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狄仁傑傳》原文及翻譯

新唐書

原文:

狄仁傑,字懷英,并州太原人。為兒時,門人有被害者,吏就詰,眾爭辨對,仁傑誦書不置,吏讓之,答曰:“黃卷中方與聖賢對,何暇偶俗吏語耶?”舉明經,調汴州參軍。為吏誣訴,黜陟使閻立本召訊,異其才,謝曰:“仲尼稱觀過知仁,君可謂滄海遺珠矣。”薦授并州法曹參軍。親在河陽仁傑登太行山反顧見白雲孤飛謂左右曰吾親舍其下瞻悵久之雲移乃得去同府參軍鄭崇質母老且疾,當使絕域。仁傑謂曰:“君可貽親萬里憂乎?”詣長史藺仁基請代行。仁基咨美其誼,時方與司馬李孝廉不平,相語曰:“吾等可少愧矣!”則相待如初,每曰:“狄公之賢,北斗以南,一人而已。”稍遷大理丞,歲中斷久獄萬七千人,時稱平恕。左威衛大將軍權善才、右監門中郎將范懷義坐誤斧昭陵柏,罪當免,高宗詔誅之。仁傑奏不應死,帝怒曰:“是使我為不孝子,必殺之。”仁傑曰:“漢有盜高廟玉環,文帝欲當之族,張釋之廷諍曰:‘假令取長陵一抔土,何以加其法?’於是罪止棄市。陛下之法,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今誤伐一柏,殺二臣,後世謂陛下為何如主?”遂免死。數日,授侍御史。左司郎中王本立怙寵自肆,仁傑劾奏其惡,有詔原之。仁傑曰:“朝廷借乏賢,如本立者不鮮。陛下惜有罪,虧威成,奈何?臣願先斥,為群臣戒。”本立抵罪。由是朝廷肅然。使岐州,亡卒數百剽行人,道不通。官捕系盜黨窮訊,而余曹紛紛不能制。仁傑曰:“是其計窮,且為患。”乃明開首原格,出系者,稟而縱之,使相曉,皆自縛歸。帝嘆其達權宜。聖歷三年卒,年七十一。贈文昌右相,謚曰文惠。仁傑所薦進,若張柬之、桓彥范、敬暉、姚崇等,皆為中興名臣。中宗即位,追贈司空。
(節選自《新唐書•狄仁傑傳》,有刪改)

譯文/翻譯:

狄仁傑,字懷英,是并州太原人。當他還是小孩時,家裡有位門人被殺害,官吏前來詢問(情況),眾人爭著申辯對答,狄仁傑讀書而不予理會,官吏責問他,他回答說:“我在書中正與聖賢對話,哪有時間同世俗的官吏說話呢?”(狄仁傑)考中明經科,調任汴州參軍。(狄仁傑)被官吏誣告,黜陟使閻立本召他來問詢,對他的才能感到驚異,道歉說:“孔子稱觀察一個人的過錯就可以知道仁者的用心,你可以稱得上是滄海中被遺落的明珠了。”舉薦狄仁傑,他被授任并州法曹參軍。狄仁傑的父母住在河陽,狄仁傑登上太行山,回頭看,看見一片白雲孤身飛過,對身邊的人說:我的父母就住在它的下面。”他眺望惆悵很久,白雲飄走才離開。同府參軍鄭崇質的母親年歲大而且有病,鄭崇質本應該出使僻遠的地方。狄仁傑對他說:“你怎能留給雙親兒子遠行萬里的擔憂呢?”(狄仁傑)到長史藺仁基那裡請求代替鄭崇質前往。藺仁基讚嘆他們的友誼,這時藺仁基正和司馬李孝廉不和,兩人相對說:“我們可要稍稍感到慚愧了!”於是兩人對待彼此像原來一樣,他常常說:“狄仁傑品德賢良,北斗以南,只有他一個人罷了。”不久狄仁傑升任大理丞,一年之中判完了積壓時間長的案件,涉及一萬七千人,當時的人稱道他公平寬厚。左威衛大將軍權善才、右監門中郎將范懷義由於用斧頭誤砍了昭陵的柏樹,按律定罪應當免死,高宗下詔書要處死他們。狄仁傑上奏說他們不應被處死,皇帝生氣地說:“這使我成為不孝子孫,一定要處死他們。”狄仁傑說:“漢朝有偷盜高廟玉環之人,文帝想要滅其族,張釋之在朝廷直言規勸說:‘假如拿了長陵一捧土,該如何按律定他的罪呢?’於是只處以棄市的死刑。陛下的法律,本來就有差別等次,犯人不至於死卻讓他們去死,這是什麼緣故呢?現在誤砍一棵柏樹,就殺掉兩位大臣,後世將會說陛下是什麼樣的君主呢?”於是皇帝免去了二人的死罪。幾天后,狄仁傑被任命為侍御史。左司郎中王本立仗著受寵恣意而行,狄仁傑彈劾上奏他的罪過,皇帝下詔寬宥他。狄仁傑說:“朝廷假使缺少有才的人,但像王本立這樣的人卻不少。陛下憐惜有罪的人,破壞了現行的法律,這該怎么辦呢?我希望您先斥責他,作為對大臣們的警誡。”王本立受到懲處。從此朝廷上下都嚴整恭順起來。(狄仁傑)出使岐州,幾百名逃亡的士兵搶掠行人,道路上人們不敢往來。官府抓捕了盜賊黨羽嚴加審訊,然而其他人仍混亂不能制止。狄仁傑說:“這是因為他們方法用盡,只能成為禍患。”於是公開寬免自首者的條例,放出被關押的人,發給他們糧食之後就釋放了,讓他們相互傳話,於是(他們)都自己綁著自己來到衙門。皇帝讚嘆他通曉變通之策。(狄仁傑)在聖歷三年去世,享年七十一歲。朝廷追封狄仁傑為文昌右相,諡號叫文惠。狄仁傑所推薦引進的人才,如張柬之、桓彥范、敬暉、姚崇等,都是唐朝中興時期的名臣。中宗即位,追封他為司空。
《舊唐書·狄仁傑傳》《舊唐書·狄仁傑傳》(二)《新唐書·狄仁傑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新唐書·狄仁傑傳》原文及翻譯0
《新唐書·狄仁傑傳》原文及翻譯