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達斯皮斯河戰役
公元前330年,曾經驕橫不可一世的波斯帝國,隨著大流士三世的被殺而徹底滅亡。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宣稱大帝,成為“波斯之王”、“亞洲之王”、“王中之王”。但是,戰爭並沒有結束。為肅清盤據在原波斯帝國東部的殘敵,亞歷山大率軍翻過中亞的興都庫什大雪山,攻入巴克特里亞地區(今阿富汗)。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又深入南亞,把遠征軍帶到了他認為是世界盡頭的印度河流域。
亞歷山大是這樣一個人:他的目光永遠是投向遠方,永遠不會滿足於他已經占有的一切,永遠要勝過他知道的對手,哪怕這樣的對手是凡人難以仿效的神明。亞歷山大遠征印度,從軍事的和經濟的角度講,都沒有必要,這只是他雄心勃勃的一次嘗試。因為,在亞歷山大之前,希臘人就相信他們的酒神狄俄尼索斯曾經征服了印度,赫拉克勒斯大力士也到過這裡。當亞歷山大的軍隊到達印度西北部一個叫奈薩的城市時,當地人對亞歷山大說,這座城市的創建者就是狄俄尼索斯,城市是以他的奶媽的名字命名的。亞歷山大聽了這一番話,自然覺得很悅耳,並且他帶上了好多士兵,到處尋訪酒神的遺蹟。據說,城外不遠的邁羅山上長滿了長春藤和月桂。這些希臘人發現了他們好久都沒有見過的熟悉的長春藤,真樂壞了。他們紛紛動手,一面割下藤條編成花環戴到頭上,一面唱著狄俄尼索斯的讚歌,呼喚著這位酒神的名字。
這時的印度西北部,小國林立,相互間爭戰不休。亞歷山大的大軍一到,許許多多的地方首領就主動投靠。即使有幾個小障礙,亞歷山大動動小指頭就解決了。單說印度河的東面有條支流,叫做希達斯皮斯河,河西有個國家,叫太克西拉;河東有個國家,叫波拉伐斯,兩國素來不和,經常發生成爭。
這太克西拉的國王太克西利斯,在亞歷山大尚未渡過印度河時,就親自跑去迎接,表示友好。而一水之隔的波拉伐斯,卻不買亞歷山大的帳。聽得亞歷山大領兵到來,波拉伐斯的國王波拉斯反而在希拉斯皮斯河對岸集結了他全部的兵馬:4000名騎兵,3萬步兵,300輛戰車和200頭戰象,決心阻擋亞歷山大過河。
正是夏天,高山積雪融化,滂沱大雨無休無止。每年的這個季節里,印度大地上的眾多河流都是水深流急的。波拉斯覺得自己的兵力和亞歷山大的不相上下,而且有天險可憑,因此,他對阻擋亞歷山大的進攻信心十足。
亞歷山大聽到這個訊息,一面派人速去印度河邊調運船隻,一面率領部隊開赴希達斯皮斯河,在河西岸紮下了大營。在營地,亞歷山大可以清清楚楚地看清對岸裝備齊備,陣容嚴整的印度軍隊。波拉斯也看到了亞歷山大的主帥營帳,就親自坐鎮在對岸重點防守。亞歷山大仔細觀察了河面和兩岸地形,深知渡河不易,特別是波拉斯本人駐守的這一段河道,根本不可能渡過去。即使他的戰士勇於犧牲,他們的馬也不行;因為波拉斯的大象就在水邊把守著,那些南方的怪模怪樣的龐然大物和它們那怪聲怪氣的吼叫,把來自北方的戰馬嚇壞了,甚至當馬群在河邊飲水時,老遠地瞅見大象,都要嚇得調頭就逃。
渡河要用的船隻很快就運到了,馬其頓的士兵們是把船隻折卸開,大的拆為三段,小的拆為兩段,然後裝上大車運來的。亞歷山大這時把部隊分成好幾部分,悄悄作了一番吩咐,開始行動了。只見希達斯皮斯河西岸,不是騎兵就是步兵,一隊接著一隊往不同方向出發,河面上,他的船隻頻繁地航行。馬其頓軍似乎在尋找著合適的時機和地點,隨時準備渡河。波拉斯不敢疏忽,也帶著象隊在對岸不停頓地來來回回奔走。這樣一連數日,天天如此,馬其頓軍還未過河。波拉斯的人馬已經累得精疲力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