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齊書·顧歡傳》原文及翻譯

南齊書

原文:

顧歡,字景怡,吳郡鹽官人也。祖赳,晉隆安末,避亂徙居。歡年二十餘,從豫章雷次宗諮玄儒諸義。母亡,水漿不入口六七日,廬於墓次,遂隱遁不仕。於剡天台山開館聚徒,受業者常近百人。歡早孤,每讀《詩》至“哀哀父母”,輒執書慟泣,學者由是廢《蓼莪篇》不復講。太祖輔政,悅歡風教,征為楊州主簿,遣中使迎歡。及踐阼,乃至。歡稱“山谷臣顧歡”,上表曰:“臣聞舉網提綱,振裘持領,綱領既理,毛目自張。然則道德綱也物勢目也上理其綱則萬機時序下張其目則庶官不曠是以湯武得勢師道則祚延秦項忽道任勢則身戮伏願稽古百王,斟酌時用,不以芻蕘棄言,不以人微廢道,則率土之賜也,微臣之幸也。臣志盡幽深,無與榮勢,自足雲霞,不須祿養。陛下既遠見尋求,敢不盡言。言既盡矣,請從此退。”上詔曰:“朕思弘治道,佇夢岩濱,旰食縈懷。吳郡顧歡,至自丘園,能獻書金門,薦辭鳳闕,辨章治體,有協朕心。今出其表,外可詳擇所宜,以時敷奏。”歡東歸.上賜麈尾、素琴。永明元年,詔征歡為太學博士,不就征。佛道二家,立教既異,學者互相非毀。歡論之曰:“器既殊用,教亦異施。佛是破惡之方,道是興善之術。興善則自然為高,破惡則勇猛為貴。佛跡光大,宜以化物;道跡密微,利用為己。優劣之分,大略在茲。”
歡晚節服食,不與人通。每旦出戶,山鳥集其掌取食。初元嘉末,出都寄住東府,自知將終,賦詩言志云:“精氣因天行,遊魂隨物化。”卒於剡山,時年六十四。還葬舊塞,木連理出墓側。
(節選自《南齊書·顧歡傳》

譯文/翻譯:

顧歡,字景怡,是吳郡鹽官人。祖父顧赳,在晉朝隆安末年,為躲避戰亂遷徙定居在吳郡鹽官。顧歡二十多歲時,跟從豫章的雷次宗學習玄學和儒學的各種道理。母親去世,他連續六七天一 口水都沒喝,在母親的墳墓旁蓋起一間草廬為母親守墓,於是隱居起來不再走入仕途。在剡溪邊的天台山(在浙江天台縣境內)開設學館,聚徒講學,前來接受教育的有近百人。顧歡早就成了孤兒,每當讀《詩經》讀到“哀哀父母”時,總要拿著書悲痛地哭泣,學習的人因此放棄《蓼莪篇》,不再讓老。
太祖(蕭道成)輔佐政事,對顧歡通過詩歌教育教化百姓的方式非常喜歡,徵召他擔任揚州主簿,派宮中的特使迎接顧歡。他到太祖登上皇位時,才到任。顧歡稱自己為“山谷臣顧歡”,上表說:“臣聽說想拉起漁網要提漁網的總繩,抖動皮大衣要抓住大衣的領子,總繩、衣領處理好了,皮衣上的毛、漁網上的細孔自然就會張開。既然這樣,那么道德就是綱,事物的具體表現及發展趨勢就是目。上面理順其綱領性的東西,那么各種事務就會按照合理的順序進行;下面處理好具體的事物,那么百姓和官員就不會荒廢自己的事業。因此商湯王、周武王得到天下而師從正道,那么他們的基業就會綿延不絕。秦始皇、項羽不重視正道,任意使用手中的權勢,結果身遭殺戮。臣希望陛下查考歷代先王的治國之道,仔細斟酌運用到當今的治理中。不因為是割草打柴人說的而廢棄他的意見,也不因進言者身份低微而廢棄他講的道理,那么這就是天下百姓的福分,微臣的萬幸了。臣的志向全在深山幽谷之中,不想參與獲得榮耀和權勢的事情,自己滿足於雲霞輝映的山間野食,不需要俸祿的供養,陛下既然從很遠的地方尋到我,並召見我,我怎敢不全部說出我的真心話?臣的話說完了,請求就此退隱。”皇上下詔說:“朕思考著光大治國之道,長期以來夢想著能像武丁在傅岩遇到傅說,周文王在渭河邊遇到姜尚那樣遇到賢臣,這件事情始終縈繞心頭,以至於吃不下飯。吳郡的顧歡來自鄉村,能夠獻書於天子之門,進言於朝廷之上,辯析明白了治國之道,對朕的想法很有幫助。現將他的奏表發往各處,朝外官員可以詳細地選擇認為適宜的內容選用,按時上奏給朕。”顧歡東歸,皇上賜給他麈尾、素琴。永明元年,皇上下詔徵召顧歡擔任太學博士,沒有應徵。佛道兩家確立的教義不同,兩派的學者互相否定詆毀對方。顧歡論述這件事說:“既然器具都有不同的用途,宗教也有不同的功用。佛教是破除xie6*惡的方法,道教是興盛良善的法術。興盛良善,則將取法自然作為最高準則,破除xie6*惡,則將勇猛進取作為最可貴的品質,佛教的事業公開宏大,適宜教化萬物,道教的事業邃密而微妙,利於自己修身養性。二者孰優孰劣,大體上就在於此。”
顧歡晚年按道教方式進行修煉,不與人交往。每天早上出門,山中的鳥兒就聚集在他的手掌上啄食。當初元嘉末年離開都城時,就寄住在東府。他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就賦詩言志道:“精氣因天行,遊魂隨物化。”在剡山去世,時年六十四歲。歸葬在舊墳中,有連理樹長出在墳墓旁。
《南齊書·顧歡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南齊書·顧歡傳》原文及翻譯0
《南齊書·顧歡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