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董昭傳》原文及翻譯
三國志
原文:
董昭,字公仁。紹逆公孫瓚於界橋,鉅鹿太守李邵及郡冠蓋,以瓚兵強,皆欲屬瓚。紹聞之,使昭領鉅鹿。問:“御以何術?”對曰:“一人之微不能消眾謀欲誘致其心唱與同議及得其情乃當權以制之耳計在臨時未可得言。”時郡右姓孫伉等數十人專為謀主,驚動吏民。昭至郡,偽作紹檄告郡云:“得賊安平張吉辭,當攻鉅鹿,賊故孝廉孫伉等為應,檄到收行軍法,惡止其身,妻子勿坐。”昭案檄告令,皆即斬之。一郡惶恐,乃以次安慰,遂皆平集。事訖白紹,紹稱善。會魏郡太守栗攀為兵所害,紹以昭領魏郡太守。時郡界大亂,賊以萬數,遣使往來,交易市買。昭厚待之,因用為間,乘虛掩討,輒大克破。二日之中,羽檄三至。昭弟訪,在張邈軍中。邈與紹有隙,紹受讒將致罪於昭。昭欲詣漢獻帝,至河內,為張楊所留。時太祖領兗州,遣使詣楊,欲令假塗西至長安,楊不聽,昭說楊曰:“袁、曹雖為一家,勢不久群。曹今雖弱,然實天下之英雄也,當故結之。”楊於是通太祖上事,表薦太祖。建安元年,太祖定黃巾於許,遣使詣河東。會天子還洛陽,韓暹、楊奉、董承及楊各違戾不和。昭以奉兵馬最強而少黨援,作太祖書與奉曰:“將軍當為內主,吾為外援。今吾有糧,將軍有兵,有無相通,足以相濟,死生契闊,相與共之。”奉得書喜悅,遂共表太祖為鎮東將軍,襲父爵費亭侯。三年,昭遷河南尹。時張楊為其將楊醜所殺,河內太守繆尚城守待紹救。太祖令昭單身入城,告喻洪、尚等,即日舉眾降。昭年八十一薨,謚曰定侯。
(節選自《三國志•董昭傳》)
譯文/翻譯:
董昭,字公仁。袁紹在界橋迎戰公孫瓚,鉅鹿太守李邵和郡中仕宦認為公孫瓚兵力強盛,都想要歸屬於他。袁紹聽說了,讓董昭兼任鉅鹿太守。袁紹問:“你用什麼辦法制御他們?”董昭回答說:“憑我一個人的微力,不能消彌眾人的預謀,我想假作應契約意的樣子,引誘他們說出實情,然後再根據具體情況臨時權變來制馭他們。計策只能臨時想出,現在沒法預先談論。”當時鉅鹿郡里的大姓人家孫伉等幾十人是主要的策劃者,鼓動官吏和百姓。董昭到了郡里,偽造了一份袁紹的檄文告訴全郡說:“得到賊人的偵察兵安平、張吉的口供,他們會來進攻鉅鹿,賊方原孝廉孫伉等人作為內應,此檄文傳到郡中,即將孫伉等逮捕軍法從事,只懲罰他們本人,妻兒不予連坐。”董昭依照檄文的控訴、命令,將孫伉等人立即斬首。全郡人驚惶恐慌,董昭挨個予以安慰,於是全都安定下來。事情結束後,董昭向袁紹匯報,袁紹十分讚許。恰逢魏郡太守栗攀被士兵所害,袁紹就讓董昭兼任魏郡太守。當時全郡境內秩序大亂,賊人數以萬計,他們派使者相互往來,進行買賣貿易。董昭十分重視這種情況,找機會在他們中間進行離間,乘他們力量虛弱時發兵征討,打得賊方大敗。兩天之中,帶羽毛的緊急告捷文書就送了三次。董昭的弟弟董訪在張邈的軍中任職。張邈與袁紹有嫌隙,袁紹接受讒言要把董昭治罪。董昭想到漢獻帝那裡去,到河內時,被張楊留下。通過張楊將印和綬帶送還朝廷,被授官為騎都尉。這時太祖兼任兗州太守,派使臣來見張楊。想向他借路,向西到達長安,張楊不聽從。董昭勸告張楊說:“袁、曹現在雖然還是一家,但其趨勢是不會長久聯合下去的。曹操現在雖然弱些,但實在是天下的一位英雄,您應當有意和他結交。”張楊這才向朝廷通報太祖的情況,又上表薦舉。建安元年(196),太祖在許縣平定了黃巾軍,派遣使臣到河東去。這時天子回到洛陽,韓暹、楊奉、董承及張楊相互間意見對立不和。董昭因為楊奉兵馬最強而缺乏外部援助,以太祖名義寫信給楊奉說:“將軍您應當作為京城內的主要力量,我作外部的援軍。現在我有軍糧,您有軍隊,互通有無,足以互相接濟,同生死,共患難。”楊奉接到信後十分喜悅,於是眾人一同上表薦舉太祖為鎮東將軍,繼承他父親的爵位為費亭侯。建安三年(198),董昭調任河南尹。這時張楊被其部將楊醜所殺,張楊的長史薛洪、河內太守繆尚守住城池,等待袁紹來救。太祖令董昭單身入城,勸諭薛洪、繆尚等人當日率領眾人投降太祖。董昭在八十一歲時去世,諡號是定侯。
《三國志·魏書·董昭傳》《三國志·董昭傳》(二)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