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孝景本紀》原文及翻譯

史記

原文:

孝景皇帝者,孝文之中子也,母竇太后,孝文在代時,前後有三男,及竇太后得幸,及竇太后得幸,前後死,及三子更死,故孝景得立。元年四月乙卯,赦天下。乙巳,賜民爵一級。五月,除田半租,為孝文立太宗廟。令群臣無朝賀。匈奴入代,與約和親。
三年正月乙巳,赦天下。長星出西方。天火燔雒陽東宮大殿城室。吳王濞、楚王戊、趙王遂、膠西王卬、濟南王辟光、菑川王賢、膠東王雄渠反,發兵西鄉。天子為誅晁錯遣袁盎諭告不止遂西圍樑上乃遣大將軍竇嬰太尉周亞夫將兵誅之六月乙亥赦亡軍及楚元王子蓺等與謀反者。封大將軍竇嬰為魏其侯。立楚元王子平陸侯禮為楚王。立皇子端為膠西王,子勝為中山王。徙濟北王志為菑川王,淮陽王餘為魯王,汝南王非為江都王。齊王將廬、燕王嘉皆薨。
七年十一月晦,日有食之。春,免徒隸作陽陵者。丁巳,立膠東王為太子。名徹。中元年四月乙巳,赦天下,賜爵一級。除禁錮。
後二年正月,地一日三動。郅將軍擊匈奴。酺五日。令內史郡不得食馬粟,沒入縣官;令徒隸衣七緵布。止馬舂。為歲不登,禁天下食不造歲。省列侯,遣之國。十月,租長陵田。
後三年十月,日月皆赤五日。十二月晦,袴。日如紫,五星逆行守太微。月貫天廷中。正月甲寅,皇太子冠。甲子,孝景皇帝崩。遺詔賜諸侯王以下至民為父後爵一級,天下戶百錢。出宮人歸其家,復無所與。太子即位,是為孝武皇帝。
太史公曰:漢興,孝文施大德,天下懷安,至孝景,不復憂異姓,而晁錯刻削諸侯,遂使七國俱起,合從而西鄉,以諸侯太盛,而錯為之不以漸也。及主父偃言之,而諸侯以弱,卒以安。安危之機,豈不以謀哉?
(節選自《史記·孝景本紀》)

譯文/翻譯:

孝景皇帝劉啟,是孝文皇帝排行在中間的兒子,生母是竇太后。孝文皇帝在代國時,前王后有三個兒子,等到竇太后得寵,前王后去世,三個兒子也相繼死亡,所以景帝得以繼承帝位。元年四月乙卯日,大赦天下。五月,下詔減去一半田租。為孝文皇帝修建太宗廟,詔令群臣不必為此上朝拜賀。這年,匈奴侵入代地,朝廷與匈奴定約和親。
前154年(三年)正月乙巳日,大赦天下。流星出現在西方。天火燒掉了洛陽的東宮大殿和城樓。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膠西王劉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和膠東王劉雄渠反叛,起兵向西進發。景帝為安撫反叛的諸侯王而殺了晁錯,派遣袁盎通告七國,但他們仍不罷兵,繼續西進,包圍了梁國。景帝於是派了大將軍竇嬰、太尉周亞夫率軍討伐,平定了叛亂。六月乙亥日,下詔赦免被打散逃亡的叛軍和楚元王的兒子劉踨等參與謀反的人。封大將軍竇嬰為魏其侯。立楚元王的兒子平陸侯劉禮為楚王。立皇子劉端為膠西王,劉勝為中山王,改封濟北王劉志為淄川王,淮陽王劉余為魯王,汝南王劉非為江都王。齊王劉將廬、燕王劉嘉都去世了。
七年十一月最後一天,發生日食;春天,赦免(釋放)修建陽陵的囚犯和奴隸。丁巳日,立膠東王為太子,名叫徹。
中元元年四月乙巳日,大赦天下,賜給民眾每戶戶主爵位一級,廢除不準商人、入贅女婿做官和不準犯過罪的官吏重新做官的法令。
後元二年正月,一天之內連續地震三次。郅都將軍率軍回擊匈奴,下令準許民眾聚會飲酒五日。詔令內史和各郡不準用糧食餵馬,(違者將其馬匹)收歸官府。規定罪犯和奴隸穿粗糙的七鵅(zōnɡ)布衣,禁止用馬舂米。因為這年糧食歉收,詔令全國節約用糧,嚴禁不到收穫時節吃完口糧。減少駐京的列侯,讓他們回到自己的封國。十月,把高祖陵墓長陵附近的官田租給農民耕種。
前141年(後元三年)十月,太陽和月亮連續五天呈現紅色。十二月最後一天,打雷了。太陽變成紫色,五大行星倒轉運行,在太微垣區域。月亮從太微垣星區穿過。正月甲寅日,皇太子劉徹舉行加冠典禮。甲子日,孝景皇帝逝世。遺詔賜給諸侯王以下至平民應該繼承父業的人每人爵位一級,全國每戶一百錢;把後宮宮人遣散回家,並免除終身賦稅不用上交。太子即位,這就是孝武皇帝。
太史公說:漢興以來,孝文皇帝廣施恩德,天下安寧。到了孝景時代,不再擔心異姓諸侯王(反叛),然而晁錯急切建議(削奪)同姓諸侯王的封地,使得吳、楚七國一同起兵反叛,聯合向西進攻朝延。這是由於諸侯勢力太強大,而晁錯又沒有採取逐步削減的辦法。等到主父偃提出準許諸侯王分封自己的子弟為侯的建議,才使諸侯王的勢力弱下來,天下終於安定。(由此看來,)安危的關鍵,難道不是運用謀略嗎? 
《史記·孝景本紀》《大史公自序》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史記·孝景本紀》原文及翻譯0
《史記·孝景本紀》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