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臥薪嘗膽
吳國和越國是兩個國力相當的鄰國,共同的邊界線又很長,所以歷史上經常發生小規模的衝突,在衝突中互有勝負,但損失都不大。
公元前506年,由於吳國與楚國發生了大規模的戰爭,最後吳國雖然獲勝,但國力卻因戰爭而變得空虛。越國趁虛而入,興兵討伐吳國。在這次戰爭中,吳王闔閭受傷而死,太子夫差接位成為吳王。從此吳國和越國變成世仇。特別是吳王夫差,幾乎時時刻刻都想替父報仇。越國也時刻戒備,以防吳國挑戰。兩國劍拔弩張,相持了近10年。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見時機成熟,任命伍子胥為大將,伯嚭(pǐ)為副將,率軍對越國發動進攻。在這次戰爭中,越國大敗。越王勾踐只得暗中買通吳國的副將伯嚭,同時向吳王夫差獻上美女、白璧和黃金,向吳國求和。
伯嚭以前是吳國大軍事家孫武手下的副將,這人作戰勇敢,立過戰功。但他生性貪財,越王勾踐就利用他這一弱點,托他在吳王夫差面前替越國說情。
有一天,伯嚭上朝後對吳王夫差說:“越國大夫文種代表勾踐來向大王賠罪,望能得到大王的寬恕。”
夫差說:“我現在乘勝追擊,不日就可以攻下越國的都城。他這時候要求講和,哪有這樣的好事。再說我們吳國與越國有不共戴天之仇,我父親就死在他們手上,這個仇,我非報不可!”
伯嚭說:“大王報仇心切,是出於孝道,大王的孝心感動了天地,感動了鬼神,正是神靈相助,這次戰爭我們才大獲全勝。對先王之死,就是我這個做臣子的,又何嘗忘記過。不過,現在越國已經傾其所有,全部貢獻給我們了。我們若是逼得過緊,勾踐一狠心燒了宗廟,殺了妻子兒女,率領殘兵敗將與我們決一死戰,也會給我軍造成很大傷亡。再說,勾踐最後失敗了,他還可以帶上珍寶,投奔別的國家,這樣他既能保全生命,又會找到靠山,到那時候,我們反而什麼也得不到,還會招來仇敵。現在勾踐求和,也不過想保全宗廟,我們答應他,對我們也並沒有什麼不利……”
伯嚭雖然是個武將,但能言善辯,這一番道理,竟然把吳王夫差說得有些動心了。
夫差想了想說:“伯嚭,你說的雖然不錯,不過勾踐是個不講信義的人,他的話不可信。”
伯嚭說:“大王說的極是,不過這一點我也曾經想過,所以我想將勾踐夫婦押到吳國來作人質,把他的命兒控在我們手裡。”
吳王夫差一聽,覺得有理。他召見越國大夫文種,提出要勾踐作人質的苛刻條件。越國若是接受這個條件,只是在形式上保留了國家,實際上等於是亡國了。夫差萬萬沒有想到,這樣的苛刻條件,越國大夫文種竟然接受了。其實這些條件都是文種事先跟伯嚭商量過的。
就在簽訂和約協定時,大將軍伍子胥聞訊趕來了。他對吳王夫差說:“大王!消滅越國,生擒勾踐,毀其宗廟,勝利眼看就要到手,大王卻要跟越國講和,那這場戰爭不是白打了嗎?將士們的血不是白流了嗎?大王,你就是不顧三軍的士氣,你也不能忘記殺父之仇啊!”
伍子胥言詞激烈,夫差聽了心裡有點不快,但是表面上並沒有流露。
這時,伯嚭趕緊對伍子胥說:“大將軍,楚國殺過你的父兄,後來你打敗了楚國,也並沒有把楚國滅掉啊!”
伍子胥說:“楚國殺我父兄,我是個做臣子的,這是私仇,先王死於越國之手,這是國家之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