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本一乘根源有別故說下乘中乘上乘上上乘 教有萬法體性無殊不可取法舍法非法非非法

名勝九華山

對聯全文

上聯:佛本一乘根源有別故說下乘中乘上乘上上乘
下聯:教有萬法體性無殊不可取法舍法非法非非法

對聯備註:

(安徽九華山旃檀林地藏殿)

參考注釋

一乘

(1).古時一車四馬謂乘,故凡物之四數皆名一乘。《管子·乘馬》:“一乘者,四馬也。”《儀禮·既夕禮》:“翭矢一乘,骨鏃短衛。” 鄭玄 註:“四矢曰乘。”

(2).表數量。用於馬、車、轎子等。《左傳·昭公二十年》:“使 祝鼃 寘戈於車薪以當門,使一乘從 公孟 以出。”《漢書·馬援傳》:“賜 援 兵車一乘,朝見位次九卿。”《新唐書·陸長源傳》:“吾祖罷 魏州 ,有車一乘,而圖書半之,吾愧不及先人。”《兒女英雄傳》第十三回:“河台早把自己新得的一乘八人大轎並自己新作全副執事送來。”京劇《鎖麟囊》第十三場:“那日 春秋亭 中避雨,就是你一乘花轎,還有第二?”

(3).古以方六里為一乘之地。《管子·乘馬》:“方六里,一乘之地也;方一里,九夫之田也。”按,方六里,即六里見方,亦即三十六平方里。

佛教語。謂引導教化一切眾生成佛的唯一方法或途徑。《法華經》首倡此說。乘,指車乘,比喻能載人到達涅槃境界。《法華經·方便品》:“十方佛土之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説。” 唐 玄奘 《謝敕賚經序啟》:“搜揚三藏,盡龍宮之所儲;研究一乘,窮 鷲嶺 之遺旨。” 唐 白居易 《愛詠詩》:“辭章諷詠成千首,心行歸依向一乘。”我國佛教宗派如 華嚴宗 等對此還有一些說法。參見“ 一乘顯性教 ”。

根源

(1) [root]∶使事物發生的根本原因

錯誤的根源

(2) [rise from;originate from]∶起源(於);發生(於)

經濟危機根源於資本主義制度

下乘

(1) [nag; inferior horse]∶劣馬,品質低劣的馬;下等馬

(2) [inferior scholarship]∶淺近的學理;平庸的學問

(3) [inferior work] ∶下品,下等

(4) [Hinayana]∶佛教中較保守的一個小宗派,主要流傳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和高棉等地,信奉巴利文佛教經典,認為通過自律齋戒和虔誠默禱,即可成為羅漢

中乘

(1).兩匹馬駕的車。《左傳·哀公十七年》“ 良夫 乘衷甸,兩牡” 唐 孔穎達 疏:“甸即乘也……衷,中也。蓋以四馬為上乘,兩馬為中乘。大事駕四,小事駕二,為等差故也。”

(2).中等的馬。 明 劉基 《郁離子·千里馬》:“北土純色者為上乘,居 天閒 ,以駕王之乘輿。其厖為中乘,居內廄,以備乘輿之闕。”

宗教名詞。佛家以“緣覺乘”為“中乘”,道家以“洞玄部”為“中乘”。詳“ 三乘 ”。

上乘

(1) [superior]∶上品;上等

上乘佳作

(2) [Great Vehicle]∶佛教用語,即大乘,一般借指高妙的境界或上品

諸父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彼乘名為大乘,名為上乘。——《寶積經》

上上乘

等級最高的。 清 黃景仁 《黃山尋益然和尚塔不得偕邵二雲作》詩:“大覺上上乘,立腳宜堅牢。”

法體

敬稱僧人之身。 宋 蘇軾 《答南華明老》之二:“專使惠手書,具聞別後法體安穩為慰。” 明 黃溥 《閒中今古錄》:“我亦作一偈送汝曰:‘ 江 南竹,巧匠作為籠。留與吾師藏法體,碧波深處伴蛟龍。方知色是空。’”

無殊

[have no difference] 沒有特別之處

不可

(1)

[should not]∶不可能;不可以

兼與藥相粘,不可取。——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

(2)

[must not]∶決不能,必須

勢力眾寡不可論。——《資治通鑑》

不可一概而論

(3)

[simply must]∶與“非”搭配,表示必須或一定

今天這個會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取法

[take as one's model] 效法

非法

[illegal;unlawful] 不合法

非法手段

非法的行為

非非

(1).謂否定應該否定的事物。非所當非,不是就是不是。《荀子·修身》:“是是非非謂之知。” 楊倞 註:“能辨是為是,非為非,謂之智也。”《鬻子·撰吏五帝三王傳政乙》:“故非非者行是,惡惡者行善,而道諭矣。” 宋 蘇軾 《劉壯輿長官是是堂》詩:“非非近乎訕,是是近乎諛。” 元 馬致遠 《陳摶高臥》第三折:“是是非非無盡期,好教我戰戰兢兢睡不美。”

(2).並非錯誤。 三國 魏 嵇康 《釋私論》:“然事亦有似非而非非,類是而非是者,不可不察也。”

(3).猶言大不以為然。 唐 元結 《自述三篇序》:“ 元子 初習靜於 商餘 ,人聞之非非曰:‘此狂者也。’見則茫然。” 清 李漁 《慎鸞交·耳醋》:“非非,不信道床頭食,恁般甜美,值得去爭腆奪肥。”

(4).“非非想”的略語。 宋 蘇軾 《見和仇池》:“上窮非想亦非非,下與風輪共一痴。” 明 陳汝元 《金蓮記·詬奸》:“聞道故人天外去,非非想後復非非。”參見“ 非想非非想處天 ”。

(5).喻不切實際的幻想。 沉礪 《再迭前韻示劍華》:“莫道南薰能解慍,瑤琴三尺譜非非。”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