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令·一晌凝情無語原文
一晌凝情無語,手撚梅花何處。倚竹不勝愁,暗想江頭歸路。
東去,東去,短艇淡煙疏雨。
詩詞問答
問:如夢令·一晌凝情無語的作者是誰?答:王之道
問:如夢令·一晌凝情無語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王之道如夢令·一晌凝情無語書法欣賞
詩文賞析
這首抒情小詞,著意人物心理和情態的刻畫,語言精妙,委婉含蓄地抒寫了傷離惜別之情。全詞融情於景,清新淡雅,平易自然。
這首閨情詞,寫了一位少女殷切盼望心愛的人由遠方歸來的情懷。詞中對人物面貌舉止著墨不多,對其內心活動的刻畫卻極為深、細緻。讀時須注意其措語、用典及結構個的意匠經營。
“一餉疑情無語 ”,顯然不是終日無語、整日銷凝而是忽然間因觸景生情而產生的惆悵 。從次句看,很可能是因攀折梅花所致 。這情形有類於《西洲曲》“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從憶梅到折梅,引起對遠人的懷思有一個從無意到有意的過程。折梅與懷人有關,所來自遠,南朝劉宋時陸凱贈范曄詩云:“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故次句言“手撚梅花何處”,其意仍在懷思遠人。“何處”二字則有欲寄無由的苦惱,故“手撚”梅枝,彷徨徘徊。
女子所懷何人 ,下句更有暗示。“倚竹不勝愁”,系用杜詩《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句意,杜詩寫了一位為丈夫所遺棄的婦人自保貞潔的德操品行。這裡用以暗示詞中女主人公離居的憂傷,和對遠人一往情深的盼望。同時又沿用杜詩,以翠竹之高節擬人“暗想江歸路”,則進一步點出其人遠人的蹤跡,想當初,他從“江頭”揚帆遠去的,而今也該從去路歸來了吧!這句“暗想”聯上“凝情無語”云云,又進一步通過狀態表情,表現女子那深沉的思念,難以用言語表達。而“江頭歸路”聯上“何處”云云,又使人聯想到唐詩“妾夢不離江水上,人傳郎在鳳凰山”(張潮)的意境,使人體會到她的內心之痴迷。
從“暗想江頭歸路”到末二句“東去,東去,短艇淡煙疏雨”,在意象上有一個跳躍。兩字“去”字,可推知不是丈夫歸來,倒是出外時的情景。那時,他就乘著一葉行舟在煙雨迷濛的江頭離她東去,那景象是如此淒迷,記憶又是如此猶新,令人難以忘懷。這種倒敘不僅使讀者領略到更多憂傷,豐富了詞人的內蘊;而且造成一種類乎漢詩“步出城東門,遙望江南路。前日風雪中,故人從此去”的意境,既顯示出女主人公企盼的失望,又增加了其性格的溫潤。
“詞人難於令曲,如詩之難於絕句,不過十數句,一句一字閒不得。末句最當留意,有有餘不盡之意始佳。”(張炎《詞源》卷下)這首詞的作者,注意措語用意的深婉,做到了句無閒字而有餘意;結尾處所造想像中境界,亦饒悠悠不盡之韻味,故稱合作。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夫惜草茅者耗禾穗,惠盜賊者傷良民。韓非及後人《韓非子·難二》
- 十年舊夢無尋處,幾度新春不在家。
-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孔子弟子《論語·泰伯篇》
- 不管煙波與風雨,載將離恨過江南。鄭文寶《柳枝詞》
- 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佚名《三十六計·圍魏救趙》
- 念歸林葉換,愁坐露華生。
- 聖人之官人,猶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長,棄其所短。司馬光《資治通鑑·周紀一》
- 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
- 燕子巢方就,盆池小,新荷蔽。杜安世《鶴沖天·清明天氣》
-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