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山月原文
岩間度月華,流彩映山斜。
暈逐連城壁,輪隨出塞車。
唐蓂遙合影,秦桂遠他車。
欲驗盈虛駛,方知道路賒。
詩詞問答
問:關山月的作者是誰?答:張正見
問:關山月寫於哪個朝代?答:南北朝
注釋
注釋
月華:月亮的精華。月光也。
流彩:移動的光彩。
暈逐:月暈追逐。
連城璧:價值連城之玉。《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後用以指極珍貴的東西。
輪:月輪。
出塞:出邊塞。
唐蓂:唐堯的蓂莢。傳說中堯時的一種瑞草。亦稱“歷莢”。
秦桂:秦國的桂花。
盈虛:月盈月虧。
賒:長,遠。古同“奢”,奢侈。
詩文賞析
起句是月光之詠。“岩間度月華,流彩映山斜。”極寫月色之美。“詠月”而不“對天”,卻自然地上著眼,迂迴包抄,真是別具法眼。“度月華”句。度,本是投入的意思。“度”字引出月華之詠。而後,“流彩映山斜”,則為月華之頌:“彩”,表現了山的絢爛,“映”則寫出了光的輝煌。“流彩”而“映”,多么絢爛的月下關山!這使人不能不想到,地上的月光這么美,那么天上的月亮呢?
承句自然地寫到了月亮的形象,即明月之吟。正面寫明月是很難的,這是因為,很難避免重複眾多詩人的前輒。作者選擇月的光環——月暈。千古詠月,鮮有從這個角度去落筆的,很有新意。作者將月暈喻為罕世瑰寶和氏璧,也流露作者的珍愛之情。“暈逐連城壁,輪隨出塞車”,寫月亦有情。月輪亦步亦趨,依依相送,似有無限情懷,盡在不言之中。在作者筆下,月是高貴的,貴如連城之璧;又是平易親切的,待人有無限情懷,這未嘗不是一種人際關係的理想,自覺或不自覺地移情在景物上。
起句、承句自地寫到天,給人一種渾莽壯闊的空間之感。轉句寫月的掌故。從空間範圍,轉至“歷史”範疇上來。
轉句從神話、傳說角度落筆寫來,娓娓動人。
“唐蓂遙合影”。蓂,即蓂莢。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瑞草。相傳,唐堯時候,有草夾階而生,隨月而死,每月初一日生一莢,至月半則生十五莢,至十六日後,每天凋零一莢,到月底豆莢就掉光了。若是二十九天的小盡月份,因此蓂又被稱之為“歷莢”。這句的意思是說,唐堯時,月光曾照蓂莢,夾階而生。按影通假影,這裡說月光的意思。
“秦桂遠分花”。桂,指桂林。因為秦朝設定桂林於此,因而得名。“秦桂”就是這個意思。“桂林”,除了作為地名外,其詞意兼有“桂花樹林”之意。相傳月中有桂樹,故明月又別稱“月宮”、“桂魄”。於是作者浮想聯翩,以秦朝的桂林郡,遠從“月宮”分來了桂花,於是大地桂花繁衍,香溢人間。
藉助神話故事,將明月寫得那么美好,故事也十分引人,落筆角度非常巧妙。
結句,角度由景及人,寫人對月的感慨。古詩的傳統手法,大多是前面寫景,結句抒情。“欲驗盈虛駛,方知道路賒。”“盈虛”本指月的圓缺,這裡借代指月。“驗”字是承上句“神話傳說”而言,句意是:想馳車向月亮詢問驗證“唐蓂”、“秦桂”傳說的真偽,才知道路途是那么的遙遠,生髮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悵與感慨。
詩句語言活潑,富於變化。
如,文中多次提到“月”,但全詩僅出現一次“月”字。其餘,均轉換方式、角度表達出來。如“月華”和“流彩”同指月光,“暈”、“輪”同指月亮,“秦桂遠分花”,巧妙地省略了“月”字(應是秦桂遠自月中分花)。這些,都使得詩句語言規避了重複、單調的弊害,使之清新且耐人尋味,表現了詩人高超的語言能力。
作者善借一詞而兼具雙關之意。如“桂”字既可作地名,又兼諧樹名一般,“盈虛”除作為月的代稱外,還可兼具伸屈、進退之意,這就賦予了“方知道路賒”雙重含意,除明月不可及之外,還兼有理想不可及的感喟。
這首詠月詩,能不落窠臼,調轉各種新鮮的角度,表現了明月的風采,富有作者的個性特色,是詠月詩中的上乘之作。
標籤: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