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天竺聰道人

作者:釋道潛 朝代:宋代

贈天竺聰道人原文

完完明月珠,蓄彼萬丈淵。

徑寸不可睹,餘輝媚清川。

道人實有道,膠口默不傳。

心閒氣自和,眉宇常藹然。

邦人昔致師,欲以居法筵。

文移動帥府,禮數端亦虔。

冥鴻避網羅,矯翼從高騫。

朅來靈山隅,圓蒲味深禪。

盛德不自顯,與物同周旋。

兒曹恃文采,毫末爭醜妍。

相逢廣坐間,肯顧斯人賢。

茫茫大化中,浮名暫腥膻。

吾知道人意,反汝生哀憐。

詩詞問答

問:贈天竺聰道人的作者是誰?答:釋道潛
問:贈天竺聰道人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釋道潛的名句有哪些?答:釋道潛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先韻

2. 原作綱,據四庫本改

參考注釋

完完

完整無缺貌。 唐 韓愈 《月蝕詩效玉川子作》:“月形如白盤,完完上天東。”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只是這箇靈能不為私慾遮隔,充拓得盡,便完完是他本體。”

明月珠

夜光珠。因珠光晶瑩似月光,故名

萬丈

形容很高或很深

徑寸

(1).徑長一寸。常用以形容圓形物之細小。 漢 張衡 《南都賦》:“酒則九醖甘醴,十旬兼清,醪敷徑寸,浮蟻若蓱。” 晉 左思 《詠史》詩之二:“鬱鬱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

(2).指徑寸之木。比喻微才,小才。含有自謙意。 宋 蘇軾 《葉公秉王仲至見和次韻答之·再和》:“誰惜異材蒙徑寸,自慚枯枿借凌霄。”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與藥相粘,不可取。——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

(2)

決不能,必須不

而勢力眾寡不可論。——《資治通鑑》

不可一概而論

(3)

與“非”搭配,表示必須或一定

今天這個會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道人

(1)

(2) 舊時對道士的尊稱

(3) 稱道教徒為道人

(4) 和尚的舊稱

有道

(1) 有德有才或通達事理

(2) 指政治清明,有德政

就有道而正也。——清· 劉開《問說》

有道之士。——《呂氏春秋·察今》

膠口

閉口。 宋 王禹偁 《別長沙彭暐序》:“抱古人道,膠口而不敢談;求君子儒,恍目而不得見。”

不傳

不移動。《禮記·內則》:“父母舅姑之衣、衾、簟、蓆、枕、幾不傳。” 鄭玄 註:“傳,移也。”

不傳習。《史記·五帝紀論》:“ 孔子 所傳 宰予 問《五帝德》及《帝繫姓》,儒者或不傳。” 司馬貞 索隱:“二者皆非正經,故 漢 時儒者以為非聖人之言多不傳學也。”

閒氣

為無關緊要的事情而生的氣

我可沒功夫生這份兒閒氣

眉宇

兩眉的上方

藹然

和氣友善的樣子

邦人

(1).國人;百姓。《書·金縢》:“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盡起而築之。”按,《史記·魯世家》作“國人”。 宋 沉遼 《和穎叔西園春宴》:“太守樂邦人,縱觀迨時豊。” 清 方文 《東湖行》:“郡縣有司既草草,邦人好事者亦少。”

(2).諸侯。《詩·小雅·沔水》:“嗟我兄弟,邦人諸友。” 毛 傳:“邦人諸友,謂諸侯也。”

(3).鄉里之人;同鄉。《韓詩外傳》卷十:“臣 麥丘 之邦人。” 宋 梅堯臣 《南陽謝紫微輓詞》之三:“里社當存祀,邦人定立碑。” 明 高啟 《死亭灣》詩:“邸吏驚赤綬,邦人候朱輪。” 清 吳廷華 《沉孝子行》:“我友哭子幾喪明,邦人請旌留孝名。”

致師

挑戰。《逸周書·克殷》:“ 周 車三百五十乘陳於 牧野 , 帝辛 從。 武王 使 尚父 與伯夫致師。” 孔晁 註:“挑戰也。”《周禮·夏官·環人》:“環人,掌致師。” 鄭玄 註:“致師者,致其必戰之志。古者將戰,先使勇力之士犯敵焉。”《新唐書·尉遲敬德傳》:“令 敬德 執矟,略其壘,大呼致師。”

欲以

即“欲以(之)”,想借(此)

侯生…直上載公子上坐,不讓,欲以觀公子。——《史記·魏公子列傳》

欲以動上意。(即“欲以之動上意”的省略。)——宋· 王讜《唐語林·雅量》

法筵

佛教語。指講經說法者的座席。引申指講說佛法的集會。《楞嚴經》卷一:“法筵清眾,得未曾有。” 南朝 齊 孔稚珪 《北山移文》:“道帙長擯,法筵久埋。” 清 姚鼐 《魏三藏菩提流支在胡相國第譯<金剛經>刻石拓本》詩:“糜爛戰鬭峻刑網,窮飾寺廟開法筵。”

移動

改換原來的位置

帥府

將帥的府署。 明 無名氏 《運甓記·棄官就辟》:“[小生]且喜已到帥府門首了。”

禮數

禮節;禮貌的等級

污了禮數,怕人笑話。——曹雪芹《紅樓夢》

冥鴻

(1).高飛的鴻雁。 前蜀 杜光庭 《刁子宗勉太尉謁靈池朱真人洞詞》:“伏惟仙君道逸冥鴻,壽逾 遼 鶴。” 清 曹寅 《發橫林未到錫山六十里示同舍》詩:“冥鴻沙鳥極升沉,畫舫青簾共盍簪。”

(2). 漢 揚雄 《法言·問明》:“鴻飛冥冥,弋人何簒焉。” 李軌 註:“君子潛神重玄之域,世網不能制御之。”後因以“冥鴻”喻避世隱居之士。 唐 陸龜蒙 《和寄題羅浮軒轅先生所居》詩:“暫應青詞為宂鳳,卻思丹徼伴冥鴻。” 明 唐順之 《登常山山寺次壁間韻》之一:“憂時譏喪狗,逃世托冥鴻。” 明 沉宸荃 《謁梅子真祠》詩:“明哲早見幾,冥鴻避矰弋。隱跡 吳 市門,學道此山側。”

(3).比喻高才之士或有遠大理想的人。 唐 李賀 《高軒過》詩:“我今垂翅附冥鴻,他日不羞蛇作龍。”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別頭及第》:“時 楊知至 因以長句呈同年曰:‘由來梁鷰與冥鴻,不合翩翾向碧空。’” 宋 司馬光 《和宇文公南塗中見寄》詩:“斥鷃卑飛聊取適,冥鴻高舉益難親。”

網羅

(1) 捕捉魚和禽獸的用具,比喻束縛人的東西

(2) 多方面地搜求、招致

網羅人才

(3) 比喻法律,法網

矯翼

(1).展翅。 晉 陸雲 《登台賦》:“萬禽委虵於潛室兮,驚風矯翼而來翔。” 南朝 宋 鮑照 《擬古》詩之七:“河畔草木黃,胡雁已矯翼。” 唐 杜牧 《別鶴》詩:“矯翼知何處,天涯不可窮。” 宋 梅堯臣 《矮石榴樹子賦》:“雀媿卑棲而不肯集兮,故啾唧以矯翼。”

(2).比喻施展才能。《文選·揚雄<解嘲>》:“﹝國﹞得士者富,失士者貧。矯翼厲翮,恣意所存。” 李周翰 註:“言人擇君而事之,如鳥舉翼振翮而恣意高飛。”《晉書·顧榮紀瞻等傳贊》:“﹝ 榮 等﹞逢時遇主,搏風矯翼。”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始含香於 建禮 ,仍矯翼於 崇賢 。”

高騫

(1).高舉;高飛。 宋 陸游 《繫舟下牢溪游三游洞詩》:“下入裂坤軸,高騫插青冥。”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游武彝山日記》:“一帶峭壁高騫。” 明 沉鯨 《雙珠記·風鑒通神》:“俟數極時通,那時奮發任高騫。”

(2).比喻隱退。 明 高啟 《始歸園田》詩之一:“豈欲事高騫,居崇自難任。” 清 龔自珍 《尊史三》:“若夫高騫遠引,抱道以逝,矢孤往於名山,含薄懟於卿士,身隱矣,焉用文之?”

(3).高超不凡。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僧術》:“才情頗贍,夙志高騫。” 清 無名氏 《亡國恨·生祭》:“他風骨高騫,品誼沉潛,不愧世界青年。”

朅來

(1).猶言去。《後漢書·張衡傳》:“回志朅來從玄諆,獲我所求夫何思!” 李賢 註:“朅,去也。” 唐 李白 《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詩:“朅來游 嵩 峯,羽客何雙雙。” 唐 李涉 《春山三朅來》詩之一:“釣魚朅來春日暖,沿溪不厭舟行緩。” 宋 蘇軾 《朱壽昌郎中少不知母所在求之五十年得之蜀中》詩:“ 長陵 朅來見大姊, 仲孺 豈意逢將軍?” 清 顧炎武 《張隱君元明於園中置一小石龕曰仙隱祠》詩:“朅來未得從 黃石 ,老至先思伴 赤松 。”

(2).猶言來。歸來;來到。《文選·陸機<吊魏武帝文>》:“詠歸塗以反旆,登 崤 澠 而朅來。” 呂延濟 註:“朅來,言歸去來也。” 唐 張九齡 《歲初登高安南樓言懷》詩:“朅來 彭蠡 澤,載經 敷淺原 。” 宋 辛棄疾 《念奴嬌·戲贈善作墨梅者》詞:“疑是花神,朅來人世,占得佳名久。” 清 汪士鋐 《陳滄洲太守出瘞鶴銘於江中以拓本見示作歌記之》:“朅來江邊問遺碣,太息墨寶存空亭。”

(3).猶言爾來或爾時以來。 南朝 梁 何遜 《行經孫氏陵》詩:“朅來已永久,年代曖微微。” 唐 柳宗元 《韋道安》詩:“朅來事儒術,十載所能逞。” 宋 蘇軾 《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詩:“朅來東遊慕人爵,棄去舊學從兒嬉。” 清 嵇曾筠 《五台山》詩:“朅來幸得公務閒,閒情暫寄水石間。” 梁啓超 《愛國歌》之三:“君不見朅來 歐 北天驕驟進化,寧谷久扃吾文明。”

(4).助詞。 晉 張協 《雜詩》之六:“朅來戒不虞,挺轡越飛岑。” 唐 陳子昂 《感遇》詩之三十:“朅來豪遊子,勢利禍之門。” 宋 蘇軾 《次韻周開祖長官見寄》:“朅來 震澤 都如夢,只有 苕溪 可倚樓。”

(5).何來。朅,通“ 曷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回車朅來兮,絶道 不周 ,會食 幽都 。” 南朝 宋 顏延之 《秋胡行》:“高節難久淹,朅來空復辭。” 宋 陳與義 《衡山道中》詩之三:“朅來巖谷游,卻在浮雲外?”

(6).何不來。朅,通“ 盍 ”。 唐 李商隱 《井泥》詩:“我欲秉鈞者,朅來與我偕?” 宋 樂雷發 《烏烏歌》:“朅來相就飲斗酒,聽我仰天歌烏烏!”

山隅

亦作“ 山嵎 ”。山角;山曲。 漢 司馬相如 《美人賦》:“防火水中,避溺山隅。”《文選·曹植<洛神賦>》:“微幽蘭之芳藹,步踟躕於山隅。” 張銑 註:“徐步徘徊於山之隅角。” 清 侯方域 《宦官論》:“昔西山之狐往見南山之虎,曰:‘子跋踄林薄之間,日一得食,何其憊也!誠能假我以皮毛與牙爪,子安坐山嵎之中,而飲食不乏。’”

盛德

(1) 崇高的品德

君子盛德

(2) 深厚的恩德

足感盛德

兒曹

泛指晚輩的孩子們

文采

(1) 錯雜艷麗的色彩

(2) 文辭;文藝方面的才華

毫末

(1).毫毛的末端。比喻極其細微。《老子》:“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 南朝 梁 任昉 《劉先生夫人墓誌》:“參差 孔 樹,毫末成拱。” 宋 司馬光 《和聶之美諷古》之二:“如何毫末利, 管 鮑 亦相欺?” 鄒韜奮 《我們對於國事的態度和主張》:“過去政府雖有所懲治,然僅竊鉤者誅耳,神奸巨猾,未損毫末。”

(2).指筆端。 唐 杜甫 《奉觀嚴鄭公岷山沲江圖畫十韻》之二:“嶺雁隨毫末,川蜺飲練光。” 仇兆鰲 註:“毫末,謂畫筆。練光,謂畫絹。” 宋 蘇軾 《書王定國所藏<煙江迭嶂圖>》詩:“使君何從得此本,點綴毫末分清妍。”

相逢

彼此遇見;會見

偶然相逢

坐間

(1).頃刻,登時。 宋 蘇軾 《浣溪沙》詞:“白雪清詞出坐間,愛君才器兩俱全。”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那作怪的書生,坐間悄一似風魔顛倒。” 明 高明 《琵琶記·牛氏規奴》:“窗外日光彈指過,簾前花影坐間移。”

(2).座席之中。 宋 何薳 《春渚紀聞·端石蓮葉研》:“余過 嘉禾 王悟靖 處士,坐閒有客懷出蓮葉研, 端 石也。”

斯人

(1).此人。《論語·雍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唐 杜甫 《殿中楊監見示張旭草書圖》詩:“斯人已雲亡,草聖秘難得。” 明 劉基 《郁離子·虞孚》:“飲食之人,則人賤之。斯人之謂也。”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三章:“說來說去,大有斯人不出如蒼生何之概。”

(2).猶斯民。指人民,百姓。 唐 元結 《與瀼溪鄰里》詩:“斯人轉貧弱,力役非無怨。” 太平天囯 汪吉人 等《<軍次實錄>序》:“小官等佩讀之餘,知足以破斯世之迷途,啟斯人之聾瞶。”

茫茫

遼闊曠遠的樣子;模糊不清楚

長天茫茫。——唐· 李朝威《柳毅傳》

野茫茫。——《樂府詩集·雜歌謠辭·敕勤歌》

夫之茫茫。——明· 顧炎武《復庵記》

茫茫的前景

別時茫茫江浸月。——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大化

(1).謂化育萬物。《荀子·天論》:“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

(2).謂人生的重要變化。《列子·天瑞》:“人自生至終,大化有四:嬰孩也,少壯也,老耄也,死亡也。”

(3).指生命。 晉 陶潛 《還舊居》詩:“常恐大化盡,氣力不及衰。” 明 唐寅 《劉太僕墓志銘》:“大化奄忽,投軌泉途。”

(4).指宇宙,大自然。 三國 魏 曹植 《九愁賦》:“嗟大化之移易,悲性命之攸遭。” 晉 陶潛 《神釋》詩:“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清 周亮工 《歲暮遠為客嘉平廿四日賦》:“昭昭大化內,豈有私陽春。”

(5).廣遠深入的教化。《書·大誥》:“肆予大化誘我友邦君。” 孔穎達 疏:“故我大為教化,勸誘我所友國君,共伐叛逆。”《新唐書·陳子昂傳》:“陛下方興大化,而太學久廢,堂皇埃蕪,《詩》《書》不聞,明詔尚未及之,愚臣所以私恨也。” 傅尃 《擬城南讀書》詩:“樂靜可言仁,大化浩穹宇。”

(6).佛教語。指佛的教化。《法華玄義》:“説教之綱格,大化之筌蹄。”

浮名

虛名。 南朝 宋 謝靈運 《初去郡》詩:“伊余秉微尚,拙訥謝浮名。” 宋 林逋 《和酬泉南陳賢良高見贈》:“揚袂公車莫相調,浮名應未似身親。” 清 李漁 《閒情偶寄·頤養·行樂》:“予絶意浮名,不乾寸祿。” 洪深 《現代戲劇導論》八:“望兄莫誤於浮名,莫與舊勢力握手!”

腥膻

腥而膻的味道

知道

(1) 通曉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

聞一言以貫萬物,謂之知道。——《管子》

(2) 認識道路

今得遣歸,既不知道,不能獨行,為我得一伴否?——晉· 乾寶《搜神記》

(3) 曉得,謂對事物有所了解、認識

知道了發生過的情況

人意

人的意願、情緒

不滿人意

哀憐

對他人的不幸給予同情憐憫

他們眼睛裡流露出哀憐。——《二六七號牢房》

詩詞推薦

贈天竺聰道人原文_贈天竺聰道人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