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官職>> 太尉

太尉

歷史字典解釋:

官名。①戰國秦置,職掌選拔人才,主管賞罰爵祿。《呂氏春秋·孟夏紀》: “命太尉贊傑俊,遂賢良,舉長大,行爵出祿,必當其位。”②西漢初為武將最高稱號之一,秩萬石。有兵事則設,事畢即省。擔任臨時性的高級軍事統帥,或為皇帝的軍事顧問,並無發兵兵的實際職權。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曾以文臣田蚡為之,與丞相地位相等,次年省。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後51)改大司馬為太尉,秩萬石,列三公之首,與司徒司空共同行使宰相職能,名位甚重。或與太傅並錄尚書事,綜理全國軍政事務,考核地方長官參議大政,名義上分部太常衛尉光祿勛三卿。開府辟僚屬,設長史等屬僚,置諸曹分管各種行政事務,相當於西漢的丞相府。但常受制於外戚宦官,決策發令統於尚書台,三公職權亦互相陵越,徒、司空皆可各自為政,故實權不重。東漢末又別置大司馬。至曹操為丞相,太尉府屬官轉歸相府,職權隨之旁落。晉南北朝列三公之首,為名譽宰相,位居一品(梁十八班),多為大臣加官,無實際職掌。隋朝名義上參議大政,其位多曠,遇有典禮,以他官攝行其事。如置,則坐於尚書都省。正一品。唐朝亦為大臣加官,正一品。晚唐五代用為藩鎮加官,遂至冗濫。北宋初用為宰相、親王、使相的加官,其特拜者亦不參預政事。舊在三師下,自唐至宋,居太傅上、太師下。徽宗政和二年(1112)改為武臣最高階官,正二品。遼朝置為南面官。金朝亦置,仍號三公,正一品。元不常置。明朝廢。③新莽為諸都尉的改稱。參見“都尉”。④ 丹(遼)亦用作北面諸帳、大部族高級長官官稱。⑤晚唐五代至宋朝對武將及統兵文臣的尊稱。


官名。秦始置,兩漢皆置,為全國最高軍事長官,與管政務的丞相、管監察的御史大夫合稱三公,共同負責國務。漢初,金印紫,掌武事。漢文帝三年省,景帝三年復置,其尊與丞相同;五年又省。武帝元狩四年更名大司馬。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復名太尉,與司徒、司空合稱三公。掌四方軍事成績的考核,年終上奏皇帝,進行賞罰。郊祭時負責第二次獻酒,大喪則告謚南郊。國家有疑難大事,則與司徒、司空通而論之。世祖即位後改稱大司馬,建武二十七年又改稱太尉。《漢書·韓王信傳》:“漢王還定三秦,乃許王信,先拜為韓太尉,將兵略韓地。”後代多設此官,但多為加官,沒有實際職權。到宋徽宗時,太尉為武官最高的一級,但其本身並不表示任何職務。後來,太尉多用為武官的尊稱,不管官職大小,都可尊稱太尉。到明朝始廢。見《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太尉》、《通典·職官十二·太尉》、《宋史·職官一·三師三公》。

詞語分解

  • 太尉的解釋 官名。 秦 至 西漢 設定,為全國軍政首腦,與丞相、御史大夫並稱三公。 漢 武帝 時改稱大司馬。 東漢 時太尉與司徒、司空並稱三公。歷代亦多曾沿置,但漸變為加官,無實權。至 宋徽宗 時,定為武官官階
  • 太的字典解釋 太 à 過於:太長。 極端,最:太甚。太平。 高,大:太空。太學。 很:不太好。 身分最高或輩分更高的:太老伯。太夫人(舊時尊稱別人的母親)。 筆畫數:; 部首:大; 筆順編號:
  • 尉的字典解釋 尉 è 古代官名,一般是武官:縣尉。都尉。衛尉。太尉。 軍銜的一級,在校以下:尉官。少尉。上尉。 〔尉氏〕地名,在中國河南省。 姓。 尉 ù  ㄩˋ 〔尉遲〕複姓。 〔尉犁〕地名,在中國新疆 * 爾自

歷史官職推薦:軍祭酒

即“軍師祭酒”。晉朝避諱改。 官名,即軍師祭酒的簡稱,晉朝人編寫《三國志》時,為避司馬師諱,故意省去“師”字。掌參謀軍事。東漢末年曹操置,蜀也置。《三國志·蜀書·來敏傳》:“丞相亮住漢中,請為軍祭酒

太尉_太尉介紹_歷史知識
太尉_太尉介紹_歷史知識糾錯

猜你喜歡:


太尉_太尉介紹_歷史知識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if item.fback}}
管理員回覆:{{item.fback}}
{{/if}}
{{/e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