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意原文
別院深深夏席清,石榴開遍透簾明。(夏席清 一作:夏簟清)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
詩詞問答
問:夏意的作者是誰?答:蘇舜欽
問:夏意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夏意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問:蘇舜欽的名句有哪些?答:蘇舜欽名句大全
蘇舜欽夏意書法欣賞
譯文和注釋
譯文
幽深的小院中我躺在竹蓆上,渾身清涼;穿透帘子看見那石榴花開得正艷。
中午時分濃密的樹陰隔斷了暑氣,午睡醒來,耳邊傳來一陣陣黃鶯的啼叫聲。
注釋
別院:正院旁側的小院。
夏簟(diàn):夏天的竹蓆。清:清涼。
透簾:穿透帘子。
覺(jué):睡醒。
詩文賞析
夏季的白晝是漫長的,夏季的中午又是那么炎熱,在夏季,午睡成為一種享受,詩人們也津津樂道午睡的舒適及醒來時的愜意。夏日的午睡,在詩人的筆下似乎是一種充滿魅力的題材,自從陶淵明的“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這名言傳世後,午睡的各種情趣不斷出現在詩中。如唐柳宗元《夏晝閒作》:“南州溽暑醉如酒,隱几熟眠開北牖。日午獨覺無餘聲,山童隔竹敲茶臼。”宋張宛丘《夏日》:“黃簾綠幕斷飛蠅,午影當軒睡未興。枕穩海魚鐫紫石,扇涼山雪畫青繒。”宋楊萬里《閒居初夏午睡起》:“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這些輕鬆的詩句,與炎炎赤日、蒸人暑氣成為截然不同的概念,體現出積極向上的熱愛生活的情趣。蘇舜欽這首《夏意》詩所表現的也是這一主題。
詩的前三句著力在炎熱的夏天描繪出一派清幽的世界,以襯托午睡的舒適。第一句寫午睡的場所,“深深”說明別院深幽寂靜,因為寂靜,而感到了“清”,體現出物我之間的通感,使人直觀地感覺到在這裡午睡的宜人。第二句寫院外的環境。院內屋中是一味清涼,窗外榴花盛開,透過窗簾,仍能感覺到它艷麗的色彩。可以想像,詩人躺在蓆子上,榴花映照屋內,顏色柔和,帶有催眠的作用。第三句把上兩句所說加以綜合,點出中午這個時間,說庭院深深,午時也綠陰遍地,涼意沁人。通過上面三句,午睡的各項條件都已具備,可接手寫午睡了,詩卻一下跳開,直接寫夢醒,用筆靈活。夢醒後寧謐,又通過不時傳來斷續的鶯聲來反襯。睡醒後恬靜舒適,睡覺時恬靜舒適也就可想而知了,這就是詩人想表現的“夏意”。
全詩四句,圍繞午睡寫。前三句是午睡前,末句是午睡後,不直接寫午睡,而午睡已包含在其中,用筆活潑跳脫。詩又句句切合夏日,不斷利用色彩來表現景物,表達詩人滿足的心情,與夏午本應給人的炎熱與壓抑成鮮明的對比。
詩的表現手法尚有三點可注意:
筆致輕巧空靈:寫庭院,落墨在深深別院;寫榴花,則施以帷簾;寫綠樹,從清陰看出;寫黃鶯,從啼聲聽得,句句從空際著筆,遂構成與晝寢相應的明麗而縹緲的意境。
結構自然工巧:詩寫晝寢,前三句實際上是入睡前的情景,但直至末句才以“夢覺”字挑明,並續寫覺後之情景。看似不續,其實前三句清幽朦朧的氣氛句句都是鋪墊,而“日當午”一語更先埋下晝寢的伏線,待末句挑明,便覺悄然入夢,驟然而醒,風調活潑可喜,避免了質直之病。
風格清而不弱。唐代常建的《題破山寺後院》云:“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形象與此詩一二句相似,但常詩寫出世之想,寂滅之感,這首詩灑脫不羈。歐陽修稱舜欽“雄豪放肆”((祭蘇子美文》),故雖同寫清景,卻能寓流麗俊爽於清邃幽遠之中,清而不弱,逸氣流轉,於王、孟家數外別樹一格。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自見之謂明。韓非及後人《韓非子·喻老》
- 春遊浩蕩,是年年、寒食梨花時節。丘處機《無俗念·靈虛宮梨花詞》
- 行到小溪深處,有黃鸝千百。秦觀《好事近·夢中作》
- 無限春風來海上。便與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蘇軾《減字木蘭花·立春》
- 雖然不如延年妹,亦是當時絕世人。
- 洞庭春溜滿,平湖錦帆張。陰鏗《渡青草湖》
- 殘日東風,不放歲華去。
- 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劉安及其門客《淮南子·說山訓》
-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 倉稟無宿儲,徭役猶未已。韋應物《觀田家》
![夏意原文_夏意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