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

作者:魏夫人 朝代:宋代

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原文

溪山掩映斜陽里,樓台影動鴛鴦起。隔岸兩三家,出牆紅杏花。
綠楊堤下路,早晚溪邊去。三見柳綿飛,離人猶未歸。

詩詞問答

問: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的作者是誰?答:魏夫人
問: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是什麼體裁?答:詞

魏夫人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書法欣賞

魏夫人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書法作品欣賞
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書法作品

譯文和注釋

譯文
溪水和山峰都籠罩在夕陽餘暉之中。微風吹拂下,溪水盪起層層綠波,倒映在水中的樓台也仿佛在晃動,驚起了水面上的鴛鴦。溪水的兩岸,只住著兩三戶人家,一枝嬌艷的杏花從院牆上探出頭來。
在楊柳掩映的溪邊小路上,有人天天在那裡徘徊觀望。年年看柳絮飄飛,至今已經看了三次,離人為什麼還不還鄉?

注釋
菩薩蠻:本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亦作《菩薩鬘》,又名《子夜歌》、《重疊金》等。唐宣宗大中年間,女蠻國派遣使者進貢,她們身上披掛著珠寶,頭上戴著金冠,梳著高高的髮髻,讓人感覺宛如菩薩,當時教坊就因此製成《菩薩蠻曲》,於是後來《菩薩蠻》成了詞牌名。另有《菩薩蠻引》、《菩薩蠻慢》。《菩薩蠻》也是曲牌名,屬北曲正宮,字句格律與詞牌前半闋同,用在套曲中。此調用韻兩句一換,凡四易韻,平仄遞轉,以繁音促節表現深沉而起伏的情感,歷來名作最多。
樓台影動:表明溪水在微風的吹拂下,盪起綠波,而樓台的影子也如同晃動一般。
鴛鴦:一種情鳥,雌雄相依,形影不離,如同良侶。
柳綿:成熟了的柳葉種子,因其上有白色茸毛、隨風飄舞如棉似絮而得名,又叫柳絮。在古代水邊楊柳往往是送別的場所。
離人:離別的人;離開家園、親人的人。

詩文賞析


【評解】
這首詞抒寫離人相思之情。上片著意描寫春景。樓台影動,鴛鴦驚起。杏花出牆,斜陽掩映,溪山如畫,春色滿眼。
下片借景抒情。每日在溪頭路邊徘徊,雖已三見柳絮紛飛,而離人猶未歸來。對此良辰美景,不禁觸動綿綿相思之情。全詞婉柔蘊藉,優美自然。
【集評】
朱晦庵云:“本朝婦女能文者,惟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而已。”
(《詞林紀事》卷十九)
薛礪若《宋詞通論》:她雖不能與易安並論,但在女作家中,確為超群出眾之才。詞中名句如“隔岸兩三家,出牆紅杏花”,即與並時諸賢相較,亦為出色當行之作。
《詞林紀事》頁十九引《雅編》:魏夫人有《江城子》、《卷珠簾》諸曲,膾炙人口。其尤雅正者,則《菩薩蠻》云云,深得《國風·卷耳》之遺。
--引自惠淇源《婉約詞》
此詞寫景以抒情,情因景生,描繪了思婦盼望遠行丈夫歸來的情思。全詞緊緊圍繞一個“溪”字構圖設色,表情達意,寫得清新自然,不落俗套,饒有情韻,耐人尋味。
首句“ 溪山掩映斜陽里”寫斜陽映照下的溪山,側重點在於“溪”字 。次句“樓台影動鴛鴦起”,補足上文,進一步寫溪中景色。在夕陽斜照之下,溪中不僅有青山的倒影,而且還有樓台的倒影,還有對對鴛鴦在溪中嬉水 。上句專寫靜景,下句則動中有靜。
“樓台影動 ”,表明溪水在微風吹拂之下,盪起層層綠波,樓台的影子也仿佛在晃動一般。再添上“鴛鴦起”一筆,整個畫面就充滿了盎然生趣。三、四兩句寫兩岸景色,這條溪水的兩岸,只住著兩三戶人家 ,人煙並不稠密,環境自然是幽靜的。
至此 ,上面所說的樓台原是這幾戶臨水人家的住宅,全詞意脈連貫,針線綿密。這句為實寫,下一句便是虛寫 ,如此虛實相生。深院高牆,關不住滿園春色,一枝紅杏花,帶著嬌艷的姿態,硬是從高高的圍牆上探出頭來。此句的妙處在於一個“出”字,詞以“出”字形容紅杏花,寫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機,意味雋永。
詞的下片,轉入抒情,但仍未脫“溪”字。在溪水旁邊 ,有一道長堤 ,堤上長著一行楊柳,暮春時節,嫩綠的柳絲籠罩著長堤,輕拂著溪水,而魏夫人作為臨水人家的婦女,是經常從這裡走過的。“早晚”一詞,並非指時間的早和晚。張相《詩詞曲語辭彙釋》卷六云:“早晚,猶雲隨時也;日日也。”其義猶如舒亶《鵲橋仙》詞“兩堤芳草一江雲,早晚是西樓望處”。在古代,水邊柳外,往往是送別的場所。據《宋史·曾布傳 》,曾布於神宗元豐中,連知秦州、陳州、蔡州和慶州。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七也說 :“曾子宣丞相,元豐間帥慶州,未至,召還,主陝府,復還慶州,往來潼關。夫人魏氏作詩戲丞相雲 :‘使君自為君恩厚,不是區區愛華山。’”在這期間,曾布告別家人,遊宦在外,可能連續三年。此處,當指魏夫人填詞述懷。結尾二句說明她在溪邊已徜徉了三年,年年都見過一次柳絮紛飛。從柳絮紛飛想到當年折柳贈別,這是很自然的。“三見柳綿飛”是實語,而著一“猶”字,便化實為虛了,這樣,哀怨之情,離別之恨,便隱然流於言外。
此詞在聲律上極具特色,八句中兩句一叶韻,如“里”與“起”、“家”、與“花”、“路”與去 、“飛”與“歸 ”,均押韻工整;且兩句與兩句之間又平仄交錯 ,如上片四句“里”與“起”是仄聲韻,“家”與“花”是平聲韻;下片“路”與“去”是仄聲韻,“飛”與“歸”是平聲韻 ,讀來十分諧婉 ,再加上語言曉暢,詞句清麗,較好地抒寫了貴族婦女溫柔敦厚而又婉曲 * 的感情。

標籤:寫山婉約寫景婦女

詩詞推薦

  • 漁歌子·柳如眉

    魏承班唐代〕柳如眉,雲似發,鮫綃霧縠籠香雪。夢魂驚,鐘漏歇,窗外曉鶯殘月。幾多情,無處說,落花飛絮清明節。少年郎
  • 游赤石進帆海

    謝靈運魏晉〕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水宿淹晨暮,陰霞屢興沒。周覽倦瀛壖,況乃陵窮髮。川後時安流,天吳靜不發。揚帆
  • 一叢花令·傷高懷遠幾

    張先宋代〕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離愁正引千絲亂,更東陌,飛絮蒙蒙。嘶騎漸遙,征塵不斷,何處認郎蹤?雙鴛池
  • 清平樂·雨晴煙晚

    馮延巳唐代〕雨晴煙晚,綠水新池滿。雙燕飛來垂柳院,小閣畫簾高卷。黃昏獨倚朱闌,西南新月眉彎。砌下落花風起,羅衣特
    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原文_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的賞析_古詩文
  • 行田登海口盤嶼山

    謝靈運魏晉〕齊景戀遄台,周穆厭紫宮;牛山空灑涕,瑤池實歡悰。年迫願豈申,游遠心能通。大寶不歡娛,況乃守畿封。羈苦
  • 山石

    韓愈唐代〕山石犖确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梔子肥。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鋪床
  • 冷泉

    林洪宋代〕一泓清可沁詩脾,冷暖年來只自知。流出西湖載歌舞,回頭不是在山時。
    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原文_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的賞析_古詩文
  • 雲居山詠二首

    常慧〔明代〕半肩風雨半肩柴,竹杖芒鞋破碧崖。剛出嶺頭三五步,渾身都被亂雲埋。經行仿佛近諸天,月上山銜半缺圓。聽得
  • 相見歡·小鬟衫著輕羅

    周稚廉〔清代〕小鬟衫著輕羅,發如螺,睡起釵偏髻倒喚娘梳。心上事,春前景,悶中過,打疊閒情別緒教鸚哥。
    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原文_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的賞析_古詩文
  • 一剪梅·漠漠春陰酒半

    佚名宋代〕漠漠春陰酒半酣。風透春衫,雨透春衫。人家蠶事欲眠三。桑滿筐籃,柘滿筐籃。先自離懷百不堪。檣燕呢喃,梁
  • 桂枝香·金陵懷古

    王安石宋代〕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 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 彩舟
    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原文_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的賞析_古詩文
  • 女冠子·其一

    李珣唐代〕星高月午,丹桂青松深處。醮壇開,金磬敲清露,珠幢立翠苔。步虛聲縹緲,想像思徘徊。曉天歸去路,指蓬萊。
  • 點絳唇·感興

    王禹偁宋代〕雨恨雲愁,江南依舊稱佳麗。水村漁市。一縷孤煙細。天際征鴻,遙認行如綴。平生事。此時凝睇。誰會憑闌意。
  • 涇溪南藍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築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浩

    李白唐代〕藍岑竦天壁,突兀如鯨額。奔蹙橫澄潭,勢吞落星石。沙帶秋月明,水搖寒山碧。佳境宜緩棹,清輝能留客。恨君
  • 春行即興

    李華唐代〕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原文_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的賞析_古詩文
  • 夢中作

    歐陽修宋代〕夜涼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種花。棋罷不知人換世,酒闌無奈客思家。
    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原文_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的賞析_古詩文
  • 思帝鄉·春日游

    韋莊唐代〕春日游,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
    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原文_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的賞析_古詩文
  • 鵲踏枝·六曲闌乾偎碧樹

    馮延巳唐代〕六曲闌乾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驚飛去。滿眼遊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
    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原文_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的賞析_古詩文
  • 天淨沙·秋

    白樸元代〕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原文_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的賞析_古詩文
  • 南浦別

    白居易唐代〕南浦淒淒別,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原文_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的賞析_古詩文
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原文_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