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任安書》(二)原文及翻譯

史記

原文:

夫仆與李陵俱居門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異路。然仆觀其為人: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殉國家之急,其素所蓄積也,仆以為有國士之風。夫人臣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赴公家之難,斯已奇矣。今舉事一不當,而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煤孽其短。且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足歷王庭,垂餌虎口,橫挑強胡,仰億萬之師,與單于連戰十有餘日,所殺過當。虜救死扶傷不給,旃裘之君長成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賢王,舉引弓之民,一國共攻而圍之。轉鬥千里,矢盡道窮,救兵不至,士卒死傷如積。然陵一呼勞軍,士無不起,沫血飲泣,更張空弮,冒bai6*刃,北首爭死敵者。
陵未沒時,使有來報,漢公卿王候皆奉觴上壽。後數日,陵敗書聞,主上為之食不甘味,聽朝不怡。大臣憂懼,不知所出。仆竊不自料其卑賤,見主上慘淒怛悼,誠欲效其款款之愚,以為李陵素與士大夫絕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雖古之名將,不能過也。身雖陷敗,彼觀其意,且欲得其當而報於漢。事已無可奈何,其功亦足以暴於天下矣。仆懷欲陳之,而未有路,適會召問,推言陵之功。未能盡明,明主不曉,以為仆沮貳師①,而為李陵遊說,遂下於理。拳拳之忠,終不能自列。因為誣上,卒從吏議。家貧,貨賂不足以自贖,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深幽囹圄之中,誰可告愬者!
李陵既生降,聵②其家聲,而仆又餌之蠶室,重為天下觀笑。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為俗人言也。
(選自《報任安書》,有刪改)

譯文/翻譯:

我和李陵一起擔任屬吏,素來不是很親近,取捨迥異。但是我觀察李陵為人,確是個能堅守自我節操的非凡之人:侍奉父母盡孝道,結交他人守信用,面對錢財很廉潔,獲取給予都合乎禮義。一直想著奮不顧身,來為國家的危難獻出生命,是他一向以來的抱負,我認為他有國士的風度。作為臣子,(李陵)出於甘願萬死而不顧一生的考慮,奔赴國家的危難,這已經很了不起了。現在他行事一有不當,而那些(只求)保全性命和妻兒的大臣們,相繼污衊誇大他的缺點。況且李陵帶領的兵卒不滿五千,深入敵人軍事要地,足跡到達單于的王庭,就像掛在猛虎嘴邊的誘餌,勇敢挑戰強大的胡兵,昂然直面億萬的敵軍,同單于連續作戰十多天,殺傷的敵人超過了自己軍隊的人數。敵人連救死扶傷都來不及,匈奴責族全都震驚恐慌,於是(單于)就徵調了左、右賢王,出動所有會拉弓射箭的百姓,整個國家一起攻擊他,包圍他。李陵轉戰千里,箭矢射盡,前路斷絕,救兵不來,士卒死傷堆積。但是,李陵振臂一呼,鼓舞士氣,士兵就無不奮起作戰。他們流著眼淚,一個個滿臉是血,強忍悲泣,再次拉開空的弓弦,冒著白光閃閃的刀鋒,向北衝殺,爭相和敵人拚死作戰。
當李陵還未全軍覆沒時,使者曾送來捷報,朝延的公卿王候都舉杯向皇上敬酒祝壽。幾天以後,李陵兵敗的奏書傳來,皇上為此食不甘味,聽政不樂。大臣憂慮害怕,不知如何是好。我私下裡並未估量到自己的卑賤,見皇上悲成憂傷,實在想竭盡我誠懇的愚忠。我認為李陵向來與將士們同甘共苦,能夠換得士兵們拚死效命的行動,即使是古代名將,恐怕也不能超過他。他雖然遭到失敗,但看他的意圖,是想等到適當的機會報效漢朝。事情已經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但他的功勞也足以向天下人顯現。我內心想要陳述此事,而沒有門路,恰逢皇上召見詢問,我推斷論說李陵的功勞。我沒有完全闡明,聖明的君主不知道,認為我是詆毀貳師將軍,而為李陵辯解,於是將我交付獄官。我的忠實誠懇的心意,終究沒能陳明。因為欺騙君上的罪名,最終朝廷同意了法吏的判決。我家境貧寒,財物不足以拿來抵贖罪責,朋友也沒有一個相救,皇帝身邊的近臣又不肯替我說一句話。我血肉之軀本非木頭和石塊,卻與執法的宮吏在一起,深深囚禁在牢獄之中,又能向誰去訴說(內心痛苦)呢?
李陵投降以後,敗壞了他的家族的名聲,而我接著被置於蠶室,被天下人深深恥笑。可悲啊!可悲!這些事情是不容易逐一地向俗人解釋的。
《報任安書》《報任安書》(二)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報任安書》(二)原文及翻譯0
《報任安書》(二)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