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應劭傳》原文及翻譯

後漢書

原文:

應劭字仲遠。少篤學,博覽多聞。靈帝時舉孝廉,辟車騎將軍何苗掾。中平二年,漢陽賊邊章、韓遂與羌胡為寇,東侵三輔,時遣車騎將軍皇甫嵩西討之。嵩請發烏桓三千人。北軍中候鄒靖上言:“烏桓眾弱,宜開募鮮卑。”事下四府,大將軍掾韓卓議,以為“烏桓兵寡,而與鮮卑世為仇敵,若烏桓被發,則鮮卑必襲其家。烏桓聞之,當復棄軍還救。非唯無益於實,乃更沮三軍之情。鄒靖居近邊塞,究其態詐。若令靖募鮮卑輕騎五千,必有破敵之效。”劭駁之曰:“鮮卑隔在漠北,犬羊為群,無君長之帥,廬落之居,而天性貪暴,不拘信義,故數犯障塞,且無寧歲。唯至互市,乃來靡服。苟欲中國珍貨非為畏威懷德計獲事足旋踵為害臣愚以為可募隴西羌胡守善不叛者簡其精勇多其牢賞。太守李參沉靜有謀,必能獎厲得其死力。”韓卓復與劭相難反覆。於是詔百官大會朝堂,皆從劭議。三年,舉高第,再遷,六年,拜太山太守。初平二年,黃巾三十萬眾入郡界。劭糾率文武連與賊戰,前後斬首數千級,獲生口老弱萬餘人,輜重二千兩,賊皆退卻,郡內以安。興平元年,前太尉曹嵩及子德從琅邪入太山,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謙素怨嵩子操數擊之,乃使輕騎追嵩、德,並殺之於郡界。劭畏操誅,棄郡奔冀州牧袁紹。建安二年,詔拜劭為袁紹軍謀校尉。時始遷都於許,舊章堙沒,書記罕存。劭慨然嘆息,乃綴集所聞,著《漢官禮儀故事》,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劭所立。撰《風俗通》,以辯物類名號,釋時俗嫌疑。文雖不典,後世服其洽聞。凡所著述百三十六篇。又集解《漢書》,皆傳於時。後卒於鄴。 
(節選自《後漢書·應劭傳》) 

譯文/翻譯:

應劭字仲遠。少年時好學,博覽多聞。靈帝時被舉為孝廉,召任車騎將軍何苗的掾吏。中平二年,漢陽賊邊章、韓遂與羌胡一起為寇犯邊,向東侵入三輔,當時(朝廷)派車騎將軍皇甫嵩向西討伐他們。皇甫嵩請求調發烏桓族三千人(配合作戰)。北軍中候鄒靖上書道:“烏桓之兵勢弱,應公開招募鮮卑。”事情下到四府討論,大將軍掾韓卓提議,認為“烏桓兵少,而與鮮卑世代為仇敵,如果烏桓被徵調,那么鮮卑一定會襲擊他們的家園。烏桓聽說了,一定又會放棄作戰回去救援。不只是對事情沒有益處,而且還影響三軍的情緒。鄒靖住在邊境附近,了解他們的虛偽欺詐。如果讓鄒靖募鮮卑輕騎五千,肯定有破敵的效果。”應劭反駁他道:“鮮卑遠在漠北,像狗和羊那樣結成群,沒有君長的統帥,沒有定居的房屋,而且天性貪婪can6*暴,不講信義,所以數次進犯邊塞,而且從不安寧。只有到了開互市的時候,才來歸服。他們只是想得到中國的珍寶財物,並不是因為害怕威嚴和懷念恩德。計謀得逞、要求滿足後,轉過身便又為害。臣覺得可以招募隴西羌胡中能夠遵守善行而不背叛的人,挑選其中精銳勇敢的人,增加對他們的賞賜。太守李參沉靜而有謀略,必能通過獎勵讓他們效死力。”韓卓又與應劭互相反覆辯論。於是(朝廷)詔令百官齊聚朝堂,(大家)都同意應劭的看法。三年,應劭被推舉為高第,再次升遷,六年,拜太山太守。初平二年,黃巾軍三十萬人攻入郡界。應劭召集文武連續與賊(指黃巾軍)交戰,先後斬首數千個,獲俘虜老弱萬餘人,輜重二千兩,賊兵於是全都退走,郡內得以安寧。興平元年,前太尉曹嵩和兒子曹德從琅玡進入太山,應劭派兵迎接他們,未到時,徐州牧陶謙素來怨恨曹嵩的兒子曹操數次攻打他,就派輕騎追擊曹嵩、曹德,並把他們殺死在郡界。應劭害怕曹操殺來,棄郡投奔冀州牧袁紹。建安二年,皇帝下詔拜應劭為袁紹軍謀校尉。這時剛遷都許昌,舊的典章全沒有了,書籍記載保存很少。應劭感慨嘆息,於是蒐集整理所見所聞,著《漢書官禮儀故事》,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是應劭所設計創立。又撰寫了《風俗通》,來辨別事物的類別及名稱,解釋當時世俗的疑惑。文字雖不夠典雅,但後人佩服他的廣博見聞。他的著述共有一百三十六篇。又作了《漢書》集解,在當時都得以流傳。後來在鄴去世。 
《後漢書·應劭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後漢書·應劭傳》原文及翻譯0
《後漢書·應劭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