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太平鎮

太平鎮

①即今吉林梅河口市東北太平河村。清光緒《奉天全省地輿圖說圖志》海龍廳圖:北有太平河。

北宋置,屬漣水縣。在今江蘇漣水縣北。

③北宋置,屬仙遊縣。即今福建仙遊縣東南楓亭鎮。

④在今江西永修縣艾城西北。《元豐九域志》卷6:南康軍建昌縣有“太平”鎮。《方輿紀要》卷84南康府建昌縣:太平鎮“在縣西北四十里。今亦廢”。

⑤北宋置,屬商河縣。在今山東商河縣南太平莊。

⑥北宋置,屬奉符縣。在今山東泰安市西三十里天平店。

⑦北宋置,屬應山縣。即今湖北廣水市東南四十里太平鄉。清光緒《德安府志》卷8 《兵事》:同治三年(1864)四月,捻軍“北掠應山太平鎮”。

⑧清置,屬孝感縣。在今湖北孝感市孝南區東北太平鎮村。

⑨即今湖北鶴峯縣西南二十六里太平鎮。1929年賀龍領導的紅軍曾建立區、鄉蘇維埃於此。是賀英堅持武裝鬥爭的重要根據地。

⑩在今廣東高明市西南明城鎮東五里。明弘治中置太平巡司於此。後遷至都含海口。

(11)即今四川永川市西北太平鄉。清光緒《永川縣誌》卷3:太平鎮在“縣西四十五里,宋為牛尾鎮。因街西有太平橋,始改今名。系川東大道”。

(12)北宋置,屬漢初縣。即今四川合川市東北高龍鎮。

(13)北宋置,屬陽安縣。在今四川簡陽市西三十五里太平橋鄉。

(14)北宋置,屬鄰水縣。在今四川鄰水縣東北三古鄉東太平(舊太平場)。

(15)北宋置,屬漢初縣。在今四川武勝縣北十里泰山鄉(太平驛)。

(16)北宋置,屬魏城縣。在今四川綿陽市東北太平鄉(太平樓)。

(17)北宋置,屬相如縣。在今四川南充市東太平溝。

(18)亦作西太平鎮。北宋置,屬西充縣。即今四川西充縣東北三十里太平鎮。


(1)古鎮名。(1)北宋置,即今福建省仙遊縣東南楓亭鎮。屬仙遊縣。《元豐九域志》興化軍仙遊縣有太平鎮。《大清一統志·興化府》關隘:龍華市“在仙遊縣西十里。《元豐九域志》:府有太平、碧潭、龍華三鎮。太平昂楓亭,碧潭蓋即潭邊也”。宋書法家蔡襄葬此。(2)金置,即今山東省泰安市西天平店。屬奉符縣。《金史·地理志》:泰安州奉符縣有太平鎮,即此。(2)今鎮名。(1)在天津市大港區南部,北臨北大港水庫。面積120平方千米。人口3.4萬。鎮人民政府駐太平村,人口 2150。清嘉慶時成村,傳竇氏兄弟不和,一人由竇莊遷此,以求太平,故名。1983年設太平鄉,1986年置鎮。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有絲綢、五金工具、塑膠、油漆等廠。太沙公路和徐太公路交會於此。(2)在遼寧省盤山縣中北部。面積106平方千米。人口2.2萬。鎮人民政府駐太平,人口1610。原名太平莊,因附近太平河得名。後因常姓居此得名常太平。1961年設太平公社。1970年屬曙光農場,1980年析設太平農場。1984年改鄉,1994年置鎮。主產稻、玉米等。沈盤公路經此。(3)在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南部、飲馬河西岸。面積168平方千米。人口2.5萬。鎮人民政府駐田家村,人口 1500。鎮以村名。1956年為太平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84年置鎮。主產玉米、高粱。有機修、服裝等廠和小煤礦。雙土公路經此。有猛獁象化石遺址。 (4)在吉林省梨樹縣中部。面積83平方千米。人口1.95萬。鎮人民政府駐田家窪子,人口860。1956年取境內小山名設太平山鄉,1958年併入萬發公社,1961年析置太平山公社,1983年改鄉,1992年改太平鎮。主產玉米、高粱。有綜合加工、彈簧等廠。通公路。(5)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里區西部、松花江南岸。面積144平方千米。人口2.7萬。鎮人民政府駐太平莊,人口5100。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建屯稱太平莊,鎮以屯得名。1956年設太平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87年改鎮。產玉米、大豆、高粱等。有糧食加工、水暖器材等廠。哈爾濱機場駐境。公路通哈爾濱。(6)在黑龍江省集賢縣西部。面積153.7平方千米。人口2.1萬。鎮人民政府駐太平,人口 1650。1948年設太平區,後稱第三區。1956年改太平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1988年改鎮。產玉米、大豆、小麥、甜菜等。有糧油加工、農機修配等廠。佳福鐵路經此。(7)在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中部,北依盛澤盪,東瀕陽澄湖。面積46平方千米。人口2.8萬。鎮人民政府駐太平,人口1900。鎮因橋得名。1949年為太平鄉。1957年沈橋、沈西、樂安、青漪四鄉併入。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93年置鎮。產稻、小麥、油菜籽、水產品。有冶金、化工、羽絨、紡織、建材、電子等廠。蘇嘉杭高速公路、蠡湘公路經此。(8)在江蘇省泗洪縣東部、成子湖西岸。面積73平方千米。人口3.4萬。鎮人民政府駐太平,人口 1700。以“美願吉祥”之意得名。1949年設太平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2000年置鎮。產小麥、稻、花生、棉花、菸葉、油菜籽等。水產養殖業較發達。有建材、機械、食品、服裝等廠。古蹟有周代墓葬遺址。青尚公路經此。(9)在浙江省溫嶺市中南部。市人民政府駐地。面積59.7平方千米。人口10.2萬。鎮人民政府駐太平,人口8.3萬。宋成聚落,名泉村,又名橫湖。明成化五年(1469年)置太平縣,其為縣治,遂名太平。1914年太平縣改名溫嶺縣,仍稱太平鎮。1951年改名城關鎮,1993年復稱太平鎮。1994年起為溫嶺市治。產稻、柑橘、茶葉。有機車、機械、電器、化工、紡織、汽車配件等廠。商貿自古繁華。有公路通椒江、溫州。內河航運發達。名勝有虎山公園、石夫人峰等。(10)在福建省南平延平區東南部、閩江沿岸。面積226平方千米。人口1.8萬。鎮人民政府駐太平,人口 1490。古時為蔡姓住地,門前有一大坪稱蔡坪,因方言同音,因稱太平。1949年設太平鄉。1958年為紅星公社,1959年改設太平公社,1984年復鄉,1992年置鎮。森林覆蓋率56%。有鐵、銅、鎢、石墨、石灰石、高嶺土。產稻、甘薯、油茶、柑橘、香菇、茶葉、板栗、枇杷、甘蔗、桃、柿。工業有採礦、農具、木材加工、造船等。自古為閩江交通要道,有輪船停靠站,外福鐵路經此。(11)在福建省詔安縣西北部。面積137平方千米。人口4.6萬。鎮人民政府駐太平圩,人口340。以駐地太平圩而名。1958年設太平鄉,同年改團結公社。1984年改鄉,1992年置鎮。產稻,一年三熟。特產走馬柑橘、白葉柿餅、厚徑鳳梨久負盛名。有公路接福分(詔安)公路。為宋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陳吊眼故里。名勝古蹟有點燈山、陳吊嶺。(12)在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北部。面積64.3平方千米。人口4.6萬。鎮人民政府駐太平,人口1.4萬。以吉祥嘉言命名。1949年稱太平區,1951年改為第十二區,1955年復名太平區。1958年改稱太平鄉,同年8月改為統一公社。1959年改為太平公社,1984年改設太平鄉,1995年改設太平鎮。鴨蛋溝、虹些溝流經。產稻、小麥、玉米、大豆等。特產栗子。有農機、水泵、五金工具、建築材料、機械、磚瓦、罐頭、冷藏等廠。206國道、太八公路經此。(13)在山東省鄒城市西境。面積84.4平方千米。人口6.6萬。鎮人民政府駐太平橋,人口7000。村址位於白馬河西岸。明代富戶徐鎮在河上修橋,名許鎮橋,村名亦同。後橋被沖壞,李氏重修,取名太平橋以圖吉利,村名遂更為太平橋。1949年始屬鳧山縣太平區。1956年劃入鄒城市,稱太平區。1958年建立太平公社,1983年復設太平區,1987年改設太平鎮。白馬河、泗河、石里溝支流流經。主產小麥、玉米、甘薯、大豆、棉花。有農具、麵粉、建材、食品加工、針織等企業。嵐濟、濟棗、棗徐公路經此。(14)在山東省巨野縣西北部。面積72.9平方千米。人口4.4萬。鎮人民政府駐太平集,人口3220。明洪武年間建村,以吉祥嘉言命名。1949年屬巨野縣龍堌區,1956年建太平集鄉,1958年分屬龍堌公社、田橋公社。1978年設太平公社,1983年改鄉,2000年置鎮。主產小麥、棉花、花生、西瓜。有農機修理、磚瓦窯等廠。有公路通縣城。(15)在湖北省棗陽市北部。面積256平方千米。人口10.1萬。鎮人民政府駐太平,人口1.2萬。歷史上曾為廣昌縣治。清末有一股土匪作亂,因此處寨牆堅固、防守嚴密,太平無事,故名太平。1951年屬棗陽縣第三區,1955年屬第四區。1958年屬燈塔公社。1961年屬太平區,1975年置太平公社,1984年置太平鎮。2001年姚崗鎮併入。產小麥、棉花、稻等。礦產有大理石、磷礦石等。有大理石、農機、礬石、磷肥、燈具等廠。為市北部農副產品集散地,鄂、豫邊境重要集鎮。寺棗、太楊公路交會於此。(16)在湖南省寧遠縣東部。面積144.2平方千米。人口5.5萬。鎮人民政府駐太平圩,人口1900。鎮以圩名,1927年建圩,遭火燒,名火燒圩,後取吉利之意更今名。1950年屬第四區。1958年屬星火公社,1961年後分為太平、白土、嶺頭源、下墜四公社。1982年分別改鄉,1995年四鄉合併建太平鎮。產稻、辣椒、烤菸、甘薯、花生。有喜炮、辣醬、汽修等廠和煤礦。設有圩場,為寧遠、新田、藍山、嘉禾四縣邊境農副產品集散地。有公路通縣城。古蹟有明代太師牌樓。(17)在廣東省從化市西南部。面積105平方千米。人口4.2萬。鎮人民政府駐太平場,人口5200。1950年屬第三區。1958年建太平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建鎮。大部分處流溪河谷地東側。主產稻、荔枝、柑橙、三華李等,錢崗糯米糍荔枝著名。有鑄造、建材、五金、塑膠、製鞋、服裝等企業。集市規模較大。從化北回歸線標誌塔設此。107國道經此。(18)在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西南部。面積125平方千米。人口8.1萬。鎮人民政府駐太平圩,人口1.2萬。村民於清乾隆年間從烏黎圩遷來,因村莊稠密,治安良好,故名。原屬遂溪縣。1899年淪為法租界,名通平區。1951年為遂溪縣第八區。1959年析置太平公社,1961年屬市郊太平區。1963年改公社,1983年復設區,1987年撤區建鎮。地處通明海沿岸台地平原區。主產稻、甘蔗、蒲草,養殖對蝦。有麻繩、蒲草編織、制磚、造船等廠。有公路通霞山和雷州。(19)在廣東省羅定市南部。面積94.5平方千米。人口5.7萬。鎮人民政府駐太平,人口 1720。取名太平,寓意民安物泰。1950年屬羅定縣第一區。1961年置太平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建鎮。地處羅定盆地南部低山丘陵區。產稻、蠶繭、黃麻、木薯、花生、大豆等。有石油儲罐附屬檔案、橡膠製品、竹木和五金加工、服裝、爆竹、陶瓷等廠。素水公路經此。(20)在廣東省陽山縣西南部、七拱河上游流域。面積165平方千米。人口3.3萬。鎮人民政府駐太平,人口 1180。1949年屬陽山縣一區,1959年屬七拱公社。1960年析七拱公社並太平、楊梅、白蓮合設太平公社,隨後分設。1984年設區,1986年建鎮。地處七拱盆地南部丘陵盆地。主產稻,並產花生、甘薯、玉米等。有陶瓷、農機、水電等企業。水谷公路經此。(21)在廣東省始興縣中部偏西北、墨江下游。縣人民政府駐地。面積105平方千米。人口5.4萬。鎮人民政府駐太平圩,人口2.9萬。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移始興縣治於陳坊(今縣城範圍)。元元貞元年(1295年)遷治於縣東北部陸源地,後因舟楫不通,復遷此,歷為縣治。明天順四年(1460年)始築土城,成化十一年(1475年)築石磚城。1929年設鎮。1949年屬城關區,1952年復設鎮。1966年改稱紅旗鎮,1981年復現名。1994年城郊鄉併入。屬始興盆地中的河谷平原。主產蔬菜、塘魚,還產稻、花生、柑橘。有鐵合金、家具、鍋爐、通用機械、造紙、地木板、電器、竹器等廠。323國道和龍始公路在此交會。墨江常年可通機帆船。鎮西有革命烈士墓。(22)在廣東省新興縣中部。面積75平方千米。人口3.9萬。鎮人民政府駐太平,人口 1500。始建於清道光末年(1850年)。1950年屬新興縣第三區,1955年屬上沙區。1958年建社圩公社,屬新雲縣。1959年劃歸新興縣,屬共成公社。1961年析置上沙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改建太平鎮。地處新興盆地中部低丘廣谷區。主產稻、花生等。淡水養魚著名。有電器元件、塑膠、家具、藤器等廠。有公路通新城接腰廣公路。蕉山村南建有蕉山戰鬥烈士紀念碑。(23)在廣東省清新縣南部。面積109平方千米。人口5.4萬。鎮人民政府駐太平圩,人口4330。據傳明嘉靖元年(1522年)連塘圩因地殼下沉,人們遷往今址重建家園,取名太平,祈求平安。1949年屬回岐區,1953年屬清遠縣第十一區,1958年屬清西公社。1960年析置太平公社,1986年建鎮。西北部為低山,東部和南部為北江河岸平原。主產稻、花生、甘蔗。有鑄銅、五金、針織、化工、製糖、磚瓦等廠。四良公路經此。古蹟有清代郭儀長墓和芳順陳公祠。(24)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江州區西南部、左江兩岸。區人民政府駐地。面積72平方千米。人口4.3萬,50%為壯族。鎮人民政府駐太平路,鎮區人口2.5萬。宋設太平寨得名。左江環其三面,形若葫蘆,又稱壺城。1950年設太平鎮。鎮區居民多從事商販、建築、搬運和種植蔬菜。產甘蔗、玉米、稻。“大村蘿蔔”和“卜寨石磨”馳名。有榨糖、農機修理、水泥預製、木器加工等廠。寧德公路和湘桂鐵路經此,為廣西西南交通要道。名勝古蹟有歸龍塔、墨硯山、碧雲洞、白雲洞等。(25)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城縣東北部。面積315平方千米。人口4.4萬,93.5%為壯族。鎮人民政府駐太平街,人口5400。因此為當地最大平地,故名。1950年為太平區,1951年稱柳城縣三區。1959年為太平公社,1962年復太平區,1969年復稱太平公社。1984年改鄉,1996年置鎮。產稻、甘蔗、花生、大豆、黃紅麻、柑橙等。礦產有煤、大理石。有農機、米石、澱粉、農副產品加工等廠。設有農貿集市,為縣東北部最大農副產品集散地。209國道經此。(26)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武鳴縣東南部。面積約250平方千米。人口3.1萬,多為壯族。鎮人民政府駐文溪,人口 1800。1950年為武鳴縣二區,1956年設太平區。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鄉,1994年置鎮。產稻、甘蔗、花生、柑橙及錳、鐵、磷、金和重晶石。有澱粉、水泥、松香、罐頭、造紙等廠。有公路通騰翔接及210國道。(27)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藤縣西部、潯江支流濛江東岸。面積288平方千米。人口8.7萬。鎮人民政府駐太平街,人口 6500。 以“國泰民安,時勢安寧和平”意得名。1950年為太平鎮,1958年設太平公社,1963年改區。1967年改紅衛區,1968年復太平公社。1980年置鎮。1987年太平鄉併入。產稻、西瓜、甘蔗、薯類、花生、柑橙、荔枝、油茶、松、杉等。有製糖、發電、松脂加工、膠合板、農機等廠。為“荔浦芋”、無籽西瓜、龍眼集散地。321國道經此,並有公路通濛江平南。名勝有獅山景區。(28)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山縣西北部。面積282平方千米。人口9.3萬,4%為壯族。鎮人民政府駐太平街,人口 2300。鎮名取“太平無事”之意。1950年為靈山縣五區。1958年設太平公社,1984年置鎮。產稻、甘蔗、木薯、鳳梨、荔枝、茶葉、大紅年橘、酸梅等。有制茶、釀酒、澱粉、爆竹等廠。有錳、鐵、鈦、煤、硫黃、花崗石等礦。為柑橙、茶葉、蠶繭集散地。有公路通縣城及南寧、欽州。(29)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平果縣中部。面積233平方千米。人口4.6萬。鎮人民政府駐太平街,人口1000。傳宋狄青鎮壓儂智高,幾經戰亂,人們安居太平,故名。1952年為平果縣三區。1958年設太平公社,1962年改區。1967年稱永紅公社,1970年復太平公社。1984年改鄉,1996年置鎮。產玉米、大豆、甘蔗、油茶、柑橙等。有水泥、礦產加工、農具、編織等廠。設有農貿市場。有公路通海城、耶圩及縣城。(30)在重慶市銅梁縣北部。面積48.2平方千米。人口2.8萬。鎮人民政府駐太平場,人口740。清光緒七年(1881年)建場,以太平民團得名。1919年置涼水鄉。1958年併入上游公社。1959年分建涼水公社,1983年復鄉。1993年改建太平鎮。產稻、小麥、玉米、甘薯及柑橘、油菜籽等。有採煤、釀酒、農機修理、農副產品加工及建築等企業。綿璧公路經此。(31)在重慶市墊江縣境西部。面積51.3平方千米。人口3.6萬。鎮人民政府駐太平場,人口 2300。清初建場,以太平鋪得名。1945年設太平鎮,1953年改鄉。1992年合併九龍寨鄉建太平鎮。產稻、玉米、小麥、油菜籽。有煤礦、糧油加工廠和石油井。重慶至梁平公路經此。(32)在四川省江油市南部。面積82平方千米。人口5.9萬。鎮人民政府駐太平路,人口3萬。1992年河西、德勝、讓水三鄉及彰明鎮的北江村合併置太平鎮。有磚瓦、石料、食品加工、採礦等業。綿江平公路經此。名勝小原山,又名讀書台、點燈上,相傳為唐代詩人李白少年讀書之地。(33)在四川省萬源市中部偏北。市人民政府駐地。面積212平方千米。人口6.6萬。鎮人民政府駐太平,人口4.1萬。明正德十年(1515年)置太平縣,故名。1950年置城守鎮,1972年更城關鎮,1981年更太平鎮。1993年起為萬源市治。1994年石崗鄉、茶埡鄉、紅旗鄉併入。產油桐、茶葉、天麻、杜仲。有化肥、水泥、陶瓷、植物油、馬賽克、石膏、食品加工等廠及鐵、煤、石灰石礦。為縣商貿及工業集中地。襄渝鐵路和漢渝、城萬公路經此。有萬源火車站烈士陵園、萬源保衛戰戰史陳列館、紅四方面軍軍事會議舊址、萬源縣蘇維埃政府舊址。名勝古蹟有天馬山文星塔、馱山公園。(34)在四川省樂山市沙灣區北部。面積59平方千米,人口2.8萬。鎮人民政府駐太平,人口1.2萬。以駐地太平得名。1950年為太平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太平鄉,1986年置太平鎮。主產稻、玉米、小麥、甘薯、油菜籽、茶葉、蔬菜等。有機械、鑄鋼、化工、制茶、採煤等廠礦。清乾隆時建鎮區。通鄉村公路。(35)在四川省雙流縣東部。面積44平方千米。人口2.5萬。鎮人民政府駐太平,人口2000。原名衡山鎮。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於鎮中建石橋,名太平橋,鎮以橋名。1949年為太平鄉,1958年改公社,屬華陽縣。1965年隨華陽縣併入雙流縣,1983年改太平場鄉,1984年置太平場鎮,1992年改今名。盛產甘蔗、花生、芝麻、蠶繭。特產豆腐皮、草帽等。有膨潤土陶、標準件等廠。通鄉村公路。鎮東南張飛營有大型張飛石雕塑像。(36)在四川省古藺縣東北部,北鄰貴州省。面積104平方千米。人口3萬。鎮人民政府駐太平渡,人口4400。清代在此設官渡通黔北,寓“太平過渡”之意命名。鎮以駐地名。1952年置太平鎮,1958年為太平公社,1984年改為太平鄉,1986年復置太平鎮。1992年九龍、高笠鄉併入。產稻、高粱、油桐、泡桐、甘蔗、烤菸等。有農機修配、製糖、糧食加工等廠。縣屬火電廠、青龍嘴煤廠、岔角鐵煤廠、鐵索橋水泥廠駐此。為縣礦產和農副產品中轉要地。古赤公路經此。機動船、木船通合江及貴州茅台。太平渡為當年紅軍“四渡赤水”主要渡口之一,建有紅軍四渡赤水文物陳列室和太平渡口紅軍紀念塔。(37)在四川省資中縣東部。面積55平方千米,人口4.3萬。鎮人民政府駐太平,人口2100。取安享太平之意命名。1951年為太平鄉,1962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1985年置鎮。1992年天寶寺、共榮、楊家河三鄉併入。主產甘蔗、花生、油菜籽、蠶繭、生豬等。有糧果、釀酒、建築、農機、糧油加工等業。為農副產品集散地。通鄉村公路。(38)在四川省蘆山縣西部。面積86平方千米。人口7000。鎮人民政府駐太平,人口3700。清乾隆時建場,地以河名。1935年太平縣蘇維埃設此。1949年為太平鄉,屬天全縣。1951年劃入蘆山縣。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1992年置鎮。地處高山峽谷地帶。有煤、花崗石、鋁土、硫鐵等礦產資源。有採煤、造紙、石材加工等企業。有鄉村公路南通雙河場。(39)在四川省會理縣東部。面積163平方千米。人口1.3萬。鎮人民政府駐水碓房,人口2500。1994年合併大村、油房二鄉置太平鎮。產小麥、玉米、烤菸、油茶、松脂、桃、梨、蘋果等。森林覆蓋率達59%。有木材加工、釀酒、農機、畜牧場、糧油加工等企業。有公路西接川雲公路西線。(40)在四川省興文縣東部。面積44平方千米。人口2.2萬。鎮人民政府駐太平,人口590。因橋得名。1949年為太平鄉,1956年更名紅星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改鄉,1992年置太平鎮。產油菜籽、茶葉、蠶繭。 有農機、釀酒、造紙等廠及小水電站、林場。為農副產品集散地。納古公路經此。(41)在四川省西充縣東部偏北。面積26平方千米。人口1.6萬。鎮人民政府駐太平,人口 3100。明代建場。鎮以駐地名,以場內太平亭得名。1949年為太平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1992年金泉鄉併入,置太平鎮。1994年金泉鄉劃出。產棉花、蠶繭、油菜籽、柑橘。有農機、釀酒、絲綢、澱粉等廠。通公路。(42)在雲南省安寧市東北部。面積85平方千米。人口1.7萬。鎮人民政府駐太平,人口500。據傳曾經歷戰亂,後以“渴望太平”之意命名。1949年前屬龍寶鄉,1950年為太平鄉。1958年屬燎原公社。1962年為太平公社,1984年為太平區。1988年為太平白族鄉,2001年置鎮。產稻、玉米、小麥、豆類。有農場、拖拉機站、採石場、白沙磚廠。境內駐有昆鋼橋鋼分廠、安寧化工廠、精神病院、結核病院、二輕局技工學校、農機倉庫、紅星農場等單位。成昆鐵路經此並設讀書鋪站,昆瑞公路經此。“萬人冢”為古戰場遺蹟。(43)在陝西省涇陽縣西南部、涇河南岸。面積54平方千米。人口2.8萬。鎮人民政府駐柳村,人口1360。鎮以原駐地太平堡得名。1949年設太平鄉,1961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1997年置鎮。主產小麥、玉米、棉花,盛產大紅棗。有塑膠、機械、軋花、麵粉等廠。有公路通鹹宋公路。

太平鎮字典分解

太平的解釋 [peace and tranquility] 社會安定安於太平之樂。——宋· 蘇軾《教戰守》

鎮國語字典 鎮 (鎮) zhèn 壓:鎮尺(用金屬、玉石等製成的尺形文具,用來壓書和紙。亦稱“鎮紙”,“壓尺”)。鎮痛。 以武力維持安定:鎮壓(用強力壓制,不許進行政治活動

多看看:太子直寢【歷史官職】

東宮武官名。隋置於左右衛率府,員額各八人。

太平鎮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