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河積石至龍門,華陰底柱逮孟津

乾隆老黃河

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老黃河》

全文:
導河積石至龍門,華陰底柱逮孟津
播為九河入于海,神禹舊跡堪指論。
後世因循漸南徙,誰能障使歸其原。
又聞刷黃利深導,義取其合毋取分。
一河猶時虞淤壅,析而為九流難奔。
居今志古不盡同,卓哉史遷垂名言。

乾隆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積石

(1).指積聚在一起的石塊。《漢書·晁錯傳》:“山林積石,經川丘阜,屮木所在,此步兵之地也。” 南朝 宋 謝靈運 《登石門最高頂》詩:“長林羅戶穴,積石擁基階。” 前蜀 韋莊 《李氏小池亭十二韻》:“積石亂巉巉,庭莎緑不芟。”

(2).礦石。 漢 王充 《論衡·量知》:“銅錫未採,在眾石之間,工師鑿掘,鑪橐鑄鑠乃成器,未更鑪橐,名曰積石。積石與彼路畔之瓦,山間之礫,一實也。”

(3).山名。即 阿尼瑪卿山 。在 青海省 東南部,延伸至 甘肅省 南部邊境。為 崑崙山脈 中支, 黃河 繞流東南側。《書·禹貢》:“導 河 積石 ,至於 龍門 。” 元 袁桷 《送馬伯庸御史奉使河西》詩之一:“青瑣倦迂散,執轡踰關 河 。黃流何奔傾, 積石 何嵯峨。”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五八:“導 河 積石 歸 東海 ,一字源流奠萬譁。” 鄭觀應 《盛世危言·治河》:“ 河水 發源 崑崙 之墟,伏流數千里,湧出地上匯為 星宿海 ,至 積石 流入中國。由 積石 而東北而南三千里至 龍門 。”

龍門

楚國都城郢城(現在在湖北省江陵縣西北)的東門

底柱

山名。在 三門峽 黃河 急流中,其形如柱,故名。現已炸毀。底,也寫作“砥”。《墨子·兼愛中》:“灑為 底柱 ,鑿為 龍門 。” 漢 張衡 《東京賦》:“ 底柱 輟流。” 金 周昂 《底柱圖》詩:“ 河 來天上石不移,安得此心如 底柱 !”

孟津

古 黃河 津渡名。在今 河南省 孟津縣 東北、 孟縣 西南。相傳 周武王 在此盟會諸侯並渡 河 ,故一名 盟津 。一說本作 盟津 ,後訛作 孟津 。為歷代兵家爭戰要地。《書·禹貢》:“導 河積石 ,至於 龍門 ,南至於 華陰 ,東至 厎柱 ,又東至於 孟津 。” 漢 史岑 《出師頌》:“昔在 孟津 ,惟師 尚父 。” 南朝 梁 沉約 《法王寺碑》:“昔 周 師集於 孟津 , 漢 兵至於 垓下 。” 明 沉采 《千金記·投閫》:“南征北討,堪除殘*暴,把 江 淮 盡掃。義兵鹹瞻旗纛,分明是會合 孟津 來到。” 康有為 《法國革命史論》:“欲以君主立憲定國,以中流人士執政,如捧土以塞 孟津 ,無所濟矣。”

乾隆名句,老黃河名句

詩詞推薦

導河積石至龍門,華陰底柱逮孟津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