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陳造的《次韻胡學長喜雨》
全文:
胡君著述間,動作千載計。
雅奧三百篇,挹取欲無藝。
一源發至醇,萬象赴傲睨。
平生笑此癖,論交惜晚歲。
君詩信入神,我眼本無翳。
屈膝邢娥前,酬贈慚醜戾。
憶初拜雩壇,遽恐枵腹斃。
徒然陰樞縱,寧止乾胏噬。
敢徐救焚步,頗徇非鬼祭。
端知世興道,密若有司契。
神孚聖君德,家汀良牧惠。
天人隔顯幽,論理不論勢。
朝來望阡陌,白水漲天際。
歌呼滿中田,不勉渠自勵。
黍稌分後先,稂稗易耘薙。
清泉向小歉,比屋念遺穧。
饑飽巧相補,上帝亦已諦。
老夫辦疊期,是恩良不細。
仙曹有佳招,天閽不堅閉。
長安粟一囊,或許引前例。
不然買青山,補破仍茹糲。
出處顧何心,一漚寓斯世。
眾雛能稼穡,暇日訓孝悌。
相望渺海涯,恩勤未渠替。
張侯本萬中,蘇子勞再說。
排霄眄世儒,笑閱風外帶。
草麻侍金鑾,雲空澹溶泄。
丈夫要特達,不必須援系。
即今轉圜句,可薦五方帝。
如今縣麻雨,立見萬生濟。
參考注釋
雅奧
典雅深奧。 唐 楊炯 《<王勃集>序》:“甄正樂府,取其雅奧為三百篇以續《詩》。” 明 宋濂 《<丹崖集>序》:“人以艱深文淺近者示之,則曰,是誠古文哉,何其雅奧而不羣也!” 清 章學誠 《文史通義·言公中》:“ 秦 漢 石刻,款識奇古,文字雅奧,為後世所不可得者哉!”
三百篇
相傳《詩》三千餘篇,經 孔子 刪訂存三百一十一篇。內六篇有目無詩,實有詩三百零五篇,舉其成數稱三百篇。後即以“三百篇”為《詩經》代稱。《史記·太史公自序》:“《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唐 韓愈 《薦士》詩:“周《詩》三百篇,雅麗理訓誥。”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二:“所謂言近意遠,合三百篇之旨也。” 清 阮葵生 《茶餘客話》卷十一:“予謂三百篇正不必作經讀。只以讀古詩樂府之法讀之,真足陶冶性靈,益人風趣不少。” 姚華 《論文後編》:“三百篇,詩之古者也,風土人情,政事所詳,猶地誌然。”
挹取
汲取。 清 王夫之 《夕堂永日緒論外編》三四:“不博極古今四部書,則雖有思致,為俗軟活套所淹殺,止可求售於俗吏,而牽帶泥水,不堪挹取。”《花月痕》第五十回:“於是放舟於三萬六千頃之 太湖 ,挹取其風雨波濤出沒之理趣。” 郭沫若 《天地玄黃·序<美術考古一世紀>》:“不必過分拘泥於形跡,而只挹取書中的精神。”
無藝
(1).沒有定法;沒有常道。《左傳·昭公二十年》:“布常無藝,徵斂無度。” 杜預 註:“藝,法制也。言布政無法制。”《國語·越語下》:“後無陰蔽,先無陽察,用人無藝。” 王引之 《經義述聞·國語下》:“‘用人無藝’者,人猶眾也。言用眾之道無常也。”
(2).沒有極限或限度。《國語·晉語八》:“ 桓子 驕泰奢侈,貪慾無藝。” 韋昭 註:“藝,極也。” 宋 蘇轍 《請戶部復三司諸案札子》:“利權一分,用財無藝。”《明史·張四維傳》:“文武諸臣,不達朝廷勵精本意……致徵斂無藝,政令乖舛。” 嚴復 《<法意>按語》一五九:“至於今世,貧富相差,其在墨守之國,猶之小耳。若夫 歐 美 二洲,愈益無藝。”
(3).沒有文才。《北史·陽休之傳》:“子 辟彊 ,字 君大 ,性疎脫,又無藝, 休之 亦引入 文林館 ,為時人所嗤鄙。”
陳造名句,次韻胡學長喜雨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