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珪,字禹玉,成都華陽人”閱讀答案解析及翻譯

王珪,字禹玉,成都華陽人。舉進士甲科,通判揚州。吏民皆少矽,有大校熳不謹,摔置之法。王倫犯淮南,珪議出郊掩擊之,賊遁去。召直集賢院,為鹽鐵判官、修起居注。接伴契丹使,北使過魏,舊皆盛服入。至是,欲便服,妄雲衣冠在後乘。珪命取授之,使者愧謝。遂為賀正旦使。進知制誥、知審官院,為翰林學士、知開封府。遭母憂,除喪,復為學士,兼待讀學士。
嘉祐立皇子,中書召珪作詔,珪曰:“此大事也,非面受旨不可。”明日請對,曰:“海內望此舉久矣,果出自聖意乎?”仁宗曰:“朕意決矣。”珪再拜賀,始退而草詔。歐陽修聞而嘆曰:“真學士也。”
始,珪之請對而作詔也,有密譖之者。英宗在位之四年,忽召至蕊珠殿,傳詔令兼端明殿學士,錫之盤龍金盆,諭之日:“秘殿之職,非直器卿予翰墨間,二府員缺,即出命矣。曩有讒口,朕今釋然無疑。”珪謝曰:“非陛下至明,臣死無日矣。”
元豐官制行,由禮部侍郎超授銀青光祿大夫。五年,正三省官名,拜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以蔡確為右僕射。先是,神宗謂執政曰:“官制將行,欲新舊人兩用之。”又曰:“御史大夫,非司馬光不可。”珪、確相顧失色。珪憂甚不知所出確曰陛下久欲收靈武公能任責則相位可保也珪喜謝確帝嘗欲召司馬光,珪薦俞充帥慶,使上平西夏策。珪意以為既用兵深入,必不召光,雖召,將不至。已而光果不召。永樂之敗,死者十餘萬人,實珪啟之。
八年,帝有疾,珪白皇太后,請立延安郡王為太子。太子立,是為哲宗。進矽金紫光祿大夫,封岐國公。五月,卒於位,年六十七。特輟朝五日,賻金帛五千,贈太師,謚日文恭。賜壽昌甲第。 
(節選自《宋史·王珪傳》,有刪改)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珪憂甚/不知所出/確日/陛下久欲收靈武公/能任責/則相位可保也/珪喜/謝確/
B.珪憂甚/不知所出/確日/陛下久欲收靈武/公能任責/則相位可保也/珪喜/謝確/
C.珪憂甚/不知所出確/日/陛下久欲收/靈武公能任責/則相位可保也/珪喜/謝確/
D.珪憂甚/不知所出/確日/陛下久欲收/靈武公能任責/則相位可保也/珪喜/謝確/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會試考取後通過中央政府最後一級考試的人稱為進士。
B.除喪,古代居喪期穿喪服。古時官員遇父母去世,須辭官守喪。期滿後才可復職。
C.超授,升遷,亦指越等授官。“進知制誥”中的“進”在文中指“晉升’9‘‘提拔任用”。
D.卒,古代指大夫死亡。王珪為金紫光祿大夫,封岐國公。所以他的死被稱為“卒”。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王珪擔任揚州通判時,很多官吏和百姓都小看他,有個大校對他態度十分輕慢,王珪將他捉拿伏法。
B.王珪做事堅持原則。嘉祐年間確立太子,中書召王珪起草詔書。王珪認為須當面接受聖旨。得到仁宗答覆才起草。被歐陽修高度稱讚。
C.王珪妒嫉司馬光受寵。他擔憂司馬光受寵而威脅自己的相位,於是聽從蔡確的計謀讓司馬光不奉召,造成永樂兵敗,死者十餘萬人。
D.王珪擁立哲宗受到優待。神宗患病,王珪請求擁立哲宗。王珪被賞官封爵。死時,哲宗特意停止上朝,追贈太師,賜予上等住宅。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至是,欲便服,妄雲衣冠在後乘。珪命取授之,使者愧謝。(5分)
(2)“曩有讒口,朕今釋然無疑。”珪謝曰:“非陛下至明,臣死無日矣。”(5分)
參考答案
10、B
11、B
12、C
13、(1)到這時,使者想穿著便服進入,並謊稱衣帽都在後面的車裡。王珪讓使者取來給他,使者慚愧道歉。
(2)以前有人進讒言,朕今天全部消除都沒有任何懷疑了。王珪跪謝說:“不是陛下十分英明,我就活不了幾天了。
“王珪,字禹玉,成都華陽人”閱讀答案解析及翻譯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王珪,字禹玉,成都華陽人”閱讀答案解析及翻譯0
“王珪,字禹玉,成都華陽人”閱讀答案解析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