅 《熱風·反對“含淚”的批評家》:“然而一切青年的心,卻未必都如此不淨;倘竟如此不淨,則即使‘授受不親’後來也就會‘瞟’,以至於瞟以上的等等事,那時便是一部《禮記》,也即等於《 * 》了,又何有於《蕙的風》?”
(6).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得。《左傳·僖公十五年》:“獲 晉侯 ,以厚歸也;既而喪歸,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 杜預 註:“何有猶何得。”
(7).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不有。《文選·木華<海賦>》:“弘往納來,以宗以都。品物類生,何有何無?” 李善 註:“言諸品物以類相生,何所不有?何者而無?言其多也。”
(8).哪裡有,豈有。 漢 張衡 《西京賦》:“澤虞是濫,何有春秋?”《後漢書·賈琮傳》:“刺史當遠視廣聽,糾察美惡,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 唐 韓愈 《與孟尚書書》:“凡君子行己立身,自有法度……何有去聖人之道,捨先王之法,而從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 明 吳承恩 《贈邑侯念吾高公擢南曹序》:“自仍歲之水也,洪濤冒夫城郭,而何有於田,何有於食,何有於租與賦哉!”
空明
(1).空曠澄澈。 唐 韓愈 《祭郴州李使君文》:“航 北湖 之空明,覷鱗介之驚透。” 宋 蘇軾 《記承天寺夜遊》:“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特指月光下的清波。 宋 蘇軾 《前赤壁賦》:“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
(3).指空曠澄淨的天空。 宋 蘇軾 《海市》詩:“東方雲海空復空,羣仙出沒空明中。”
(4).指洞澈而靈明的心性。 宋 蘇轍 《讀舊詩》詩:“老人不用多言語,一點空明萬法師。”
(5).形容心性洞澈而靈明。 清 鄭燮 《范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三書》:“誠知書中有書,書外有書,則心空明而理圓湛,豈復為古人所束縛,而略無張主乎!” 謝覺哉 《不惑集·再談“想”》:“旦則是心裡空明,不雜成見,不自以為是。”
秋月
(1).秋夜的月亮。 晉 陶潛 《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詩:“叩栧新秋月,臨流別友生。” 唐 杜甫 《十七夜對月》詩:“秋月仍圓夜,江村獨老身。” 清 陸圻 《與歌者陳郎》詩:“玉管謾吹秋月白,紅牙曾對綺筵新。” 殷夫 《放腳時代的足印》詩:“秋月的深夜,沒有蟲聲攪破寂寞,便悲哀也難和我親近。”
(2).秋季。《魏書·長孫嵩傳》:“比及秋月,徐乃乘之,則 裕 首可不戰而懸。”《南齊書·州郡志上》:“土甚平曠,刺史每以秋月多出 海陵 觀濤,與 京口 對岸, 江 之壯闊處也。”
文字緣
以文章交往而結成的因緣。 宋 呂本中 《九日晨起》詩:“了了江山夢,區區文字緣。” 清 黃景仁 《冬夜觀耶律文正公像》詩:“昔時展墓今展畫,為結一重文字緣。” 清 馮桂芬 《皖水迎師記》:“越三年,謁公 金陵 ,猶縱言及之曰:‘厥後東南事,不出君一書。’亦一段文字緣也。”亦省作“ 文緣 ”。 清 曹寅 《書院述事三十韻》:“此地結文緣,俛仰熟眉嫵。”
金樽
亦作“ 金尊 ”。酒尊的美稱。 南朝 宋 謝靈運 《石門新營所住》詩:“芳塵凝瑤席,清醑滿金樽。” 唐 陳子昂 《春夜別友人》詩之一:“銀燭吐青煙,金尊對綺筵。” 聞一多 《紅燭·深夜底淚》:“啊!宇宙底生命之酒,都將酌進上帝底金樽。”
相與
副詞。表示同時同地做某件事。可譯為“共同”
舍人相與諫。——《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卒相與歡。
平原君竟與 毛遂偕。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發也。——《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因相與言。——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