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令
歷史字典解釋:
官名。秦、西漢為尚書署長官,掌收發文書,隸少府。初秩六百石,武帝以後,職權稍重,為宮廷機要官員,掌傳達記錄詔命章奏,並有權審閱宣讀裁決章奏,升秩千石。常以中朝官領、平、視尚書事,居其上。又置中書謁者令 (中書令),以宦者充任,以分其任。宣帝時重用中書,尚書職權實移於中書令。成帝建始四年 (前29) 罷中書宦官,復重尚書令。雖三公九卿,希得見帝,出令納奏,一以主之。東漢為尚書台長官,兼具宮官、朝官職能,掌決策出令、綜理政務,秩位雖低,實際上總領朝政,無所不統。如以公任其職,增秩至二千石。名義上仍隸少府。朝會時,與御史中丞、司隸校尉皆專席坐,時號“三獨坐”。其上常置錄尚書事,以太傅、太尉、大將軍等重臣兼領。和帝以後,信用宦官,中常侍出納王命,職任漸重,與其分權。靈帝時以宦官曹節領其職。三國沿置,復用士人,不再隸少府。錄尚書事或缺,則代行宰相之職。兩晉南朝宋為尚書省長官,綜理全國政務,出居外朝,成為高級政務長官,參議大政。雖位三品,實權有如宰相,如錄尚書事缺,則兼有宰相之名義。南齊錄尚書事定為官號,成為尚書省長官,令為其副貳。梁罷錄尚書事,遂復為尚書省長官,正式成為最高政務長官,居宰相之位,十六班,雖低於諸公、開府儀同三司,實為百官之長。陳升為一品、中二千石,位尊權重,遂常缺,以僕射主省務。北魏初不常置,亦不掌實際政務,孝文帝改制後,尚書省權任頗重,以錄尚書為長官,尚書令為副貳,兼掌監察百官,皆為宰相。太和十七年 (493)定為從一品上,二十三年定為二品。北齊因之。隋朝罷錄尚書事,遂復為尚書省長官,正二品,居正宰相之任。因位尊權重,偶有除授,多缺而不授。行台尚書省亦置,視正二品。唐初以李世民為之,後亦不授,皆以左、右僕射主省務,高宗龍朔二年 (662)廢其職。其後唯代宗廣德元年 (763) 及德宗建中二年 (781),因雍王李适及郭子儀有大功而特授此職,作為榮銜。五代後梁開平三年 (909) 升秩正一品,亦作為大臣榮銜。北宋初為一品寄祿官,罕有除授,偶有親王以使相兼領,不預政事。神宗元豐 (1078—1085) 改制後,定為正一品職事官,然未嘗真拜,以僕射代行其職。南宋廢。遼朝為南面朝官中品秩最高者,系榮爵,或作贈官。西夏為尚書省長官。金朝正一品,居宰相之首,多授重臣為榮銜,不親庶務。行台尚書省、行尚書省亦置。元朝因之。尚書省併入中書省後,遂廢。參見“尚書”、“尚書台”、“尚書省”。
官名。為尚書之長,俸千石,掌凡選署及奏下尚書曹文書眾事。屬官有僕射。秦始置,漢沿置,本為少府屬官,掌章奏文書,武帝後職權漸重,到東漢,政務皆歸尚書,尚書令成為總攬政令的長官。魏晉以後,成為實際宰相,南朝劉宋“尚書令任總機衡”,梁代“尚書掌出納王命,敷奏萬機,令總統之”,隋朝尚書令“事無不總”,唐代尚書令,掌典領百官,宋代尚書令位在太師上,“掌佐天子議大政,奉所出命令而行之”。見《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後漢書·百官三·尚書令》、《後漢書·朱暉傳》、《宋書·百官上·尚書令》、《隋書·百官上、下·尚書省》、《新唐書·百官一·尚書省》、《宋史·職官一·尚書令》。
詞語分解
- 尚書的解釋 ∶中國古代官名。執掌文書奏章。作為官名,始置於戰國時,或稱;掌書;。秦為少府屬官,漢武帝提高皇權,因尚書在皇帝左右辦事,地位逐漸重要。後各朝均有設定,清代相沿不改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
- 令的字典解釋 令 í 〔令狐〕a.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臨猗縣一帶;b.複姓。 令 ǐ 量詞,印刷用的原張平版紙五百張為一令。 令 ì 上級對下級的指示:命令。法令。朝(乷 )令夕改。 古代官名:縣令。令尹。尚書令
歷史官職推薦:鐵案
官署名。北宋前期置,屬三司鹽鐵部,以本部都孔目官以下領之,掌有關金、銀、銅、鐵、硃砂、白礬、綠礬、石炭、錫等開採、鼓鑄之事。神宗元豐—改制罷,以其事歸虞部。
猜你喜歡:
{{item.user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