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張益州畫像記》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賞析

《張益州畫像記》,宋代蘇洵所著,記敘張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跡,塑造了一個寬政愛民的封建官吏形象。
張益州畫像記
至和元年秋,蜀人傳言有寇至②,邊軍夜呼,野無居人,謠言流聞,京師震驚。方命擇帥,天子曰:“毋養亂,毋助變。眾言朋興,朕志自定。外亂不作,變且中起,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競,惟朕一二大吏。孰為能處茲文武之間,其命往撫朕師?”乃推曰:張公方平其人。天子曰:“然。”公以親辭③,不可,遂行。
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歸屯軍,撤守備,使謂郡縣:“寇來在吾,無爾勞苦。”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慶如他日,遂以無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於淨眾寺,公不能禁。
眉陽蘇洵言於眾曰:“未亂,易治也;既亂,易治也;有亂之萌,無亂之形,是謂將亂,將亂難治,不可以有亂急,亦不可以無亂弛。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欹④,未墜於地。惟爾張公,安坐於其旁,顏色不變,徐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⑤,無矜容。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爾張公。爾繄以生⑥,惟爾父母。且公嘗為我言‘民無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人多變,於是待之以待盜賊之意,而繩之以繩盜賊之法。重足屏息之民,而以斧令⑦。於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賴之身,而棄之於盜賊,故每每大亂。夫約之以禮,驅之以法,惟蜀人為易。至於急之而生變,雖齊、魯亦然。吾以齊、魯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齊、魯之人待其身。若夫肆意於法律之外,以威劫齊民,吾不忍為也。’嗚呼!愛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見也。”皆再拜稽首曰:“然。”
蘇洵又曰:“公之恩在爾心,爾死在爾子孫,其功業在史官,無以像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則何事於斯?雖然,於我心有不釋焉。今夫平居聞一善,必問其人之姓名與其鄉里之所在,以至於其長短大小美惡之狀,甚者或詰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見其為人。而史官亦書之於其傳,意使天下之人,思之於心,則存之於目;存之於目,故其思之於心也固。由此觀之,像亦不為無助。”蘇洵無以詰,遂為之記。
公,南京人,為人慷慨有大節,以度量雄天下。天下有大事,公可屬⑧。系之以詩曰:天子在祚,歲在甲午。西人傳言,有寇在垣。庭有武臣,謀夫如雲。天子曰嘻,命我張公。公來自東,旗纛舒舒。西人聚觀,於巷於塗。謂公暨暨⑨,公來於於⑩。公謂西人“安爾室家,無敢或訛。訛言不祥,往即爾常。春而條桑,秋爾滌場。”西人稽首,公我父兄。公在西囿,草木駢駢。公宴其僚,伐鼓淵淵。西人來觀,祝公萬年。有女娟娟,閨闥閒閒。有童哇哇,亦既能言。昔公未來,期汝棄捐。禾麻芃芃,倉庾崇崇。嗟我婦子,樂此歲豐。公在朝廷,天子股肱。天子曰歸,公敢不承?作堂嚴嚴,有廡有庭。公像在中,朝服冠纓。西人相告,無敢逸荒。公歸京師,公像在堂。
[注]①張益州:宋朝南京人,字安道,官益州刺史。 ②傳言:相互謠傳。 ③以親辭:用養老的理由推辭官職。 ④欹(qī):傾斜。 ⑤油然:謙和謹慎的樣子。 ⑥繄:是的意思,為助詞。 ⑦(chěn):砍伐木頭的工具。 ⑧屬:有所託付。 ⑨暨暨:果敢的樣子。 ⑩于于:自足的樣子。 條:修理。 駢駢:茂盛的樣子。 淵淵:象聲詞,敲鼓的聲音。 娟娟:美好。 閒閒:悠閒的樣子。 哇哇:孩子的哭聲。 芃芃(pénɡpénɡ):美貌盛。 倉庾:放谷的地方。崇崇:高峻的樣子。 廡(wǔ):堂下的周屋。
②朔:農曆每月初一日。③繄:yi,猶“實”。④砧斧:是古代的刑具,這裡代指嚴刑竣法。⑤齊民:齊等的民眾,指無辜的善良百姓。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威劫齊民 劫:搶劫,掠奪
B.故其思之於心也固 固:長久,久遠
C.重足屏息之民息:氣息,出氣
D.而繩之以繩盜賊之法繩:管束,處置
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待之以待盜賊之意,而繩之以繩盜賊之法②無恆產而有恆心者
B.①孰為能處文武之間,其命往撫朕師 ②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樂也
C.①以威劫齊民,吾不忍為也②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D.①又不可以武竟故王之不王②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張益州治蜀,反對施行嚴刑竣法。他認為,施行嚴刑竣法只會使百姓淪為與盜賊為伍,釀成大亂;反之,用禮義、法律來教化、差使百姓,那么蜀人是很容易管理的。
B.作者認為,愛惜蜀人如此深切,對待蜀人如此厚道,在張公之前,自己還未曾見過;即使不用畫像,張公的恩情也會世世代代記在蜀人的心中。
C.張益州是“為天下牧小民不倦”的封建官吏的形象,他有文治武功之才,採取安撫辦法寬政愛民,使之安居樂業,博得人心。
D.張益州在蜀地發生禍亂,“京師震驚”之際,臨危受命,趕赴蜀地。由於措施得當,禍亂很快被平息,“蜀人相慶如他日”,從此,蜀地相安無事。
11.把上面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有亂之萌,無亂之形,是謂將亂。將亂難治;不可以有亂急,亦不可以無亂弛。(4分)
(2)既正,油然而退,無矜容。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爾張公。(3分)
(3)夫約之以禮,驅之以法,惟蜀人為易。至於急而生變,雖齊魯亦然。(3分)
譯文:
8.A 劫:脅迫、威逼。
9.B 其:均為第三人稱代詞活用為第一人稱詞。我,自己,A 而:連詞,表並列,無實義;連詞,錶轉折,卻。C 為:動詞,做、乾;語氣詞,呢D 以:介詞,用;連詞,表順承,相當於“而”。
10.D “蜀地發生禍亂”“禍亂很快被平息”不合文章內容。
11.(10分)(1)有禍亂的苗子,沒有禍亂的表現,這叫做將要發生禍亂。禍亂將發未發之際最難治理;既不能因為有禍亂苗子而操之過急,也不能因為還沒有形成禍亂而放鬆警惕。(“是”“以”“弛”各1分,句意1分,計4分)
(2)扶正以後,從容退坐,沒有一點驕矜自得的神色。替天子管理百姓孜孜不倦,這就是你們的張公。(“牧”“東”各1分,句意1分,計3分)
(3)(倘若)用禮義來約束他們,用法律來差使他們,(那么)只有蜀人是最容易管理的。至於被逼急而發生變亂,即使是齊魯的百姓也會如此(這樣)的。(“約之以禮”句式1分,“然”1分,句意1分,計3分)
譯文
宋仁宗至和元年的秋天,有謠言從四川一帶傳過來,說是敵人要侵犯邊界,駐邊軍士夜裡都惶恐不堪,老百姓基本上逃跑了。謠言四起,震動了京城。皇上正準備選派、任命禦敵的將帥,天子說:“別造成大的禍亂,也不要促成事變。雖然現在謠言很猖狂,但我已經打定主意了,外患是不會造成大災難的,事變是在內部引起來的。這事既不可一味用文教感化,也不可以付諸武力解決。只需要派一兩個大臣前去就能處理好的。誰能夠處理好這既需文治又需武功的事情去帶領軍隊?”於是眾人推薦說:“張方平恰好是合適的人選。”天子贊同道:“好!”張公卻藉口要奉養父母拒絕前去,但是皇上沒有批准他的請求,於是他就出發前去了。
十一月才到達蜀地。就在他上任的當天,就下命令讓駐軍回去,並解散守備人員,他還派人對郡縣長官說:“敵寇由我來對付,你們就不必勞心了。”到第二年正月初一早上,蜀地百姓還和以前一樣慶賀新春,一直都沒有什麼敵寇前來入侵。很快到了第三年的正月里,百姓私下裡商量在淨眾寺里擺放張公的像,張公沒有阻止住百姓的這一行動。
眉陽人蘇洵告訴百姓說道:“沒有發生禍亂,還是很容易控制的;禍亂已經發生了,也還是容易治理;可是已經出現了禍亂的苗子,但是還沒表現出禍亂,這種情況叫做將要發生禍亂,禍亂馬上要發生但是還沒有出現的時候是最難治理的。因為我們不可以出現了禍亂的苗子就急著去做,又不能因為禍亂還沒出現就放鬆警惕了。現在至和元年秋季的局勢,正好像是器物現在已經傾斜,可是還沒有倒地的情形。只有你們的張公,還能穩穩地坐定,面色不改,慢慢地站起來扶正器皿。扶正之後,他又慢慢地坐下,沒有一點驕傲的神色。為天子管理百姓,他能做到孜孜不倦,這就是你們的張公。你們因為張公的智慧得到了生存,他就是你們的再生父母。還有,張公曾對我說:‘老百姓的性情是可以改變的,只是要看官吏怎么對待他們。眾人傳言說,蜀地人小亂不斷。上司於是就用對待盜賊的辦法來對待這裡的老百姓,對他們用管束盜賊的刑法來約束他們。那些百姓本來就已經很害怕了,現在還用殘酷的刑法對待,這樣百姓才狠下心來拋棄父母妻兒,不顧性命,變成了盜賊,所以大亂常常發生。要是對他們施以禮儀教化的話,按照法律來差使他們,這裡的人就變成最容易管理的了。要是把他們逼急了導致變亂發生,那么即使是齊魯的百姓也會叛亂的。我用對待齊魯百姓的方法來對待他們,那么蜀人也會認為自己是齊魯有教化的人了。假如任意胡來不按法律來辦事,一味靠武力來威脅平民,我是不會幹的。’啊!愛惜蜀人是多么真誠啊,對待蜀人是多么厚道啊,在張公之前,我沒有見過這樣的人。”大家聽了,一齊重新行禮說:“是。”
蘇洵又說:“張公的恩情,一定要記在心裡;即使你們死了,也要讓你們的子孫記在心裡。他的豐功偉績,已經在史官的史冊上有記錄了,不需要再畫像了。況且張公不想這樣做,那又怎么辦呢?”眾人都說:“張公不會理會這些事的。就是這樣,我們的心裡很是過意不去的。就是在平時聽說有人做件好事,還要問那人的姓名和他的住處,還有那人的身形、年齡大小、面容等基本情況呢;還有一些人,還要問到他的生平愛好,是為了更好地推測他的人品。這些人也是史官寫入他的傳記里的,主要是想讓天下人不僅記在心裡,還要時刻出現在眼前。音容在人們的眼睛中時常閃現,所以才會記得更加久遠啊。因此,畫像也還是有一定意義的。”蘇洵聽了,無言以對,就為他們寫了這篇畫像記。
張公出生於南京,為人很高潔,有高尚的節操,很有雅量,聲明傳播於天下。國家有重大事情,都可以託付給他的。在文章的末尾我作一首詩,內容如下:大宋天子坐龍廷,甲午之年日月新。忽然蜀人謠言起,邊關敵寇將興兵。朝廷良將紛如雨,文臣謀士多如雲。天子讚嘆說聲嘻,命我張公遠出征。張公方平來東方,西風獵獵大旗揚。蜀人圍觀睹風采,人山人海滿街巷。齊道張公真堅毅,神色鎮靜又安詳。張公開口諭蜀人:“各自還家且安頓,謠言莫傳自安寧。謠言不祥且勿聽,回去照常作營生。春日動手修桑枝,秋天穀場要掃清。”蜀人磕頭拜張公,稱他就像父與兄。公在蜀國園林居,草木繁茂郁蔥蔥。宴請文官與武將,擊鼓作樂咚咚響。蜀人慶賀來觀望,共祝公壽萬年長。姑娘佳麗美嬋娟,幽嫻貞靜閨房間。幼兒哇哇向人啼,牙牙學語已能言。當初張公不來蜀,你輩早已填溝壑。如今莊稼多茂盛,糧倉高聳堆滿谷。可感我們婦與子,歡歡喜喜慶豐足。張公本是朝中臣,天子左右得力人。天子下詔命返駕,張公豈敢不允承。修起殿堂好莊嚴,又有廊房又有庭。公像掛在正當中,朝服冠帶宛如真。蜀人紛紛來稟告,不敢放蕩做懶人。張公放心回京城,像掛殿堂傳美名。
解析
張益州即張方平,曾任北宋益州知州。宋仁宗至和元年秋,益州地區流言四起,社會秩序大亂,朝廷選派張方平前往治理,很快恢復平靜。張方平任滿回京時,益州人民畫其像於淨眾寺,以表達愛戴懷念之情。本文記述的就是這些事。作者在文中先寫了張方平平定益州之亂的政績和益州人民為其畫像的過程,然後描述了以真實身份與民眾對話的方式,就平亂、治蜀展開討論,進而闡明給張方平畫像的意義,既盛讚了張方平治理益州的政績,又勉勵了蜀人。全文敘事簡明,用筆剛健;採用問答形式進行議論,形象具體而且深入。文章構思有匠心,行文中充滿感情,令人嘆為觀止。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蘇洵《張益州畫像記》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賞析0
蘇洵《張益州畫像記》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