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靈時童謠原文
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
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詩詞問答
問:桓靈時童謠的作者是誰?答:佚名
問:桓靈時童謠寫於哪個朝代?答:兩漢
問:佚名的名句有哪些?答:佚名名句大全
譯文和注釋
譯文
被推舉作秀才的人竟然不識字。
被薦舉作孝廉的人竟然不贍養父母。
被選拔為寒素、清白的人竟然像污泥一樣骯髒,
被稱為是幹吏良將的竟然象雞一樣膽小。
譯文二
地方官員向朝廷舉薦的秀才根本不懂四書五經這些儒家經典。
向朝廷舉薦的品德高尚因孝順而聞名的人,真實的情況是父母長輩被趕出家門,無所依靠。
所謂的寒門,清正廉潔的人更是品德敗壞,道德低下如污泥一樣令人厭惡。
被舉薦的公門子弟稱為人才,實際上卻怯懦不敢擔當;膽子如雞一樣小。
注釋
秀才:漢代為舉士的科目,要文才出眾的人才能當選。
舉秀才,兩漢時由地方由下向上舉薦的一種人才選拔形式。在西漢時稱為茂才,後為避光武帝諱,將茂才改為秀才。察:選拔。
孝廉:本來是漢代選舉宮吏的兩種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潔之士,後來合稱“孝廉”。
寒素:漢晉時舉拔士人的科目名。一說指出身清貧。
清白:也是漢代選拔士人的科目名。一說指為官清廉。
高第:漢代選拔士人的科目名。一說指出身豪門。
詩文賞析
童謠,就是兒歌。一般兒歌內容大都天真有趣而無深意,但經受住歷史長河沖刷淘洗流傳至今的這首童謠,卻是一個反映社會現實、含義深刻的精品。
桓、靈,指東漢末年的桓帝、靈帝(公元147年至1 * 在位),這時,近四百年的漢王朝幾經起落,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當時土地兼併加劇,階級矛盾尖銳,政治更加腐朽。皇帝多是幼年登位(桓帝15歲,靈帝12歲),愚頑無知,外戚、宦官、官僚集團爭權奪利,傾軋不休,朝政黑暗,賄賂公行,只有蠅營狗苟的黑暗官場,沒有治國衛家的賢臣良將,童謠反映的就是這種狀況。
童謠的前兩句說的是漢代的選官制度,我們後人熟悉“范進中舉”的故事,那種考試做官的科舉制是從隋唐時才正式開始。漢代科舉主要方法不是考試,而是詩中的“舉”即“察舉”制度。舉,推薦;察,考查。各級行政長官觀察、發現並向上級推薦人才,朝廷加以考核、任用。當時主要科目有秀才、孝廉、賢良文學等。顧名思義,“秀才”一定是優秀的知識分子,“孝廉”還要有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等突出品德,這樣的人做官後才能政績卓異。但事實正相反,推薦為秀才的根本沒讀過書,推薦為孝廉的竟和自己的老父親反目成仇,分開另住,這難道不是極大的諷刺么?
詩的前兩句說的是具體的選官制度,後兩句就概括了整個官場狀況,是由個別到一般的過程。說的是:號稱出身貧寒、道德高尚的官僚們,其實無惡不作、骯髒不堪,行為穢如污泥;號稱能攻善戰、出身豪門大族、不可一世的“良將”,遇到征戰關頭,卻又膽小害怕,怯敵畏縮連雞都不如。這就是說,整個漢朝的政治、軍事各方面都腐朽透頂,已經維持不下去,走到瀕臨滅亡的邊緣。事實上靈帝還在位時,導致漢朝覆滅的空前的農民運動黃巾軍大起義(公元184年)就爆發了。
全詩純用口語,通俗易懂,全擺事實,不著述評。最妙的是全用對比手法,並且是一句一比,句中自比,更顯出名實不符的巨大反差,社會批判意義不言自明。詩歌的節奏明快,前後兩句各用相同句頓,使之琅琅上口易記易誦,便於兒童傳唱。當千家萬戶黃口小兒都在指責 * 時,這個時代就差不多到頭了。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性者、本始材朴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荀子《荀子·禮論》
- 相思了無益,悔當初相見。
- 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杜荀鶴《 * 怨》
-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老子《老子·道經·第三十六章》
- 胡沙沒馬足,朔風裂人膚。韋元甫《木蘭歌》
- 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東方虬《春雪》
-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
- 淮水悠悠。萬頃煙波萬頃愁。淮上女《減字木蘭花·淮山隱隱》
- 一點殘紅欲盡時。乍涼秋氣滿屏幃。周紫芝《鷓鴣天·一點殘紅欲盡時》
- 幽人歸獨臥,滯慮洗孤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