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蘭亭雜詠·其一》
全文:
竹徑延緣勝賞探,流觴曲水淥波涵。
何妨脩禊日過五,且喜行春月正三。
參考注釋
竹徑
亦作“ 竹逕 ”。竹林中的小徑。 唐 王勃 《宇文德陽宅秋夜山亭宴序》:“琴亭酒榭磊落乘煙,竹徑松扉參差向月。” 唐 常建 《題破山寺後禪院》詩:“竹逕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醒世恆言·灌園叟晚逢仙女》:“向陽設兩扇柴門,門內一條竹徑,兩邊都結柏屏遮護。” 清 黃鷟來 《秋日雨晴過張星文草草堂》詩:“松門落葉深,竹徑寒香靜。”
延緣
(1).緩慢移行。《莊子·漁父》:“﹝客﹞乃刺船而去,延緣葦間。” 清 陶澂 《蠻觸行》:“秋林濕盡土花碧,蝸牛延緣不踰尺。”
(2).與他物相連屬。 宋 范成大 《桂海岩洞志》:“ 桂 之千峰皆旁無延緣,悉自平地崛然特立,玉筍瑤篸,森列無際。”
流觴曲水
古代習俗,每逢夏曆三月上旬的巳日( 三國 魏 以後定為夏曆三月初三日),人們於水邊相聚宴飲,認為可祓除不祥。後人仿行,於環曲的水流旁宴集,在水的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順流而下,杯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飲,稱為“流觴曲水”。 晉 王羲之 《蘭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 宋 蘇軾 《和王勝之》之二:“流觴曲水無多日,更作新詩繼永和。” 冰心 《寄小讀者》二三:“流觴曲水,不但仿古人餘韻,而且有趣。”亦作“ 流杯曲水 ”。 南朝 梁 宗懍 《荊楚歲時記》:“三月三日,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亦省作“ 流觴 ”。 宋 歐陽修 《三日赴宴口占》:“共喜流觴修故事,自憐霜鬢惜年華。” 清 劉大櫆 《游黃山記》:“巨石鎮其中流,平濶如臺,其上可布席而坐,其下可流觴。” 朱自清 《潭柘寺戒壇寺》:“只是流觴亭雅得那樣俗,在石地上楞刻著蚯蚓般的槽;那樣流觴,怕只有孩子們願意乾。”
淥波
清波。 三國 魏 曹植 《洛神賦》:“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南朝 梁 江淹 《別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南唐 李璟 《攤破浣溪沙》詞之一:“回首淥波三 楚 暮,接天流。” 清 龔自珍 《同年生徐編修齋中夜集書卷尾》詩:“ 崑山 翰林召詞客,酒如淥波燈如雪。”
乾隆名句,蘭亭雜詠·其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