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李興宗的《觀八陳圖有感》
全文:
江從岷來觸瞿唐,夏潦潰裂怒勢張。
霜濃水落洲渚露,累累江石堆作行。
半斜半直半疏密,方營周匝門東出。
相傅呵獲有鬼神,驚波不能移寸尺。
想見當年諸葛公,綸巾羽扇揮秋風。
令嚴部伍寂如水,出沒變化機無窮。
乾坤不足當經理,寫留古法艮岑趾。
上灘下峽一千年,多少英雄測玄旨。
小兒元子強多知,常化蛇勢吾能窺。
灞上枋頭真絕倒,空使虬髯論握奇。
斲輸不可傅其子,此公天機緘骨髓。
奈何螟蝗生蝮蠍,炎劉已灰吹不起。
天教三馬食一槽,老馬啼齧暫咆哮。
渭陽巾幗勢將蹶,大星夜隕西軍號。
嗚呼興廢盡天意,中原□□□□□。
□□骨肉止相殘,欲拯塗炭嗟誰使。
大官酣燕芻拳餘,小官跼蹐塵埃里。
舉目厭厭九泉人,誰訪草廬談世事。
向來韜備機莫投,而今投機欠良籌。
君不見峽山深茅舍底,有人抱膝高聲謳。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鬼神
(1).鬼與神的合稱。《易·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禮記·仲尼燕居》:“鬼神得其饗,喪紀得其哀。” 孔穎達 疏:“鬼神得其饗者,謂天神人鬼各得其饗食也。” 唐 韓愈 《原鬼》:“無聲與形者,鬼神是也。”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卷三:“夫古人作書垂後……亦鑒及後人之無賴,故徐引其機,以待有心者之自為覺悟,庶不蹈妄傳之戒,為鬼神所忌耳。”
(2).泛指神靈、精氣。《史記·五帝本紀》:“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 張守節 正義:“鬼之靈者曰神也。鬼神曰山川之神也。”《史記·五帝本紀》:“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張守節 正義:“天神曰神,人神曰鬼。又雲聖人之精氣謂之神,賢人之精氣謂之鬼。”
(3).偏指鬼;死去的祖先。《左傳·昭公七年》:“今君若步玉趾,辱見寡君……致君之嘉惠,是寡君既受貺矣,何 蜀 之敢望?其先君鬼神實嘉賴之,豈唯寡君?”《孝經·感應》:“宗廟致敬,鬼神著矣。” 唐玄宗 註:“事宗廟能盡敬,則祖考來格。”
(4).指形體與精靈。《禮記·禮運》:“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孔穎達 疏:“鬼謂形體,神謂精靈。《祭義》云:‘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必形體精靈相會,然後物生。”
(5).古代指天地間一種精氣的聚散變化。《易·繫辭上》:“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韓康伯 註:“盡聚散之理,則能知變化之道。” 孔穎達 疏:“物既以聚而生,以散而死,皆是鬼神所為,但極聚散之理,則知鬼神之情狀也。”後世哲學家多以陰陽之變、氣的往來屈伸解釋“鬼神”。 漢 王充 《論衡·論死》:“鬼神,陰陽之名也。陰氣逆物而歸,故謂之鬼;陽氣導物而生,故謂之神。”《禮記·中庸》:“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 程頤 章句:“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跡也。 張子 曰:‘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愚謂以二氣言,則鬼者陰之靈也,神者陽之靈也。以一氣言,則至而神者為神,反而歸者為鬼,其實一物而已。”《朱子語類》卷三:“鬼神只是氣,屈伸往來者氣也。”
驚波
驚險的巨浪。 漢 張衡 《西京賦》:“散似驚波,聚似巨峙。” 唐 司空圖 《連珠》:“蓋聞霽日纔升於拂曙,則蟻穴自開;澄川或激於驚波,則龍舟莫進。” 明 高啟 《秋懷》詩之十:“驚波駛且廣,蕩漾浮雲陰。”
不能
(1)
不可能;不能夠
又北向,不能得日。——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不能理解
不能生育
不能實現
(2)
〈方〉∶不允許,不可以
不能不談到
不能接受
不能相提並論
(3)
〈方〉∶不至於
寸尺
(1).泛指長短。《淮南子·氾論訓》:“譬猶 師曠 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無寸尺之度,而靡不中音。”
(2).喻微小。 宋 蘇軾 《謝館職啟》:“欲辦大事,務兼寸尺之長;將求多聞,故引涓埃之助。”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七:“ 洪稚存 題某官《散賑圖》云:君今所補非寸尺,不見遺黎活百千。”
李興宗名句,觀八陳圖有感名句
名句推薦
不朽揚雲垂絕業,扶傾宗澤郁孤忠
陳三立《馮蒿庵同年八十生日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