綬
指系在印柄上的絲帶。依官爵品階的高下,而用不同顏色的絲帶作為標誌。漢朝制度,皇帝、皇后用黃赤綬,黃、赤、縹、綠、紺五采(一說為黃、赤、縹、紺四采)、太子、諸王用纁朱綬,赤、黃、縹、紺四采; 相國用綠綟綬,綠、紫、紺三采; 公侯、將軍用紫綬; 比二千石以上用青綬; 千石、六百石用黑綬(後亦作墨綬); 四百石至二百石用黃綬。以後歷朝皆沿用,但具體官職所用印綬有所改易,至唐朝罷。
印柄上的絲帶,職位高低不同,印帶的色采也不一樣。如漢朝,皇帝用五采黃綬;皇后用五采赤綬;太子諸王用四采纁(xūn淺紅色)朱綬;三公、將軍、丞相、太尉等用紫綬;比二千石以上用青綬;千石至六百石用墨(黑)綬;四百石至二百石用黃綬。後世多沿其制,但具體官職所用印綬有改變,至唐朝廢。
綬字典分解
綬的解釋 綬 (綬) shòu 一種絲質帶子,古代常用來拴在印紐上,後用來拴勳章:印綬。綬帶。 筆畫數:11; 部首:糹; 筆順編號:55134434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