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潘耒傳》原文及翻譯

清史稿

原文:

潘耒,字次耕,吳江人。生而奇慧,讀書十行並下,自經史、音韻、算數及宗乘之學,無不通貫。康熙時,以布衣試鴻博,授檢討,纂修《明史》。上書總裁言要義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證精職任分而義例一秉筆直而持論平歲月寬而卷帙簡總裁善其說令撰食貨志兼他紀傳,自洪武以下五朝稿皆所訂定。尋充日講起居注官,修《實錄》、《聖訓》。嘗應詔陳言,謂:“建言古無專責,梅福以南昌尉言外戚,柳伉以太常博士言程元振,陳東以太學生攻六賊,楊繼盛以部曹劾嚴嵩。本朝舊制,京官並許條陳。自康熙十年憲臣奏請停止,凡非言官而言事為越職。夫人主明目達聰,宜導之使言。今乃禁之,豈盛世事?臣請弛其禁,俾大小臣工各得獻替,庶罔上行私之徒,有所忌而不敢肆。於此輩甚不便,於國家甚便也。其在外監司守令,遇地方大利弊,許其條奏。水旱災荒,州縣官得上聞。如此,ze6*民間疾苦無不周知矣。”更請許台諫官得風聞言事,有能奮擊奸回者,不次超擢,以作敢言之氣。二十三年,分校禮闈,稱得士,名益甚。既以布衣進,齒最少,又傲睨不能容人,因此忌者頗眾。議起,坐浮躁降調,遂歸。
耒有至性,初被征,辭以母老,不獲命,乃行。既除官,三牒吏部以獨子請終養,卒格於議不果歸。逮居喪,哀毀骨立。少受學同郡徐枋、顧炎武。枋歿,睭恤其孤孫,而刻炎武所著書,師門之誼甚篤焉。四十二年,聖祖南巡,復原官。大學士陳廷敬欲薦起之,力辭而止。平生嗜山水,登高賦詠,名流折服。有《遂初堂集》。又因炎武《音學五書》為《類音》八卷。炎武復古,耒則務窮後世之變雲。當時詞科以史才稱者,汪琬、吳任臣及耒為最著。
(選自《清史稿·列傳二百七十一》,有刪改)

譯文/翻譯:

潘耒,字次耕,是吳江人。天生異常聰慧,讀書一目十行,從經史、音韻、算數到佛教知識,沒有不精通的。康熙時,以平民身份參加鴻博考試,被授予檢討的官職,編輯修訂《明史》。他曾給總裁上書。提出編纂史書的八個重要原則:“應當廣泛搜羅採集,考證精當:分工明確而主旨、體例統一;書寫歷史不隱瞞、不誇大,真實地反映情況,發表議論要公正;所記時間要長,文字要簡短。”總裁認為他的觀點很好,讓他撰寫《食貨志》,兼及其他紀傳體史書,從洪武以下五任皇帝的史稿都是潘耒修編定稿的。不久擔任皇帝身邊的日講起居注官,修訂《實錄》、《聖訓》。潘耒曾應皇帝的詔命進言,說:“向皇帝進言自古就沒有專門的職責,梅福憑南昌尉的身份進言外戚,柳伉憑太常博士的身份進言程元振,陳東憑太學生的身份攻訐六賊,楊繼盛憑部屬的身份彈劾嚴嵩。我朝有舊規定,京官允許向皇帝進言。從康熙十年憲臣上奏請求停止後,凡不是言官卻向皇帝進言的都視為逾越職權。皇帝您目明耳聰,應當引導群臣讓他們敢於進言。現在竟然下令禁止,難道這是安定興盛的朝代所應該做的事嗎?臣請求放鬆禁令,讓大小臣子們都能夠進言勸諫,或許那些欺君罔上專為私利的人,就會有所顧忌而不敢肆意妄為。這樣做對於這些人是很不利的,但是對於國家卻非常有利。
那些在朝廷外做地方官的,遇到地方上有大的利益與弊病,允許他們上奏。水旱災荒,州縣官要向上報告。像這樣,那么民間百姓的疾苦就都知道了。”又請求允許台諫官可以根據傳言進諫,有能夠奮力抗擊奸惡邪僻的人,可以不按照規定越級提拔,來振作敢於進諫的風氣。康熙二十三年,主持禮部考試,被稱譽為善於得士,名聲更加顯著。潘耒憑平民的身份任官,年齡最小,又輕慢不能容人,因此忌恨他的人很多。非議的聲音漸起,因行事浮躁的罪名而降職外調,於是歸鄉。
潘耒性情誠摯純厚,當初被徵召,他以母親年老推辭,沒有被批准,於是赴任。被授予官職之後,三次上書吏部以自己是獨子請求歸鄉奉養母親,最終沒有被批准而無法歸鄉。等到母親去世守喪時,因為過分悲傷而異常消瘦。年少時求學於同郡的徐枋、顧炎武。徐枋去世後,周到地撫恤徐枋的孤孫,刻印了顧炎武所著的書籍,對老師的感情很深。康熙四十二年,皇帝南巡,潘耒恢復原來的官職。大學士陳廷敬想推薦起用他,潘耒極力推辭而作罷。潘耒平生嗜好山水,登高賦詩吟詠,名流常被他折服。著有《遂初堂集》。又沿襲顧炎武《音學五書》而寫了《類音》八卷。顧炎武主張復古。潘耒卻主張變革。當時博學宏詞科以史才被稱道的,汪琬、吳任臣及潘耒最為出名。
《清史稿·潘耒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清史稿·潘耒傳》原文及翻譯0
《清史稿·潘耒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