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論衡》之《逢遇》(二)原文及翻譯

王充《論衡》

原文:

 或以賢聖之臣,遭欲為治之君,而終有不遇,孔子、孟軻是也。孔子絕糧陳、蔡,孟軻困於齊、梁,非時君主不用善也,才下知淺,不能用大才也。夫能御驥騄者,必王良也;能臣禹、稷、皋陶者,必堯、舜也。御百里之手,而以調千里之足,必有摧衡折軛之患;有接具臣之才,而以御大臣之知,必有閉心塞意之變。故至言棄捐,聖賢距逆,非憎聖賢,不甘至言也。聖賢務高,至言難行也。夫以大才幹小才,小才不能受,不遇固宜。 ——《論衡》第一卷逢遇篇

譯文/翻譯:

有的賢明聖潔的臣子,也遇上了想把國家治理好的君主,然而最終也有不受重用的,孔子、孟軻就是這樣的人。孔子在陳國與蔡國途中斷糧,孟軻在齊國和魏國受困,不是君主不肯重任用賢臣,而是他們才能低下智力淺薄,沒有能力任用具有大德大智之才。能夠駕御千里馬的,一定是王良這樣駕御駿馬的能手;能夠任用大禹、后稷、皋陶為大臣的,必定是堯、舜這樣的聖君。只能駕御日跑百里劣馬的人,而要他去駕御千里良馬,必定有毀壞衡木折斷軛木的災難;只具有使用備位庸碌臣子的才能,卻用他去駕御賢德大臣的大智,大臣一定會有才智受壓抑遭閉塞的變化。所以,至理箴言被拋棄,聖賢之人遭拒斥,並非是君主憎惡聖賢,不樂意聽高明意見,而是聖賢追求的太高遠,高明的意見難以實行。才能大的人去求才能小的人的任用他,才能小的不可能接受,因此大才不受重用本來就應該這樣啊。
王充《論衡》之《逢遇》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王充《論衡》之《逢遇》(二)原文及翻譯0
王充《論衡》之《逢遇》(二)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