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魏書·文帝紀第二》原文及翻譯

三國志

原文:

文皇帝諱丕,字子桓,武帝太子也。太祖崩,嗣位為魏王。漢帝以眾望在魏,乃召群公卿士,告祠高廟,使兼御史大夫張音持節奉璽綬禪位。庚午,王升壇即阼,改延康為黃初,大赦,二年春乙亥,令郡國口滿十萬者,歲察孝廉一人;其有秀異,無拘戶口,夫人甄氏卒,日有食之,有司奏免太尉,詔曰:“災異之作,以譴元首,而歸過股肱,豈禹、湯罪己之義乎?其令百官各虔厥職,後有天地之眚,勿復劾三公。”三年春,鄯善、龜茲、于闐王各遣使奉獻,詔曰:“西戎即敘,氐羌來王,詩、書美之。頃者西域外夷並款塞內附,其遺使者撫勞之”是後西域遂通。初,帝聞備兵東下,與權交戰,樹柵連營七百餘里,謂群臣,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此兵忌也,孫權上事今至矣。後七日,破備書到,秋七月,冀州大蝗,民飢,使尚書杜畿持節開倉廩以振之,九月甲午,詔曰:“夫婦人與政亂之本也自今以後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以此詔傳後世若有背違天下共誅之”冬十月甲子,表首陽山東為壽陵,曰:“昔堯葬谷林,通樹之,禹葬會稽,農不易畝,故葬於山林,則合乎山林。封樹之制,非上古也,吾無取焉。無施葦炭,無藏金銀銅鐵,一以瓦器。”五年春,立太學,制五經課試之法,置春秋穀梁博士。六年春,遣使者循行許昌以東盡沛郡,問民所疾苦,貧者振貸之。行幸召陵,通討虜渠。辛未,帝為舟師東征,七年五月丙辰,帝疾篤,盡遣後宮昭儀已下歸其家,丁巳,帝崩,時年四十,初,帝好文學,以著述為務,自所勒成垂百篇。又使諸儒撰集經傳,隨類相從,凡千餘篇。
(節選自《三國志·魏書·文帝紀第二》)

譯文/翻譯:

魏文帝名丕,字子桓,魏武帝曹操的太子。太祖死後,他繼位為魏王。漢獻帝因人心歸屬於魏,便召集文武百官,在漢高祖廟祭告。派御使大夫張音拿著符節、捧著玉璽把皇位禪讓給魏王。二十八日,魏王登上祭壇,接受了皇位的禪讓,把年號延康改為黃初,並大赦天下。黃初二年(221)正月,詔令各郡國凡是人口滿十萬,每年推舉孝廉一人;其中有優秀卓越之人,不受人口限制。文帝夫人甄氏去世,出現了日蝕,官吏奏請免去太尉之職,文帝下詔說:“天有不祥之兆,是對元首的譴責,現在卻歸罪大臣,難道是大禹、商湯歸罪於自己的道理嗎?特令文武百官小心虔誠地各盡其職,以後凡屬自然災害,不要再彈劾三公。”黃初三年(222)春天,鄯善、龜茲、于闐各族首領都派使臣來進獻貢品,文帝下詔說:“從前西戎各國臣服,氐族、羌族來朝稱臣,《詩》《書》都稱頌此事。現在西域各族都來叩開邊塞大門依附我們,特此派使者去慰勞安撫。”從此以後便與西域通好。當初,文帝聽說劉備大軍東下,與孫權交戰,圍柵欄連線營寨七百多里,對群臣說:“劉備不懂兵法,難道有用七百里連營抵抗敵軍的嗎?這是兵家大忌。孫權的捷報馬上就要到了。”七天后,孫權打敗劉備的奏書果然到了。這一年秋天七月,冀州發生大的蝗蟲災害,民不聊生,文帝派尚書杜畿拿著符節到各地開倉放糧,賑濟饑民。九月三日,文帝下詔說:“婦人參政,是動亂的本源。從今以後,群臣有事不得對太后奏說,外戚不能在朝中擔任重將權臣,也不能無功而被封王封侯;把這條法令傳給後世,如果有人違背了,天下共誅之。”這年十月三日,選定首陽山東側為壽陵,說:“遠古堯葬在谷林,周圍都是茂密的樹木,禹葬在會稽,農夫安心地耕種,因為葬在山林中,與山林融為一體。我不採用聚土造墳、植樹為記的做法,因為它不是上古之制。不要放防腐的灰炭,也不要把金、銀、銅、鐵等作為陪葬品,全部用陶器。黃初五年(224)春天,設立太學,制定五經課試法,設定《春秋穀梁》博士。黃初六年(225)春,文帝派遣使者從許昌以東巡視各地,一直到沛郡,尋訪百姓疾苦,對貧苦的人給予賑濟和借貸。文帝到達召陵,修通討虜渠。二十四日,文帝親領戰艦東征。黃初七年五月十六日,文帝病重,把後宮中昭儀以下的嬪妃遣送回家。十七日,文帝駕崩,年四十歲。當初,文帝愛好文學,以著述為業,自己創作作品近百篇。又命令眾儒生收集經傳,按類排列,共一千多篇。
《三國志·魏書·文帝紀第二》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三國志·魏書·文帝紀第二》原文及翻譯0
《三國志·魏書·文帝紀第二》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