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栻《原游東山記》原文及翻譯

張栻
原游東山記
張栻

原文:

歲戊寅夏四月己亥,弋陽方疇、廣漢張栻酌餞東平劉芮於永之東山。久雨新霽,天朗氣清,步上絕頂,山色如洗。相與置酒於僧寺之西軒,俯仰庭戶,喟然而嘆,曰:“噫嘻!此前相范公忠宣之故居也!”坐客皆悚然,起而問之。
零陵張公飾曰:“公居此時,某始年十三四。某之先人辱為公客,故某亦得侍公。公時已苦目疾,手執寸許玉,用以摩按。某未之識也,則亟視之。旁有小兒誑曰: ‘此石也。’公愕然曰:‘非也,此之謂玉。’嗚呼!公存誠,至於不欺孺子,則公之氣象可想見矣。”坐客皆咨嗟。
公飾又曰:“公居此西偏,為屋僅三十楹,蓋與寺僧鄰也。諸孫皆尚幼,它日與寺僧戲,僧愚無知,至相詬罵,直行過公前,語微及公。公漠然,若不聞見者。明日,僧大悔,慚跼蹐,詣求謝,亦卒無一言,待之如初。永之士間有得進見公者,公循循親加訓誘。一日坐定,有率爾而問曰:‘范某於相公為何親?’蓋斥文正公之名。時二子正平、正思侍旁,悚汗恐懼。公蹙額,久而曰:‘先公也。’言者大恐。已而,復以溫詞慰其心,後亦與相見不絕。公之度量,雖曰天與,其亦學以成之歟?”
於是,坐客相與言,曰:“江山如昔,公不可得而復見矣。而有如公飾者,尚及見。所記之詳如此,豈易得哉?而斯軒也,經兵火煨燼之餘,屹然獨存;吾曹晚生,亦與聞公之言行,又豈偶然哉!”
抑嘗記:栻庚午歲來永時,寺僧有法賢者,年八十餘矣,為栻言:“范丞相居此,某時為沙彌,每見公遇朔望,必陳所賜書及賜物,列於堂上,率家人子弟再拜,伏閱。”嗚呼!公之不忘君父至此。所謂“在廟堂之上,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文正公之心,公得之矣!
選自《三湘紀勝》,有刪節。
【注釋】東山:在古零陵城東。東山之上,現有高山寺,始建於唐代中期。宋哲宗時尚書右仆謝(宰相)范純仁(范仲淹次子,死後謚忠宣)謫居永州時曾寄寓該寺。

譯文/翻譯:

戊寅年(公元1158年)夏季四月己亥日,弋陽的方疇、廣漢的張栻在永州的東山為東平的劉芮飲酒餞行。久雨過後,天氣晴朗,我們攀上山頂,縱目四望,山色如洗,心曠神怡。我們一起把酒食安置在寺廟西邊的房間,四顧庭院與門戶,喟然長嘆,說:“啊,這裡就是前丞相范宣公的故居啊!”在座的客人都驚疑不定,站起來詢問詳情。
零陵的張公飾說:“忠宣公居住在這裡的時候,我才十三四歲。先父承蒙忠宣公抬愛,為他們家服務,所以我也有機會侍奉忠宣公。忠宣公那時眼睛已病得很厲害,手裡拿著一塊一寸左右的玉塊,用它來按摩。我不認識這個東西,就多次地去看它。旁邊有個小孩故意騙人說:“這就是一塊石頭。”忠宣公很驚訝地說:‘不對,這叫玉。’唉,忠宣公心存誠信,到達了連小孩都不欺騙的程度,那么忠宣公的氣概可想而知了。”在座的人都讚嘆不已。
張公飾又說:忠宣公居住在這個西邊的偏房裡,房子很小,跟寺廟裡的和尚相鄰很近。幾個孫子還很小,有一天孫子與寺里的和尚玩耍,和尚不知道忠宣公是前宰相,和忠宣公的孫子互相辱罵,正好從忠宣公跟前經過,話語中還暗暗地牽扯到忠宣公。忠宣公很淡然地對待,好像沒有聽見一樣。第二天,和尚非常後悔,慚愧拘束很不自然,到他家裡來謝罪,忠宣公最終也沒有說一句多餘話,還像當初一樣對待他們。永州的讀書人有時有見到忠宣公的,忠宣公循循善誘,親自加以教導。有一天,剛剛坐定,有人輕率冒失地問道:“范某某和您是什麼親戚關係呢?”竟然直呼范文正公的姓名。當時忠宣公的兩個兒子在旁服侍,驚恐害怕得汗都冒出來了。忠宣公皺著眉頭,很久才說:‘是我已去世的父親。’輕率說話的人非常恐懼。過了一會兒,忠宣公又以溫婉的言辭安慰他,以後也一直跟他保持著聯繫。忠宣公的氣概度量,雖然說有上天賦予的因素,大概也是靠後天的學習修養磨練而成的吧。
於是,在座的各位一齊說:江山還和從前的一樣,可是忠宣公卻無緣再見到了。像張公飾他們,還能夠有幸見到。他們記得的細節還這樣詳盡,豈是容易做到的?而這房子,經過戰火焚毀之後,還能獨自保存至今,屹然不倒;我們這些晚生後輩,也能夠聽到忠宣公的事跡,又哪裡是偶然巧合的呢?
不過我曾經寫過以下文字:張栻庚午年(公元1150年)來到永州時,寺廟裡有個叫法賢的和尚,八十歲了,對我說:范丞相居住在這裡的時候,我是個小和尚,經常看見忠宣公每逢農曆的初一和十五,一定把皇上賜與的書信及實物陳列,擺在正堂之上,率領家人與子弟,拜兩拜,匍匐著閱覽。唉,忠宣公不忘忠君愛國到達這樣的境界啊!范仲淹所說的“在朝廷任職,就為百姓的疾苦擔憂;在遙遠的鄉間,就為君王的社稷擔憂”,范文正公的思想,忠宣公真正繼承了啊!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張栻《原游東山記》原文及翻譯0
張栻《原游東山記》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