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方域《重修書院碑記》原文及翻譯

侯方域

原文:

順治八年,燕山王公來守歸德②,首下教博士弟子,問以郡之政所宜先者,博士弟子對曰:“歸有范文正公③書院,先太守鄭公④,嘗沿其意而創大之,以儲歸之材。居有號舍,贍有田課,試有約。行之既久,歸之名公鉅卿,接踵其間,出為當世用不絕,而士風因群感動淬厲,烝烝以變。今雖廢,而人之謳吟思慕鄭公之澤者,數十年不衰。竊以為佐朝廷,興道育賢,郡國之政,宜莫此為大。”公曰:“博士弟子言是!凡書院之為舍者幾楹?其侵而居之者幾何家?資餼之田幾區?其官守因而入其租稅者幾何年?其試士之期月幾日?條約之議,詳而要者幾何?具趣所司,各以聞以付郡博士收而掌焉。”蓋自鄭公去,而書院之費,垂四十年,公一朝復之。嗚乎,偉矣! 
博士弟子曰:“是不可以無記。”謹按:書院之設,始於范文正公。公為諸生,即以天下為己任,其後參大政不久,未竟厥施,然所措置,率弘以遠,即如在歸,而歸有書院,其隨地收拾人才之意,是何可一日廢也?范公往而繼之來守者,不能識其意,亦浸以湮滅矣。歷宋,而元而明,至萬曆間,始克有鄭公再舉行之。當時之人,親被鄭公之澤;至於今,其遺老有能言鄭公時事者,猶過書院,仰首唏噓,不忍輒去,豈人情固習近而遺遠耶?抑所以繼范公之遺緒,於兵火喪亂之餘,久而不墜者,實鄭公力也?然則鄭公之遺緒,又豈不待後之人哉!
夫天下法制,代有更變,惟學校弦誦之事,建國者卒無以易也。書院之設,與學校相表里,王化之本,而菁莪棫樸之盛所由自出,是誠不可一日廢。乃自范文正公以來,上下千百餘年,而其間之創而建,建而興者,僅公繼鄭公而三。然則政之舉廢存亡,豈不視乎其人歟!倘無以垂永久,則何以告於後之人,俾克守之!
公曰:“博士弟子言是,其勒石為碑。”而屬余為之記。嗚乎!余之望於守是邦者久矣,其何敢辭!
(取材於曾鞏《喜似贈黃生序》
注釋:①侯方域:歸德(今河南商丘)人,明末清初著名散文家。本文作於汪順治九年,時新任歸德知府王登進重修書院。②燕山王公來守歸德:燕山王公指王登進,後文提到的“歸”都是“歸德”的簡稱。③范文正公:指范仲淹。④先太守鄭公:即鄭三俊。

譯文/翻譯:

順治八年,燕山文公來到歸德郡任太守,第一次與博士弟子談話,就詢問本郡的政務中什麼最應該優先關注的。博士弟子回答道:“歸德郡有范文正公書院,之前有太守鄭公曾經繼承范公的事業,並且擴大原有規模,以培養儲備歸德郡的人才隊伍。有號舍供居住,有田地供食物,定期考試。這些措施推行很長時期,歸德這地方的名公巨卿,很多都曾在書院裡學習,後來走出書院成為當政者,這樣的現象沒有中斷過。因而讀書人的學風也因受觸動鼓勵而變得淳厚,美德興盛。如今雖然書院已停辦,可是謳歌頌揚思慕鄭公的恩惠的人,數十年不衰減。我私下認為輔佐朝廷,振興正道,培育賢才,本郡的政務,應該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了。”公曰:“博士弟子所說很正確,總共書院的屋舍者多少間?其中被侵占而有人住進去的有多少家?供應書院糧食的田地有幾處?原來負責的官吏依靠這田地租稅收入多少年了?考試選拔讀書人的日期是哪一月哪一日?規章的討論,具體並且重要的有哪些?督促相關官員將準確信息交付博士弟子匯總掌握。”從鄭公離開歸德,書院停辦,將近四十年,燕山文公這一下子就恢復起來,太偉大了!
博士弟子因此說:“這樣的舉措不可以沒有記載的文字。”謹按:創設書院,從宋代范文正公開始。范文正公作讀書人的時候,就以天下為己任,他後來主管大政不久,沒能完全完成他的大業。但他在任上所操辦所安排的事務,大多宏大並有著深遠的影響,即如他在歸德做官那樣。這之後歸德有書院,他就地培養選拔人才之心意,這怎么可一日廢止呢?范文正公離開歸德,接替他來歸德做官的,不能明曉范仲淹的心意,以致於書院漸漸就沒滅了。經歷宋,經曆元,到明萬曆年間,才有鄭公再次倡導力推重辦書院,那時的人親身感受鄭公的恩澤;直到現在,那些能說出鄭公當時辦書院事務的遺老,還造訪書院遺址,仰頭嘆息,不忍心離開。難道人情本來就是遷就近期遺忘遠期嗎?還是能繼承范文正公留下的事業,即使遭受兵火喪亂的災難,書院不至於消亡,其實是鄭公的中興之力?既然這樣,那么鄭公留下來的事業,又難道能不期待後來人嗎!
天下法令體制,每代都有更替變換,只有學校禮樂詩書之事,開國國君都最終沒有改變。創設書院,與學校相補充,是王化的根本,是形成人才輩出盛況的途徑,這確實不能一日荒廢。可自范文正公創辦書院以來,上下千百餘年,其間創而建,建而中興者,僅僅是范公、鄭公,及繼鄭公之後的王公,三人而已。既然這樣,那么政事的興辦荒廢,難道不看掌政之人嗎?倘若沒有用來永久流傳後世的善舉,那憑藉什麼告訴後人,使他們能夠有所堅守!
王公說:“博士弟子說的很有道理。應該為此樹立一塊石碑。”並且囑咐我寫這篇記。哎呀!我期望長久守望故鄉這片土地,哪敢推辭呢!
侯方域《重修書院碑記》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侯方域《重修書院碑記》原文及翻譯0
侯方域《重修書院碑記》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